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

数据分析入门与实战  公众号: weic2c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多变量统计方法,但记住其实它是一种数据分析方法,不能进行统计推断的。当然,聚类分析主要应用在市场细分等领域,我们也经常采用聚类分析技术来实现对抽样框的分层,我就不多罗嗦了。

    聚类分析:顾名思义是一种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个体或样品(individuals, objects or subjects)的特征将它们分类,使同一类别内的个体具有尽可能高的同质性(homogeneity),而类别之间则应具有尽可能高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聚类分析

   

     我们也可以对变量进行聚类—分类,但是更常见的还是对个体分类(样本聚类——细分)。为了得到比较合理的分类,首先要采用适当的指标来定量地描述研究对象(样本或变量,常用的是样本)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常用的指标为“距离”和“相似系数”,假定研究对象均用所谓的“点”来表示。

    基本概念:

    需要一组表示个体性质或特征的变量,称之为聚类变量。根据个体或样本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分类变量的组合都是由研究者规定的,不是像其它多元分析方法那样估计推导出来的。

    聚类方法:

  • 聚类分析简单、直观。

  • 聚类分析主要应用于探索性的研究,其分析的结果可以提供多个可能的解,选择最终的解需要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后续的分析;

  • 不管实际数据中是否真正存在不同的类别,利用聚类分析都能得到分成若干类别的解;

  • 聚类分析的解完全依赖于研究者所选择的聚类变量,增加或删除一些变量对最终的解都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 研究者在使用聚类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可能影响结果的各个因素。

  • 异常值和特殊的变量对聚类有较大影响

    当分类变量的测量尺度不一致时,需要事先做标准化处理。

当然,聚类分析不能做的事情是:

  • 自动发现和告诉你应该分成多少个类——属于非监督类分析方法

  • 期望能很清楚的找到大致相等的类或细分市场是不现实的;

  • 样本聚类,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研究者决定;

  • 不会自动给出一个最佳聚类结果;

    

    我这里提到的聚类分析主要是谱系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和快速聚类(K-means)、两阶段聚类(Two-Step);

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变量得到的描述两个个体间(或变量间)的对应程度或联系紧密程度的度量。

     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测量:

  • 采用描述个体对(变量对)之间的接近程度的指标,例如“距离”,“距离”越小的个体(变量)越具有相似性。

  • 采用表示相似程度的指标,例如“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的个体(变量)越具有相似性。

     

      计算聚类——距离指标D(distance)的方法非常多:按照数据的不同性质,可选用不同的距离指标。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的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曼哈顿距离(Block)、切比雪夫距离(Chebychev distance)、卡方距离(Chi-aquare measure) 等;相似性也有不少,主要是皮尔逊相关系数了!

聚类分析

注意:上面主要在谱系聚类方法中采用,但谱系聚类主要用在变量聚类上,如果对样本聚类样本不能太多了,否则你要等很长时间,还不一定有用!

总体推荐:

  • 聚类变量的测量尺度不同,需要事先对变量标准化;

  • 聚类变量中如果有些变量非常相关,意味着这个变量的权重会更大

  • 欧式距离的平方是最常用的距离测量方法;

  • 聚类算法要比距离测量方法对聚类结果影响更大;

  • 标准化方法影响聚类模式:

  • 变量标准化倾向产生基于数量的聚类;

  • 样本标准化倾向产生基于模式的聚类;

  • 一般聚类个数在4-6类,不易太多,或太少;

  • 数据挖掘软件中的聚类更理想

聚类分析

    当然我现在聚类都用数据挖掘技术了,其实聚类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更合理,毕竟是发现知识,我们事先不知道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细分市场,而且往往在统计分析聚类中,需要研究者主观给出聚类变量,得到的结果也可能是研究者或客户能想到的,往往客户最希望得到事先不知道的,直觉不能感知到的,数据挖掘就体现了这一点。当然采用数据挖掘软件得到的聚类结果,也更直观,最重要的是采用SPSS聚类的结果要呈现出来,是个体力活,用Clementine得到的结果就非常容易看出来和理解了!

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