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递归树:借助树求解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递归树与时间复杂度分析

我们前面讲过,递归的思想就是,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来求解,然后再将小问题分解为小小问题。这样一层一层地分解,直到问题的数据规模被分解得足够小,不用继续递归分解为止。

如果我们把这个一层一层的分解过程画成图,它其实就是一棵树。我们给这棵树起一个名字,叫作递归树。这里画了一棵斐波那契数列的递归树,你可以看看。节点里的数字表示数据的规模,一个节点的求解可以分解为左右子节点两个问题的求解。
[数据结构]递归树:借助树求解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OK,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F(5),F函数执行了多少次? 9次

那么如何使用其来求解递归的时间复杂度呐?

归并排序算法你还记得吧?它的递归实现代码非常简洁。现在我们就借助归并排序来看看,如何用递归树,来分析递归代码的时间复杂度。

// 归并排序算法, A 是数组,n 表示数组大小
merge_sort(A, n) {
  merge_sort_c(A, 0, n-1)
}

// 递归调用函数
merge_sort_c(A, p, r) {
  // 递归终止条件
  if p >= r  then return

  // 取 p 到 r 之间的中间位置 q
  q = (p+r) / 2
  // 分治递归
  merge_sort_c(A, p, q)
  merge_sort_c(A, q+1, r)
  // 将 A[p...q] 和 A[q+1...r] 合并为 A[p...r]
  merge(A[p...r], A[p...q], A[q+1...r])
}

例题:
148. 排序链表
在 O(n log n) 时间复杂度和常数级空间复杂度下,对链表进行排序。

示例 1:

输入: 4->2->1->3
输出: 1->2->3->4
示例 2:

输入: -1->5->3->4->0
输出: -1->0->3->4->5

解析:排序算法总结与几道排序题

归并排序的原理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如果你忘记了,可以回看一下第 12 节的内容。归并排序每次会将数据规模一分为二。我们把归并排序画成递归树,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数据结构]递归树:借助树求解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因为每次分解都是一分为二,所以代价很低,我们把时间上的消耗记作常量 11。归并算法中比较耗时的是归并操作,也就是把两个子数组合并为大数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层归并操作消耗的时间总和是一样的,跟要排序的数据规模有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而不是所有的,因为2,2合并为4,下层就是4,4合并为8)。我们把每一层归并操作消耗的时间记作 n

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棵树的高度 h,用高度 h 乘以每一层的时间消耗 n,就可以得到总的时间复杂度 O(n∗h)

从归并排序的原理和递归树,可以看出来,归并排序递归树是一棵满二叉树。我们前两节中讲到,满二叉树的高度大约是 log2n(这个我有时间再总结一下,算过,但记不得了),所以,归并排序递归实现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nlogn)。我这里的时间复杂度都是估算的,对树的高度的计算也没有那么精确,但是这并不影响复杂度的计算结果。

利用递归树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方法并不难理解,关键还是在实战,所以,接下来我会通过三个实际的递归算法,带你实战一下递归的复杂度分析。

实战一:分析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在用递归树推导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用递推公式的分析方法。你可以回想一下,当时,我们为什么说用递推公式来求解平均时间复杂度非常复杂?

快速排序在最好情况下,每次分区都能一分为二,这个时候用递推公式 T(n)=2T(n2)+nT(n)=2T(n2)+n,很容易就能推导出时间复杂度是 O(nlogn)。但是,我们并不可能每次分区都这么幸运,正好一分为二。


如何使用递推公式计算时间复杂度?:

在递归那一节我们讲过,递归的适用场景是,一个问题 a 可以分解为多个子问题 b、c,那求解问题 a 就可以分解为求解问题 b、c。问题 b、c 解决之后,我们再把 b、c 的结果合并成 a 的结果。

如果我们定义求解问题 a 的时间是 T(a),求解问题 b、c 的时间分别是 T(b) 和 T( c),那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递推关系式:
T(a) = T(b) + T(c) + K
其中 K 等于将两个子问题 b、c 的结果合并成问题 a 的结果所消耗的时间。

从刚刚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不仅递归求解的问题可以写成递推公式,递归代码的时间复杂度也可以写成递推公式。

