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11 | DDD实践:如何用DDD重构中台业务模型?

课程链接: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63032

一个传统企业中台建模的案例

传统企业应用分析

以保险行业的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应用来做个对比分析。下面这张图,这两者在业务功能上会有很多相似和差异,这种相似和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1. 核心能力的重复建设。由于销售同质保险产品,二者在核心业务流程和功能上必然相似,因此在核心业务能力上存在功能重叠是不可避免的。传统保险核心应用有报价、投保、核保和出单功能,同样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也有。这就是核心能力的重复建设。

2. 通用能力的重复建设。传统核心应用的通用平台大而全,通常会比较重。而互联网电商平台离不开这些通用能力的支撑,但为了保持敏捷性,一般会自己建设缩小版的通用功能,比如用户、客户等。这是通用能力的重复建设。

3. 业务职能的分离建设。有一类业务功能,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中建设了一部分,在传统核心应用中也建设了一部分,二者功能不重叠而且还互补,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业务职能。比如缴费功能,互联网电商平台主要面向个人客户,于是采用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方式。而传统核心应用主要是柜台操作,仍在采用移动 POS 机的缴费方式。二者都是缴费,为了保证业务模型的完整性,在构建中台业务模型时,我们可以考虑将这两部分模型重组为一个完整的业务模型。

4. 互联网电商平台和传统核心功能前后完全独立建设。传统核心应用主要面向柜台,不需要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在线客户、话务、订单和购物车等功能。而互联网电商平台主要面向个人客户,它不需要后端比较重的再保、佣金、打印等功能。在构建中台业务模型时,对这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将面向后端业务管理的应用沉淀到后台,将前端能力构建为面向互联网渠道的通用中台,比如订单等。

 

如何避免重复造*?

中台是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

中台的设计思想与“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原则是高度一致的。高内聚是把相关的业务行为聚集在一起,把不相关的行为放在其它地方,如果要修改某个业务行为,只需要修改一处。中台就是要这样做,按照“高内聚、松耦合”的原则,实现企业级的能力复用!

遇到了重复造*的情况,需要站在企业高度,将重复的需要共享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沉淀到中台,将分离的业务能力重组为完整的业务板块,构建可复用的中台业务模型。前端个性能力归前端,后端管理能力归后台。建立前、中、后台边界清晰,融合协作的企业级可复用的业务模型。

如何构建中台业务模型?

可以用 DDD 领域建模的方法来构建中台业务模型。有两种建模策略: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策略。

1. 自顶向下的策略

这种策略是先做顶层设计,从最高领域逐级分解为中台,分别建立领域模型,根据业务属性分为通用中台或核心中台。领域建模过程主要基于业务现状,暂时不考虑系统现状。自顶向下的策略适用于全新的应用系统建设,或旧系统推倒重建的情况。

由于这种策略不必受限于现有系统,可以用 DDD 领域逐级分解的领域建模方法。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步骤:第一步是将领域分解为子域,子域可以分为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第二步是对子域建模,划分领域边界,建立领域模型和限界上下文;第三步则是根据限界上下文进行微服务设计。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2. 自底向上的策略

这种策略是基于业务和系统现状完成领域建模。首先分别完成系统所在业务域的领域建模;然后对齐业务域,找出具有同类或相似业务功能的领域模型,对比分析领域模型的差异,重组领域对象,重构领域模型。这个过程会沉淀公共和复用的业务能力,会将分散的业务模型整合。自底向上策略适用于遗留系统业务模型的演进式重构。

以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应用的几个典型业务域为例,采用自底向上的策略来构建中台业务模型,主要分为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锁定系统所在业务域,构建领域模型。

锁定系统所在的业务域,采用事件风暴,找出领域对象,构建聚合,划分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下面这张图,选取了传统核心应用的用户、客户、传统收付和承保四个业务域以及互联网电商业务域,共计五个业务域来完成领域建模。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可以看到传统核心共构建了八个领域模型。其中用户域构建了用户认证和权限两个领域模型,客户域构建了个人和团体两个领域模型,传统收付构建了 POS 刷卡领域模型,承保域构建了定报价、投保和保单管理三个领域模型。

