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简史

钢笔书法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的历史

钢笔是一种主要以金属当做笔身的笔类书写工具,通过中空的笔管盛装墨水(多为黑或蓝),通过重力和毛细管作用,再经由鸭嘴式的笔头书写,写时轻重有别,可说是西方书法的书写工具。大部分钢笔的墨水可再填充,一般使用如眼药水的小瓶或是吸管来填充墨水。关于蓄水钢笔最早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10世纪,这种最早的蓄水钢笔一直使用到18世纪。发展进程很缓慢,不过,直到第19世纪初期,在生产过程中发明了一种稳定加速流的钢笔。只有3点关键的发明,却使钢笔成为广泛受欢迎的书写工具。这些发明就是:铱制的金钢笔尖、硬橡胶和自由流动的墨水。

第一种使用了上面三大关键发明的钢笔,约在1850年代被制造出来。但直到1880年代时,才开始大量生产。法国的Waterman(威迪文)和Wirt是当时主要的生产者。
20世纪初期,美国钢笔陆续输入中国,并在沿海城市设点经销。继后又有“康克令”(Conklin)、“爱弗释”(Eversharp)、“百利金”(Pelikan)、“犀飞利”(Sheaffer)和“派克”(Parker)各种品牌的钢笔相继涌入。

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在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否则墨水就流不出来了。这样写起字来当然很不方便。
1829年英国人詹姆士·倍利成功地研制出钢笔尖。它经过特殊加工,圆滑而有弹性,书写起来相当流畅,深受人们的欢迎。然而,这种笔必须蘸墨水书写十分麻烦。
到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叫华特曼的雇员,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种笔的笔端可以卸下来,墨水用一个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够自己吸墨水的笔出现于20世纪初期,采取了一个活塞来吸墨水。当笔中采用了皮胆后,就要用一个铁片插入一个缝中去挤压皮胆来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现了用一根管子伸进墨水中吸水的施诺克尔笔,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常用的毛细管笔。还有一些美术钢笔等。

结构组成

笔尖

钢笔笔尖,可以说是钢笔的最关键的部分,从细到粗,各种变化都有,一般最常见的钢笔笔尖尺寸以“B(Broad粗)、M(Medium中粗)、FM(Fine-Medium中细)、F(Fine细)以及EF(Extra-Fine特细)”为主,由粗到细是 B > M > F > EF,笔尖尺寸每家笔厂在规格上也会都有些许的差异。而在相同尺寸单位下,日本钢笔的笔尖会比欧洲钢笔笔尖细。

