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2.1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2.2 传输媒体

2.3 编码和复用

2.4 交换技术

2.5 数字传输技术

2.6 接入网

2.7 物理层概述

2.8 小结

2.1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 数据(Data):运送(携带)信息的实体
  • 信息(Information):是数据的内容或含义
  • 信号(Signal):数据的电气或者电磁表现(数据以信号的形式传播)
  • 信息通过通信系统传输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把携带信息数据用物理信号形式通过介质传送到目的地

    注意:信息、数据(如:0,1比特)不能直接在介质上传输。

  •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通信的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信道

任何一个通信系统都可以抽象为以下模型: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信源:将各种信号转化成原始电信号

发送器:生成合适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

信道:传送信号的物理传输媒体

接收器:从收到减损的接收信号中正确恢复出原始电信号

信宿:将电信号还原为相应的信息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

传输系统(传输线路和传输设备)

源系统(信源+发送器)和目的系统(信宿+接收器)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终端复合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功能(如果图中终端是智能的,就可称为"端系统")。大型通信系统中单一信道演变为复杂的交换网络。

  • 数字:泛指一切可数的信息
  • 模拟:只能通过比较技巧进行区分的不可数信息
  • 数字数据:由可数的信息元素所组成。可数的信息有一个最小的分阶单位,元素与元素之间不存在任何分阶状态。
  • 模拟数据:由不可数的信息元素组成。不可数的信息元素不分阶,元素与元素之间可以存在无限多种中间状态。
  • 模拟信号:信号的参量取值连续,包含无穷多个值。信号强度变化是平滑的。
  • 数字信号:信号的参量取值是离散、有限种。一个时间段,信号强度保持某个常量值,下一个时间段有变化到另一个常量值。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 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

不同类型的数据和信号在不同类型的信道上传输由4种组合数据: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 模拟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是传送模拟信号的通信系统。可简化为: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调制:调制为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形式。

解调:将调制过的信号还原

  • 数字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系统是传送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可简化为: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编码器:模拟信号数字化、数据压缩、加密编码、插空编码

调制:数字基带信号->频带信号

解调:频带信号->数字基带信号

解码:依据发送方的编码顺序,依次进行解码

  • 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

按是否调制划分: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没有调制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有调制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信源(编码)所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不经过数字调制(频谱搬移),只经过简单码型变换后进行传输,称为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基带信号->码型变换->(还是)基带信号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数字调制(就是用调制信号对载波波形的某些参量进行控制,使这些参量随调制信号变化,经过调制的信号称为已调信号。(数字调制中,调制信号为数字基带信号。))后再传输,称为频带传输。

什么是载波?

是可以用来载送数据的信号;一般采用高频正弦波作为载波。

  • 数字调制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1)幅移键控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

2)频移键控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

3)相移键控PSK(Phase Shift Keying)

基本原理:用数字信号对载波的不同参量进行调制。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调制就是要使载波的这三个参量随数字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 数字数据的传输方式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信源编码所输出的数字信号,不经过数字调制(频谱搬移),只经过简单码型变换后进行传输,称为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对基带信号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称为频带传输。

什么是码型变换?

通过码型变换电路,将一种码型变换为另一种码型,针对不同的编码方案,表示数字数据的码元的形式不同。例如:不归零(NRZ)编码、不归零反转(NRZI)编码、归零(RZ)编码、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等。

  • 码型变换

不归零码(Non-Return to Zero,NRZ)

二进制数字0、1分别用两种电平表示。

缺点:难以分辨一位的结束和另一位的开始;发送方和接收方必须有时钟同步;

问题1---基线漂移:连串的0或1

问题2---时钟恢复:从收到的信号中得到时钟

解决为题1、2---曼彻斯特编码:通过传输NRZ编码数据与时钟的异或合并了时钟和信号。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 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 code)

优点:

克服了NRZ码的不足。每位中间的跳变即可作为数据,又可作为时钟,能够自同步。

因此,曼彻斯特编码也称为自同步码(Self-Synchronizing Code)。

缺点:

观察上图:"1"码用"10"两位码表示,"0"码用"01"两位码表示。信号跳变速率加倍,信号速率是数据速率的2倍,效率仅为50%。

  • 数字数据的传输方式

两个结点之间逻辑上交换的是比特流,而实际上是两结点经过传输媒体交换信号流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 信道的极限容量

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

  • 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

码元(Code Cell):时间轴上的一个信号编码单元。如二进制编码,1个码元含一个比特;四进制编码,1个码元含2个比特。

信号传输速率:是指每秒钟传送的信号数量(码元数)。又称码元传输速率,也称调制速率。单位为码元/秒,即波特(Baud)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二进制位数。又称比特率或位率。单位为比特/秒(bit/s=b/s=bps)。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波特(Baud):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