套用这个公式,我们来分析一下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我们假设对 n 个元素进行归并排序需要的时间是 T(n),那分解成两个子数组排序的时间都是 T(n/2)。我们知道,合并两个有序子数组的时间复杂度是 O(n)。所以,套用前面的公式,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的计算公式就是:

T(1) = C; n=1 时,只需要常量级的执行时间,所以表示为 C。 

T(n) = 2*T(n/2) + n; n>1 

通过这个公式,如何来求解 T(n) 呢?还不够直观?那我们再进一步分解一下计算过程。

T(n) = 2*T(n/2) + n 
		= 2*(2*T(n/4) + n/2) + n 
		= 4*T(n/4) + 2*n 
		= 4*(2*T(n/8) + n/4) + 2*n 
		= 8*T(n/8) + 3*n 
		= 8*(2*T(n/16) + n/8) + 3*n 
		= 16*T(n/16) + 4*n
		 ...... 
		= 2^k * T(n/2^k) + k * n
		 ...... 

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分解推导,我们可以得到 T(n) = 2^kT(n/2^k)+kn。当 T(n/2^k)=T(1) 时,也就是 n/2^k=1,我们得到 k=log2n 。我们将 k 值代入上面的公式,得到 T(n)=Cn+nlog2n 。如果我们用大 O 标记法来表示的话,T(n) 就等于 O(nlogn)。所以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是 O(nlogn)。


我们假设平均情况下,每次分区之后,两个分区的大小比例为 1:k。当 k=9 时,如果用递推公式的方法来求解时间复杂度的话,递推公式就写成 T(n)=T(n/10)+T(9n/10)+n

这个公式可以推导出时间复杂度,但是推导过程非常复杂。那我们来看看,用递归树来分析快速排序的平均情况时间复杂度,是不是比较简单呢? 我们还是取 k 等于 9,也就是说,每次分区都很不平均,一个分区是另一个分区的 9 倍。如果我们把递归分解的过程画成递归树,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数据结构]递归树:借助树求解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快速排序的过程中,每次分区都要遍历待分区区间的所有数据,所以,每一层分区操作所遍历的数据的个数之和就是 n。我们现在只要求出递归树的高度 h,这个快排过程遍历的数据个数就是h∗n,也就是说,时间复杂度就是 O(h∗n)

因为每次分区并不是均匀地一分为二,所以递归树并不是满二叉树。这样一个递归树的高度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快速排序结束的条件就是待排序的小区间,大小为 1,也就是说叶子节点里的数据规模是 1。从根节点 n 到叶子节点 1,递归树中最短的一个路径每次都乘以 1/10,最长的一个路径每次都乘以 9/10。(其实就是说:快排结束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分成大的那一部分)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最短路径是 log10n,最长的路径是 log10/9n(如何算出来的,有点不明白,先当结论记吧!!!)
[数据结构]递归树:借助树求解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所以,遍历数据的个数总和就介于 nlog10nnlog10/9n 之间。根据复杂度的大 O 表示法,对数复杂度的底数不管是多少,我们统一写成 logn,所以,当分区大小比例是 1:9 时,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仍然是 O(nlogn)。

实战二:分析斐波那契数列的时间复杂度

[数据结构]递归树:借助树求解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这棵递归树的高度是多少呢?

f(n) 分解为 f(n−1) 和 f(n−2),每次数据规模都是 −1 或者 −2,叶子节点的数据规模是 1或者2。所以,从根节点走到叶子节点,每条路径是长短不一的。如果每次都是 −1,那最长路径大约就是 n;如果每次都是 −2,那最短路径大约就是 n/2。

每次分解之后的合并操作只需要一次加法运算,我们把这次加法运算的时间消耗记作 1。所以,从上往下,第一层的总时间消耗是 1,第二层的总时间消耗是 2,第三层的总时间消耗就是 2^2。(满二叉树)依次类推,第 k 层的时间消耗就是 2^k−1,那整个算法的总的时间消耗就是每一层时间消耗之和。

如果路径长度都为 n,那这个总和就是 2^n−1(对应最长路径)
如果路径长度都为 2/n,那这个总和就是 2^2/n−1(对应最短路径)

所以,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就介于 O(2^n) 和 O(2^n/2) 之间。虽然这样得到的结果还不够精确,只是一个范围,但是我们也基本上知道了上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数级的,非常高。

实战三:待补充,先学其他的...

参考极客时间: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