系统安全性

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性系统安全性

系统安全性


1 安全威胁

1.1 来自信息系统所依赖环境的安全

物理环境;通信链路;网络安全

1.2 来自信息系统自身安全

应用系统安全威胁;操作系统安全威胁

1.3 来自使用信息系统的人员管理和相关规章制度

管理系统安全威胁


2 OSI体系结构的安全服务框架

2.1 鉴别框架

鉴别的基本目的,就是防止其他实体占用和独立操作被鉴别实体的身份。鉴别提供了实体身份的保证。

实现方式:

  • 已知的 (用户名+口令)
  • 拥有的 (令牌)
  • 不可改变的 (生物识别)
  • 相信可靠的第三方建立的鉴别
  • 环境 (如主机地址等)


2.2 访问控制框架

访问控制决定开放系统环境中允许使用哪些资源,在什么地方适合组织未授权访问。

实现方式:

  • 入网访问控制
  • 网络权限控制
  • 目录级安全控制
  • 属性安全控制
  • 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

  • 自主访问控制 (DAC)
  • 访问控制列表 (ACL)
  • 强制访问控制 (MAC)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BAC)
  • 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TBAC)


2.3 机密性框架

机密性服务的目的是确保信息仅仅是对被授权者可用。

机密性机制的类型

2.3.1 通过禁止访问提供机密性

访问控制;物理媒体保护;路由选择控制

2.3.2 通过加密提供机密性

对称加密机制;非对称加密机制

2.3.3 其他机制

数据填充;虚假事件;保护PDU头;时间可变域等


2.4 完整性框架

完整性框架的目的是通过阻止威胁或探测威胁,保护可能遭到不同方式危害的数据完整性。所谓完整性,就是数据不以未经授权方式进行改变或损毁的特征。

完整性机制的类型

2.4.1 阻止对媒体访问的机制

物理隔离的不受干扰的信道;路由控制;访问控制

2.4.2 用以探测对数据或数据项序列的非授权修改的机制

密封;数字签名;数据重复;数字指纹;消息***


2.5 抗抵赖性框架

抗抵赖服务包括证据的生成,验证和记录,以及在解决纠纷时随即进行的证据恢复和再次验证。

抗抵赖服务的目的是提供有关特定事件或行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