1波特为每秒传送1个码元。

码元传输速率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M是为数字传输系统中的码元状态数或离散级数,即M进制数。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即使是理想的无噪声信道,它的传输能力也是有限的。

奈奎斯特(Henry Nyquist),就认识到了这个限制的存在,并推导出公式,用来推算无噪声的有限带宽信道的最大数据率;

香农(Claude Shannon)把奈奎斯特的工作进一步扩展到了信道受随机噪声干扰的情况。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Nyquist公式:(无噪声信道估算的依据)

- 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W Baud

即每赫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

- 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W Baud

即每赫带宽的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为每秒1个码元。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可以看出,通过提高编码级数M,一个码元中可以传送更多比特(bit),从而在信道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 奈式公示指出了:码元传输的速率是受限的,不能任意提高,否则在接收端就无法正确判定码元之间的边界(因为有码间串扰)。Nyquist公式为估算已知带宽的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提供了依据。

- 奈式公式给出的是个理论上限数值,一个实际的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码元速率要明显地低于这个值。

- 奈式公式并没有对数据传输速率(b/s)给出限制。要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必须设法提高每码元携带的比特信息量,即多元制调制。

请注意:

- 奈式准则考虑了无噪声的理想信道,特定指出:当所有其他条件相同时,信道带宽加倍则数据传输效率也加倍。

- 但是,对于有噪声的信道,情况将会迅速变坏。噪声的存在会破坏数据的一个比特或多个比特。假如数据传输速率增加,则每个比特占用的时间就会变"短",因而噪声会影响到更过比特,则误信率就越大。

- 所以,对于有噪声的信道,我们希望通过增加信号强度来提高接收端正确接收数据的能力。衡量信道质量好坏的参数是信噪比。

  • 信噪比

噪声会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断产生错误(1判决为0,0判决为1)。但是噪声的影响是相对的。如果信号相对较强,那么噪声的影响就相对较小。

信噪比就是信号平均功率与噪声平均功率的之比,常记为S/N;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可表示为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其中:W为信道的带宽(以Hz为单位);

          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S/N是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之比。

香农公式表明,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就越高。

1)香农公式告诉我们,若要得到无限大的数据传输速率,只有两个办法:要么使用无限大的传输带宽(这显然不可能),要么使信号的信噪比为无限大,即采用没有噪声的传输信道或使用无限大的发送功率(当然这些也都是不可能的)。

2)香农公式给出了数据传输速率的极限,该极限是不能够突破的。要想提供信息的传输速率,必须设法提高传输线路的带宽,或者必须设法提高所传信号的信噪比,此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例子:

    带宽3kHz、信噪比30db(S/N=1000)的电话信道,任何技术都无法突破香农公式理论上传输速率极限值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Nyquist和Shannel公式的比较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根据此公式我们可以让数据传输速率C随信号编码级数增加而增加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此公式说明无论采样频率多高,信号编码分多少级,此公式给出了信道能达到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传输模式(通信方式)---数据流动的方向
  • 单工:数据单向传输(无线电广播)
  • 半双工:数据可以双向传输,但不能在同一时刻双向传输(对讲机)
  • 全双工:数据可同时双向传输(电话)

    两个方向的信号共享链路带宽:

    1)链路具有两条物理上独立的传输线路,或

    2)将带宽一分为二,分别用于不同方向的信号传输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2.2 传输媒体

  •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媒介或传输介质,它就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物理通路
  • 传输媒介可分为两大类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有线传输系统:电磁波在介质内部被导向沿着固体媒体传播。例如:电信号在铜、铅等金属导体内传输或光信号在玻璃光纤中传输。

无线传输系统:利用信号发射器发送信号,发出的信号(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非导向传输媒体就是指*空间。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Twisted Pair,TP)

把两根互相绝缘的铜导线并排放在一起,然后用规则的方法按一定密度绞合(twist)起来构成了双绞线。扭绞可以相互抵消电磁干扰。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分类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屏蔽双绞线,在导线与封套之间有一个金属的网状屏蔽层,用来减小辐射,这可以防止外部的电磁干扰,并且避免双绞线内部的电磁辐射传到外部,从而防止通信线路上的窃听,保证了一定的安全性。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 安装时必须配有支持屏蔽功能的特殊连接器和相应的安装技术,并且屏蔽层必须严格接地,才能真正起到抗干扰作用,否则有可能使屏蔽层自身成为一个很大的干扰源。
  • 全屏蔽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严重电磁干扰环境,如一些广播站、电台等。另外,应用于那些处于安全目的,要求电磁辐射极低的环境。

非屏蔽双绞线,是由一对分别用绝缘层包封的单股铜线双绞而成,他没有屏蔽层,直径小,重量轻,易弯曲,易安装,具有良好的传导率,适用于结构化综合布线。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型号

