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问题究竟出在哪?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然而,这其中有多少专利创造出了经济效益?据了解,在知识产权领域,专利权维持有效的时间,代表了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2017年,在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时间10年以上的仅有4.6%,而国外维持时间10年以上的有22.8%。
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问题究竟出在哪?

一边是专利拥有量逐年增加,另一边是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科研“只开花,不结果”,问题出在哪?

1缺乏权威的法律认可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不健全,对于高校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有极大的影响,同一个成果,甚至会被不同的机构评估出完全相反的结果,这种巨大的估值差距,对于高校决策来说,不好决断。所以一个权威的法律认可评估体系,可以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另外,要将个人、学校的权、责、利划分清楚,让科创人员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到研发中。

2专业机构“造血”差

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高校和科研单位认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专利转移转化的最大障碍。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严峻问题。 从目前形势分析,人才、专业机构、激励机制三者不可或缺。首先就是打造一支具有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其次就是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第三方社会机构由单纯的“中介”服务,向介入成果的创造、保护、经营、转化全过程增值型转变;最后就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保障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3法律“打架”问题待解决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国务院提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而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归属于单位。

另外,对于担任正职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规定“原则上不得获取股权激励”,实践中造成了正职领导“不敢”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等。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时需要考虑强化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改革现有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关系等。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