互联网电商构建了报价、投保、订单、客户、用户认证和移动收付六个领域模型。

在这些领域模型的清单里,可以看到二者之间有很多名称相似的领域模型。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些名称相似的领域模型存在业务能力重复,或者业务职能分散(比如移动支付和传统支付)的问题。那在构建中台业务模型时,就需要重点关注它们,将这些不同领域模型中重复的业务能力沉淀到中台业务模型中,将分散的领域模型整合到统一的中台业务模型中,对外提供统一的共享的中台服务。

第二步:对齐业务域,构建中台业务模型。

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右侧的传统核心领域模型明显多于左侧的互联网电商,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传统核心面向企业内大部分应用,大而全,领域模型相对完备,而互联网电商面向单一渠道,领域模型相对单一。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这个结论也指明了一个方向:首先可以将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作为主领域模型,将互联网电商领域模型作为辅助模型来构建中台业务模型。然后再将互联网电商中重复的能力沉淀到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只保留自己的个性能力,比如订单。中台业务建模时,既要关注领域模型的完备性,也要关注不同渠道敏捷响应市场的要求。

有了上述这样一个思路,就可以开始构建中台业务模型了。从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归纳并分离出能覆盖两个域的所有业务子域。通过分析,找到了用户、客户、承保、收付和订单五个业务域,它们是可以用于领域模型对比分析的基准域。

下面以客户为例,客户中台业务模型的构建过程。

互联网电商客户主要面向个人客户,除了有个人客户信息管理功能外,基于营销目的它还有客户积分功能,因此它的领域模型有个人和积分两个聚合。

而传统核心客户除了支持个人客户外,还有单位和组织机构等团体客户,它有个人和团体两个领域模型。其中个人领域模型中除了个人客户信息管理功能外,还有个人客户的评级、重复客户的归并和客户的统一视图等功能,因此它的领域模型有个人、视图、评级和归并四个聚合。

构建多业务域的中台业务模型的过程,就是找出同一业务域内所有同类业务的领域模型,对比分析域内领域模型和聚合的差异和共同点,打破原有的模型,完成新的中台业务模型重组或归并的过程。

将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分解后,找到了五个与个人客户领域相关的聚合,包括:个人、积分、评级、归并和视图。这五个聚合原来分别分散在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需要打破原有的领域模型,进行功能沉淀和聚合的重组,重新找出这些聚合的限界上下文,重构领域模型。

最终个人客户的领域模型重构为:个人、归并和视图三个聚合重构为个人领域模型(客户信息管理),评级和积分两个聚合重构为评级积分领域模型(面向个人客户)。到这里就完成了个人客户领域模型的构建了。

还有团队客户领域模型!其实团体客户很简单。由于它只在传统核心中出现,将它在传统核心中的领域模型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了。

至此就完成了客户中台业务模型的构建了,客户中台构建了个人、团体和评级积分三个领域模型。

通过客户中台业务模型的构建,你是否 get 到构建中台业务模型的要点了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分域建模型,找准基准域,划定上下文,聚合重归类。”

其它业务域其实也是一样的过程,不一一讲述。可以对照下面这张图,这就是其它业务域重构后的中台业务模型。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第三步:中台归类,根据领域模型设计微服务。

完成中台业务建模后,就有了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总共构建了多少个中台,中台下面有哪些领域模型,哪些中台是通用中台,哪些中台是核心中台,中台的基本信息等等,都一目了然。根据中台下的领域模型就可以设计微服务了。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重构过程中的领域对象

上面主要是从聚合的角度来描述中台业务模型的重组,是相对高阶的业务模块的重构。业务模型重构和聚合重组,往往会带来领域对象和业务行为的变化。下面了解一下,在领域模型重组过程中,发生在更底层的领域对象的活动。

还是以客户为例来讲述。由于对象过多,只选取部分领域对象和业务行为。传统核心客户领域模型重构之前,包含个人、团体和评级三个聚合,每个聚合内部都有自己的聚合根、实体、方法和领域服务等。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互联网电商客户领域模型重构前包含个人和积分两个聚合,每个聚合包含了自己的领域对象、方法和领域服务等。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传统核心和互联网电商客户领域模型重构成客户中台后,建立了个人、团体和评级积分三个领域模型。其中个人领域模型有个人聚合,团体领域模型有团体聚合,评级积分领域模型有评级和积分两个聚合。这些领域模型的领域对象来自原来的领域模型,但积分评级是重组后的领域模型,它们原来的聚合会带着各自的领域对象,加入到新的领域模型中。

这里还要注意:部分领域对象可能会根据新的业务要求,从原来的聚合中分离,重组到其它聚合。新领域模型的领域对象,比如实体、领域服务等,在重组后可能还会根据新的业务场景和需求进行代码重构。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12 | 领域建模:如何用事件风暴构建领域模型?