依通常的书写习惯,西方人在使用钢笔上多以 M 笔尖为主,而签名时选用 B 笔尖。中文书写上因为笔划繁杂,一般可采用 F 或是更细的 EF 笔尖。

墨囊

盛放墨水的容器,分笔胆式、活塞式、螺旋式和墨囊式。

握位
用管状材料包覆、固定笔尖与笔舌形成的组件称为握位。 握位与握持之舒适性关系密切,除常见的圆型断面外,各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也常蕴藏着设计者的巧思,另握位之摩擦力、软硬、尺寸、形状与书写之手感关系密切。
笔杆
连接握位包覆贮墨装置之管状构称为笔杆。 笔杆材质、造型多变。设计上有一般尺寸与短杆之分,短杆之笔杆书写时将笔盖套在笔杆之尾部,增加的长度使握持、书写更为舒适。
上水/储墨机制
上水/储墨机制有滴入式上墨、卡匣式墨水管、活塞上墨、吸墨器、压囊上墨、拉杆上墨、潜艇上墨等方式。
滴入式上墨的墨水直接储藏在握位后方的笔管内,补充墨水时旋开握位直接以滴管将墨水注入笔管,优点是储墨量大,缺点是容易渗墨造成污染。
卡匣式墨水管是将墨水封装于密闭的墨水管,使用时再安装于握位后方,利用突出于握位后方的导墨管刺破墨水管的封口,或顶开封闭墨水管的小珠让墨水得以沿着导墨管流向笔尖。封闭墨水管的小珠另有一个功能: 由于墨水管容积不大,所存的墨水的重量可能不足以克服墨水与墨水管璧间的附着力(毛细现象),导致墨水积存于墨水管上方无法流入笔尖,此时墨水管内的小珠随著书写动作在墨水管内的运动即足以破坏墨水附着于墨水管璧的附着力。
活塞上墨,握位后方连接一段中空套筒,套筒内有一活塞连动于笔尾之旋纽可受该旋纽之控制于套筒中前后作动,当活塞后退时便于套筒内行程负压,便可经由笔尖将墨水吸入并储存于套筒中。
压囊上墨, 握位后方连接一橡胶或硅胶材质之墨囊,墨囊内部即为储墨之空间,通常墨囊外侧会有一U形簧片保护墨囊,上墨时透过簧片挤压墨囊排出空气,解除压力后利用墨囊回复原来形状的负压吸入墨水。
拉杆上墨为压囊上墨的一种变形,在笔杆上装设一支拉杆,上墨时扳动拉杆压迫笔杆内之墨囊上墨。
月牙上墨亦为压囊上墨的一种变形 ,在笔杆上装设一弧形(月牙状)之按钮,平时平贴于笔杆之弧形卡榫穿过笔杆与弧形按钮间之缝隙,以防误触上墨机制,上墨时移除卡榫使月牙形卡榫得以下压,压迫笔杆内之墨囊上墨。
钱币上墨亦为压囊上墨的一种变形,在笔杆上开一长孔,上墨时将钱币插入长孔以压迫笔杆内之墨囊上墨。
吸墨器,可视为卡匣式墨水管与活塞上墨或压囊上墨的复合体,,前方为与握位结合之卡匣,后方为压囊或活塞只上墨机制,不用吸墨器时亦可拆下换装相同规格之卡匣式墨水管。

种类

钢笔的种类和型号很多。根据钢笔笔尖的成分不同,可分为金笔、铱金笔两种。
金笔
笔尖采用黄金合金,笔尖较软,弹性好,手感舒适。但金笔的价格较贵,笔尖软,而且不好掌握,初学者不宜使用。
铱金笔
笔尖不含黄金,部分笔尖镀金,笔尖较硬,但物美价廉,是初学写字比较合适的工具。
金笔尖、铱笔尖之所以比钢笔尖耐用,秘密都在钢笔尖上的小圆粒。这小圆粒是铱钌合金做的,它非常坚硬耐磨。据上海金星金笔厂实验,如果把金笔尖和钢笔尖同时放在油石上磨,一小时后,金笔尖只磨损0.07毫米,而钢笔尖磨损达5毫米之多!
虽然价格相差悬殊,但是笔尖的铱粒都是特种合金"铱,钌"的合金!之所以顺滑度相差那么多那是因为打磨方式和精细程度不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金笔和铱金笔是一样的。但是制作材料和手感不同,这就导致了价格上的差距!

墨水里含有少量硫酸,但是这点腐蚀性的硫酸,会给钢笔带来严重的威胁。如果钢笔尖是普通的钢铁做的,经不住硫酸的腐蚀,寿命长不了。什么金属能抗拒腐蚀呢?黄金、铱和不锈钢。黄金是耐腐蚀的金属,人们想到用它来制造钢笔尖,不过,纯粹的黄金太软,不能直接用来造笔尖。我们平常说的金笔,笔尖都是合金。比较好的金笔的笔尖上标有14K的字样,表示含黄金58%,另外还有白银和紫铜:标有12K的,表示含黄金50%。这样,不但提高了硬度,弹性还特别好。金笔尖上的那个银白色的小圆粒,叫铱金粒。它是一种合金,以铱为主,还有其他稀有金属,特别耐磨。因为写字的时候全靠它在纸上划过,它的一生往往要“行万里路”。铱金笔尖是用不锈钢做成的,幸好,铱金笔尖上的小圆粒与金笔上的完全相同。因此,铱金笔的使用效果与金笔差不多,价钱却便宜得多。所以价廉物美的铱金笔十分受欢迎。普通的蘸水笔和钢笔,它们的笔尖上没有镶嵌铱粒,使用寿命就短多了。

世界钢笔艺术大赏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
钢笔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