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比利时的冬季,阴雨天气居多,加上疫情肆虐,出不了门。

 

忙了几周,一些工作告一个段落,可以泡杯茶、听听音乐,让自己舒缓一下。

   

1

 

不知不觉,到华为已经满20个年头了,人也进入中年。上周刚跟公司续签了合同,还要奋斗几年。

 

人到中年,生活总是过得沉甸甸的。看看周围的朋友,欢颜背后都有一丝的苦涩,家家户户有本难念的经。心中的石头,你搬掉一块,又会很快压上几块更大的,没有尽头。

 

估计这句话我说多了,儿子现在也学我,做完一个作业,就说搬掉一块石头。

 

虽然自认为还很年轻,但周围的人早已经开始叫我老黄了。跟年轻人凑在一起的时候,不免会担心他们会用奇怪的眼光看我,就跟我当年看那些叔叔们一样。

 

但我又感觉自己跟父辈有些不同。现在的生活习惯跟年轻的时候很接近,熬夜看玄幻小说,熬不动了就后悔几天。抽空打游戏,动不动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感觉满世界有学习不完的东西。

 

其实一个奔五的人整天说学这学那的,可能也挺搞笑的。年轻的时候都会幻想,我到了那个年龄会怎么怎么样,其实真到了那个年龄,你会发现改变的只是岁数。

 

有个同学说:“我觉得咱们班的人心态都特年轻,特别具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和情怀。都像长不大的少年!”,我说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特征,是信息时代的特点。大量的新信息涌入,使得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保持思维活力和各种好奇心。

 

2018年8月我在云南大理开会,遇到北邮的张教授,有一天正好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他说:“别看我现在已经六十多了,但我的生活习惯跟年轻时候是完全一样,思维的方式也没有发生多少变化,我的内心还是少年,但别人看我已经是老头子了。”我当时听了这段话特别有共鸣。张老师一口浑厚的男中音,人高大爽朗,风度翩翩,目光灵动,很有活力。

 

最近我看华为心声社区里面有一些35左右“高”龄的同事各种焦虑我就想笑,年轻人总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我理解。我在那个年龄应该漂泊在巴黎的酒店里,无车、无房、无女友、无事业,一个四无青年。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混在“战斗在法国”社区的各个群里,仿佛拥有整个世界。周末也象现在一样,躲在酒店里面,写一些自怨自艾的博文。

 

我们都有一颗少年心,我私下认为:人的衰老,是从惧怕变化开始。而这个世界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2

我们这代人是经历过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

 

小时候照明很多时候都要依赖煤油灯和蜡烛,唯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到现在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通信、看电影、买东西。拥有了私家车,出行经常坐飞机。生活深度跟互联网捆绑在一起。

 

这个变化宛如神迹,但跟不上这个变化的人就慢慢的迷失在这个时代里了。

 

最近周末陆续看了一些综艺节目。从《我是唱作人2》,到《街舞3》、再到《乐队的夏天2》,给我带来一些新的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无处不在。

 

街舞节目的水平很高,国际顶尖的选手就有好几个,我熟悉的世界冠军肖杰居然早早被淘汰了。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中国街舞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超我的预期了。乐夏2节目中不同音乐风格的乐队碰撞,涌现出《Mandarin》这么年轻、优秀的乐队,而小众音乐的《重塑》最终得到冠军,让我看到中国乐队的变化,未来几年中国也很有可能出现全球最*的乐队。

 

我最终意识到,这个世界在加速变化着。在中国可能不会再出现当年那种“四大天王“横扫天下的状况了。艺术的风格越来越多,各种流派百花齐放,观众的口味也千差万别,很难再有那么高度的共识了。这是一个让人惊喜的变化。

 

以上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未来的3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无法想象。而我们这批人是否还能够适应、并跟上这个时代变化呢?

 

一个人是否年轻,在当今并不体现在生理年龄上了,应该要看对社会变化的适应度,看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变化中去。

 

这个世界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东西啊,有什么是永恒的?感情,财富?