1、第一类:主要用于传输语音(一类标准主要用于八十年代初之前的电话线缆),不用于数据传输。

2、第二类:传输频率为1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4Mbps的数据传输,常见于使用4Mbps规范令牌传递协议的旧令牌网。

3、第三类:该电缆的传输频率为16MHz,用于语音传输及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BASE-T。

4、第四类:该类电缆的传输频率为2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16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基于令牌的局域网和10BASE-T/100BASE-t。

5、第五类:该类电缆增加了绕绞密度,外套一种高质量的绝缘材料,传输频率为100MHz,用于语音传输和最高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数据传输,主要用于100BASE-T和10BASE-T网络。

6、超五类电缆(Enhanced Cat 5):与5类双绞线结构基本相同,它是在对现有的UTP五类双绞线的部分性能加以改善后出现的系统,与普通5类UTP相比,其衰减更小,串扰更少,同时具有更高的信噪比、更小的延时误差,性能得到了提高。传输频率可达125MHz和200MHz,用于100BASE-T和1000BASE-T网络。

7、六类电缆(Cat 6):它比超五类电缆拥有更高的绕绞密度,线对间通常采用十字骨架分隔器,在施工安装方面,比超五类难度更大。其各项参数都有较大提高,其传输频率扩展至250MHz或更高,适用于千兆以太网。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8、七类电缆(Cat 7):能满足600MHz以上,甚至1.2GHz的传输性能要求,应用于万兆以太网中。六类布线既可以使用UTP,也可以使用STP,而七类布线只基于屏蔽电缆。七类电缆内每个绞对有铝箔屏蔽,外加一个总屏蔽,这使得七类电缆有一个较大的线径。从七类标准开始布线历史上出现和"RJ型"和"非RJ"型接口的划分。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一般每个两英尺就有一段文字,他解释了有关此线缆的相关信息,以AMP公司的线缆为例,其文字为:

"AMP SYSTEMS CABLEE138034 0100 24 AWG (UL) CMR/MPR ORC (UL) PCC FT4 VERIFIED ETL CAT5 044766 FT 9907",其中的具体含义如下所述:

AMP:代表公司名称。

0100:表示100欧姆。

24:表示线芯是24号的(线芯有22、24、26)。

AWG:表示美国线缆规格标准。

UL:表示通过认证的标准。

FT4:表示4对线。

CAT5:表示5类线。

044766:表示线缆当前处在的英尺数。

9907:表示生产年月。

双绞线制作之RJ-45水晶头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制作之压线钳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的两种线序:EIA/TIA568A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的两种线序:EIA/TIA568B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双绞线的两端的连接:直通线(也称正线)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适用场合:

交换机的UPLINK口----交换机的普通端口

交换机的普通端口----计算机(终端)网卡

双绞线的两端的连接:交叉线(也称反线)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适用场合:

交换机的普通端口----交换机的普通端口

计算机网卡(终端)----计算机网卡(终端)

补充:

MDI和MDI-X是两种端口,原则上:相同端口用交叉线连接,不同端口用直通线连接。

如:MDI和MDI,MDI-X和MDI-X用交叉线连接。MDI和MDI-X用直通线连接。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制作过程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关于6类线的线序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6类线的制作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同轴电缆

基带同轴电缆(50欧):一条电缆只用于一个信道,用于数字传输。

宽带同轴电缆(75欧):一条电缆同时传输不同频率的多路模拟信号,用于模拟传输。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光纤

依靠广播承载信息

速率高,通信容量大

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轻

传输损耗小,适合长距离传输

抗干扰性能极好,保密性好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光纤传输原理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光从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折射量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当入射角>=临界值时产生全反射,不会泄漏。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光源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激光产品的级别

Class I:无危险

Class IIa:观看时间小于1000秒则安全

Class II:长期观看有危险

Class IIIa:直接观看有严重危害

Class IIIb:直接辐射对眼睛和皮肤有严重伤害

Class IV:直接观看或散射对眼睛和皮肤有严重伤害

光纤传输模式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多模光纤是指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能以多个模式同时传输的光纤。

其光纤芯径在50到100um的范围内,多条入射角度不同的光线可以同时在一根光纤中反射式地传播,传输距离2Km(100M带宽)。

多模光纤根据折射率的分布特性,可分为突变型(step-index)和渐变型(graded-index)两种。

    多模光纤之折射率突变型

同样距离下,入射角较小的光束需要更多的反射,所以经过的路程更长。这种路程差意味着到达时间会有所不同。当这些光束在接收端重新组合时,所生成的信号就会畸变。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任何在到达时间上的差异将造成模式色散。带宽与模式色散成反比关系。

    多模光纤之折射率渐变型

是一种具有变化的密度的光纤。其芯材中心密度最高,向外逐渐变小,在边界处最小。密度的不断变化使得光线逐渐弯曲成一条曲线,这样每隔一定间距不同的光线就会相交。把接收装置精心放置在这些相交处,就可以获得高精度的重组信号。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单模光纤