课程链接: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163032

采用 DDD 方法建立的领域模型,可以清晰地划分微服务的逻辑边界和物理边界。可以说,在 DDD 的实践中,好的领域模型直接关乎微服务的设计水平。因此,DDD 的战略设计是比战术设计更为重要的。

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从错综复杂的业务领域中分析并构建领域模型呢?

事件风暴。

事件风暴是一项团队活动,领域专家与项目团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罗列出领域中所有的领域事件,整合之后形成最终的领域事件集合,然后对每一个事件,标注出导致该事件的命令,再为每一个事件标注出命令发起方的角色。命令可以是用户发起,也可以是第三方系统调用或者定时器触发等,最后对事件进行分类,整理出实体、聚合、聚合根以及限界上下文。事件风暴正是 DDD 战略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快速分析和分解复杂的业务领域,完成领域建模。

事件风暴需要准备些什么?

1. 事件风暴的参与者

事件风暴采用工作坊的方式,将项目团队和领域专家聚集在一起,通过可视化、高互动的方式一步一步将领域模型设计出来。领域专家是事件风暴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参与者。谁来担任领域专家?领域专家就是对业务或问题域有深刻见解的主题专家,他们非常了解业务和系统是怎么做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可以从业务人员、需求分析人员、产品经理或者在这个领域有多年经验的开发人员里,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合适的人选。

除了领域专家,事件风暴的其他参与者可以是 DDD 专家、架构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等项目团队成员。领域建模是统一团队语言的过程,因此项目团队应尽早地参与到领域建模中,这样才能高效建立起团队的通用语言。到了微服务建设时,领域模型也更容易和系统架构保持一致。

2. 事件风暴要准备的材料

事件风暴参与者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在即时贴上,并将贴纸贴在墙上的合适位置,称这个过程是“刷墙”。所以即时贴和水笔是必备材料,另外还可以准备一些胶带或者磁扣,以便贴纸随时能更换位置。有点像敏捷开发。

在这个过程中,要用不同颜色的贴纸区分领域行为。如下图,我们可以用蓝色表示命令,用绿色表示实体,橙色表示领域事件,黄色表示补充信息等。补充信息主要用来说明注意事项,比如外部依赖等。颜色并不固定,这只是我的习惯,团队内统一才是重点。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3. 事件风暴的场地

只需要一堵足够长的墙和足够大的空间就可以了。墙是用来贴纸的,大空间可以让人四处走动,方便合作。撤掉会议桌和椅子的事件风暴,参与者们的效率更高。事件风暴的发明者曾经建议要准备八米长的墙,这样设计就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了。

4. 事件风暴分析的关注点

在领域建模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这类业务的语言和行为。比如某些业务动作或行为(事件)是否会触发下一个业务动作,这个动作(事件)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是谁(实体)发出的什么动作(命令),触发了这个动作(事件)…可以从这些暗藏的词汇中,分析出领域模型中的事件、命令和实体等领域对象。

如何用事件风暴构建领域模型?

领域建模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品愿景、业务场景分析、领域建模和微服务拆分与设计这几个重要阶段。以用户中台为例,介绍一下如何用事件风暴构建领域模型。

1. 产品愿景

产品愿景的主要目的是对产品顶层价值的设计,使产品目标用户、核心价值、差异化竞争点等信息达成一致,避免产品偏离方向。

产品愿景的参与角色:领域专家、业务需求方、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开发经理。

在建模之前,项目团队要思考这样两点:用户中台到底能够做什么?它的业务范围、目标用户、核心价值和愿景,与其它同类产品的差异和优势在哪里?