 

回头想我小时父母羡慕隔壁阿婆有3000元存款,那时候普通月工资只有十几块,有3000块存款,就应该衣食无忧了吧。但大家都知道,那点财富,很快就被时代清洗得一无所有。所以我经常跟朋友说,省省吧,你年纪轻轻就不要幻想财务*了。

 

人是不能惧怕变化的,也无法拒接变化。

 

 

3

 

对于应对变化,我经常推荐ITO模型,ITO是Input、Transform、Output的首字母缩写。

 

也就是决定最终结果的,是输入和中间处理环节共同起作用。如果你的输入条件不发生改变,思路和方法不发生改变,那么结果是固化的,有可能是一潭死水,或者跟不上时代。

 

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这个模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常说的,“要推进变革,不换脑袋就换人”。

 

去年我听一个主管汇报业务改革,我就给他提出这个问题,你的业务环境没有变化,管理人员素质没有变化,你描述的业务改革,实际只是文字游戏,很难实现的。

  

华为这些年推行的耗散文化跟这个逻辑是很相像的。如果希望结果有较大的改进,就需要不断用外力打破Input 和Transform,使得整个组织充满活力。

 

对组织是这样,对人自身也是一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断的变化,才能够帮助自己打破瓶颈,获得进步。

 

前两年我是有些苦闷的,在一个业务领域呆了十几年,在一个岗位呆了六年。说得好听点些,自己具备了庖丁解牛的能力,轻松一刀就能够切中要害。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自己遇到瓶颈了,在本领域很难再有突破,长期不进步了。

 

所以选择了换部门,又来到了欧洲。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变化,知识领域扩大很多,圈子也扩大很多。有大量新的挑战,也认识一批非常优秀的领导和伙伴,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很多新的知识和经验。比如我对半导体产业的理解主要是跟好友华彬饭后一起散步获取的,断断续续聊了一年,这种经验的传递,远比我看十本书还有用。这就是典型环境变化对自己产生的变化。

 

过去的一年,我能够感觉到自己不断的进步。在我这个年纪,能够有这个感受,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4

 

 

用ITO模型看世界。这十几年来欧洲和美国改变都比较小。前几天看了一个美国50年代的片子,美国那时候冰箱、电视、汽车就已经普及了。人们穿衣的品味和生活方式跟现在很接近,已经非常发达了。欧洲也差不多。

 

基础科技突破这五十年来陷入瓶颈,堵了几十年。欧美在其它要素上,比如治理架构、组织管理上的变化也放缓了很多。没有先进科技和先进思想的刺激,欧美进步的节奏放慢了。美国登月发生在1967年,现在重返月球还遥遥无期,波音747是1970年起飞的,现在还是空中运输的主力。U2高空侦察机1956年开始服役,现在还是美国的王牌之一,B52轰炸机是1952年开始服役的,据说要服役到2050年,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1975年服役的,现在还是主力。

 

而中国却在过去的40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资金、新人才的涌入,使得中国社会的发展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新模式,新思路,新制度的引入,不断优化了*制度。这就带来最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但如果向后看,影响未来世界变化的影响因素都不太好,各种矛盾突出,比如:

 

1.    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债务问题突出,去全球化。

2.    石油经济到头,围绕着数字主权竞争才开始。

3.    宗教/民族/贫富矛盾冲突加大

4.    新冠疫情加强了上面的矛盾。

所以,对于未来我个人不太乐观,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最终会有什么结果,但我们可能要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的日子离开我们还很远,不要有太多幻觉。

 

5

 

在这么一个冬日的夜晚,思考这么沉重的话题,是因为我有一些伤感。 

今天偶然得知张教授的消息,那次会晤结束几个月后他就因急病告别了人世。我被这个消息惊到了,音容笑貌尤在眼前,已是天人两隔。世事无常,莫过于此。也是在2018年,送走清华的王教授。几个月前我还跟他一起开会,夸他摄影水平很高,几个月后就收到他的讣告。我认识王教授十几年,第一次见面是在青海湖的会议上,他的风采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知识渊博,英俊挺拔,品德高洁,是我的榜样。

两位前辈都已经离我们而去。

人的一生很短暂,宛如浮萍,随风飘动,不是自己能够把控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积极乐观,不断进步,迎接变化,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我心目中,张老师,王老师从来没有老过,宛如少年。

2020.11.21 夜,于比利时鲁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