使用折射率突变型光纤。其芯径被减少到某个波长级,这样只有一个角度即"模式"的光线可以通过:轴心光线。于是所有光线都能"同时"到达,并能无失真的重新组合,传输距离大大高于多模光纤,通常用于长距离的传输。但须用昂贵的注入式激光二极管做光源。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光线传输模式--对比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典型的光缆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光线缺点

费用高:由于纤芯材料的任何不纯净或是不完善都可能导致信号丢失,必须万分精确地进行制造。同样,激光光源费用较高。

安装/维护难:布设光缆时,一点点粗糙和断折都将导致光线散射和信号丢失;所有的接头都必须打磨并精确地接合;

脆弱性:比铜导线容易断裂,不适合在移动频繁的环境中使用。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空间)

- 使用电磁波携带信息

- 无需物理连线

- 适用于长距离或不便布线的场合

- 易受干扰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无线电波的三种传播方式

地波传输

天波传输

视距传输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微波通信的两种方式

1.地面微波接力

是一种"视距"通信,即只有在"看得见"的范围内才能通信。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2.地球同步卫星

卫星通信是在地面微波接力和空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微波中继站。由于作为中继的卫星离地面很高,因此经过一次中继转接之后即可进行长距离的通信。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最少使用3个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

传播时延较大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每两颗相邻卫星都有一定的重叠覆盖区,但南、北两极地区则为盲区

卫星通信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常用传输媒体的比较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2.4 交换技术

问题:网络核心部分要为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服务,即在主机之间传输网络数据,那么网络核心部分该采用什么交换技术?(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设想:采用传统电信网络的交换技术?即:可以直接将电路交换技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吗?

电路交换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1)通话前先拨号建立连接。可能只要经过一个交换机(如A到B)。可能要经过多个交换机(如C到D)

(2)通话过程中,通信双方一直占用所建立的连接。

(3)通话结束后,挂机释放连接。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特点:

(1)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

(2)灵活性和生存性差,线路中任何一点出故障,将导致通信的中断。

早期网络采用电路交换,那时计算机很少,非常昂贵。远地终端(没有处理功能)通过通信线路(可能要经过许多个交换机)使用处于网络中心的计算机的资源。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考虑:

电话网是为电话通信设计的。电路交换的电话网很适合于电话通信。

计算机数据:间歇性、突发性。使用电路交换会导致网络资源严重浪费。

电路交换无法适应不同类型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差异。

结论:计算机网络需要使用更加有效的数据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

适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

产生背景

    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很强的新型分布式网络。即使少数结点或链路被摧毁,整个网络仍保持畅通。

    这种新型的计算机网络就是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计算机网络。

原理

    使用分组交换,在数据传送前可以不必先建立连接(这种连网方式成为无连接(connectionless)式),这样随时可发送数据。

    注意:面向连接的不一定就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也可以使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如广域网的X.25网络和ATM网络)

怎样实现?依靠存储转发策略

存储转发原理并非完全新的概念--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

在报文交换中心,一份份电报被接收下来,并穿成纸带。操作员以每份报文为单位,撕下纸带,根据报文的目的站地址,拿到相应的发报机转发出去。

    存储转发策略在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上实现。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路由器处理分组的过程是:

  • 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
  • 查找转发表(转发表中写有到何目的地址应从何端口转发的信息),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
  • 然后由交换机构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在路由器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电信网比较

电信网向用户(即电话机)提供的服务质量有保证。

连接在电信网上的电话机几乎没有智能,因此全部的服务质量由电信网完成。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要传送大量的数据,且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时,可保证传输的快速可靠。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适合传送突发的数据,信道利用率高。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2.7 物理层概述

物理层的作用

物理层的功能是为它的服务用户(数据链路层实体)在具体的物理媒体上发送和接收比特流。

传输比特流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现有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设备和传输媒体的种类非常繁多,而通信手段也有许多不同方式。

物理层的作用正是要尽可能地屏蔽这些差异,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即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指明了在接口线路的信号电平、发送器的输出阻抗、接收器的输入阻抗等电气参数。

功能特性:主要是对接口的各条线的功能分配和确切定义。接口线路分为数据、控制、定时、地线四种。

过程特性:指明接口的各条线的工作规程以及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 DTE

(Data Terminal Equipment)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发送、接收数据能力的设备

  • DCE

DTE虽具有一定的发送接收能力,但它所发出的信号通常不能直接送到传输介质上,而必须在数据处理设备和传输介质之间,加上一个中间设备DCE

(Data Circuit Terminating Equipment)是数据电路端接设备,用于在DTE和传输介质之间提供信号变换和编码的功能,并负责建立,保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