这个过程也是明确用户中台建设方向和统一团队思想的过程。参与者要对每一个点(下图最左侧列的内容)发表意见,用水笔写在贴纸上,贴在黄色贴纸的位置。这个过程会让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最后会将发散的意见统一为通用语言,建立如下图的产品愿景墙。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2. 业务场景分析

场景分析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根据业务流程或用户旅程,采用用例和场景分析,探索领域中的典型场景,找出领域事件、实体和命令等领域对象,支撑领域建模。事件风暴参与者要尽可能地遍历所有业务细节,充分发表意见,不要遗漏业务要点。

场景分析的参与角色:领域专家、产品经理、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

用户中台有三个典型的业务场景:第一个是系统和岗位设置,设置系统中岗位的菜单权限;第二个是用户权限配置,为用户建立账户和密码,设置用户岗位;第三个是用户登录系统和权限校验,生成用户登录和操作日志。

可以按照业务流程,一步一步搜寻用户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领域事件,比如岗位已创建,用户已创建等事件。再找出什么行为会引起这些领域事件,这些行为可能是一个或若干个命令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比如创建用户时,第一个命令是从公司 HR 系统中获取用户信息,第二个命令是根据 HR 的员工信息在用户中台创建用户,创建完用户后就会产生用户已创建的领域事件。当然这个领域事件可能会触发下一步的操作,比如发布到邮件系统通知用户已创建,但也可能到此就结束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是否还有下一步的操作。

场景分析时会产生很多的命令和领域事件。用蓝色来表示命令,用橙色表示领域事件,用黄色表示补充信息,比如用户信息数据来源于 HR 系统的说明。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3. 领域建模

领域建模时,会根据场景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领域对象,比如命令、事件等之间关系,找出产生命令的实体,分析实体之间的依赖关系组成聚合,为聚合划定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以及模型之间的依赖。领域模型利用限界上下文向上可以指导微服务设计,通过聚合向下可以指导聚合根、实体和值对象的设计。

领域建模的参与角色:领域专家、产品经理、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

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从命令和事件中提取产生这些行为的实体。用绿色贴纸表示实体。通过分析用户中台的命令和事件等行为数据,提取了产生这些行为的用户、账户、认证票据、系统、菜单、岗位和用户日志七个实体。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第二步:根据聚合根的管理性质从七个实体中找出聚合根,比如,用户管理用户相关实体以及值对象,系统可以管理与系统相关的菜单等实体等,可以找出用户和系统等聚合根。然后根据业务依赖和业务内聚原则,将聚合根以及它关联的实体和值对象组合为聚合,比如系统和菜单实体可以组合为“系统功能”聚合。按照上述方法,用户中台就有了系统功能、岗位、用户信息、用户日志、账户和认证票据六个聚合。

第三步:划定限界上下文,根据上下文语义将聚合归类。根据用户域的上下文语境,用户基本信息和用户日志信息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用户信息域,分别管理用户基本信息、用户登录和操作日志。认证票据和账户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认证域,分别实现不同方式的登录和认证。系统功能和岗位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权限域,分别实现系统和菜单管理以及系统的岗位配置。根据业务边界,我们可以将用户中台划分为三个限界上下文:用户信息、认证和权限。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到这里就完成了用户中台领域模型的构建了。领域建模的过程中产生的领域对象实在太多,可以借助表格来记录。

DDD学习笔记 - 实战篇(Ⅰ)

4. 微服务拆分与设计

原则上一个领域模型就可以设计为一个微服务,但由于领域建模时只考虑了业务因素,没有考虑微服务落地时的技术、团队以及运行环境等非业务因素,因此在微服务拆分与设计时,不能简单地将领域模型作为拆分微服务的唯一标准,它只能作为微服务拆分的一个重要依据。

微服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服务的粒度、分层、边界划分、依赖关系和集成关系。除了考虑业务职责单一外,还需要考虑将敏态与稳态业务的分离、非功能性需求(如弹性伸缩要求、安全性等要求)、团队组织和沟通效率、软件包大小以及技术异构等非业务因素。

微服务设计建议参与的角色:领域专家、产品经理、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

用户中台微服务设计如果不考虑非业务因素,完全可以按照领域模型与微服务一对一的关系来设计,将用户中台设计为:用户、认证和权限三个微服务。但如果用户日志数据量巨大,大到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这时用户信息聚合与用户日志聚合就会有技术异构。虽然在领域建模时,将他们放在一个了领域模型内,但如果考虑技术异构,这两个聚合就不适合放到同一个微服务里了。可以以聚合作为拆分单位,将用户基本信息管理和用户日志管理拆分为两个技术异构的微服务,分别用不同的技术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