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有7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大概22岁以后开始出现机会,经过50年的时间,75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机会了。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正是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它耗费半个世纪取材、拍摄、制作,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拍摄每个人物的意义。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在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中,他们有的家境优渥,有的出身贫寒,从1965年开始,7岁,14岁,28岁…一直至56岁,我们在荧幕上窥见他们半生的缩影。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影片中的14位小孩

导演的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当岁月流逝、沧桑变化,这群孩子是否跨越了阶层,改变了人生?一起来看看纪录片给我们的答案。

 阶层壁垒的确存在

14位被选中的孩子来自英国不同阶层,在节目一开始导演就做出了预判: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将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纪录片一开始,出现了上层阶级的富家三兄弟。

在私立学校读书的三人,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每天有着规律的作息,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7岁的查尔斯、安德鲁、约翰

然而贫民窟长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梦想。

伦敦东区的工人阶级三姐妹在伦敦的同一所小学上学,虽然需要上舞蹈课,但是老师并不会管她们。

7岁的女孩子们,会凑在一起谈论喜欢的男孩,兴高采烈地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7岁的Jackie,Sue,Lynn

同样在穷人区,尼古拉希望当驯马师赚钱。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童年的尼古拉斯天真烂漫 

保罗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孤儿院长大的保罗

而西蒙希望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唯一的少数族裔西蒙

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数族裔,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从小在孤儿院长大。

在英国,阶级文化被认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虽然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但从第一部纪录片开始,就已经感受到了不同阶级间深刻的差异。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7岁的Jackie,Sue,Lynn

第一集纪录片过后,人们已经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差异影响,正在影响这些孩子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并在之后持续影响他们的选择。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14岁的Jackie,Sue,Lynn

阶级界限的存在已经毋庸置疑,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教育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改变,他们各自的阶级是否也会随着改变呢?

教育打破阶层

在这14个人中,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就如同导演所假设地如预期发展。

以下图片为Paul从7岁到56岁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上层社会的家庭给了子女们更多的人生引导,父母的眼界、格局、能力和人脉,直接影响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在父母的引导下,虽然金钱帮助孩子有了更多了解大千世界的机会,但精神层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质更为深远。

从小富家三兄弟就了解社会竞争,懂得合理规划。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类拔萃的诀窍,一直走在求学路上的他们,有的成了律师,有的成为电视制作人,过着上层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中下层的孩子们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打架是他们最大的娱乐,对未来没什么打算,梦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饿。

他们随意地辍学,早早地进入社会,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等底层命运。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种原因放弃求学的采访者,多数会感慨上学时如果好好学习,就不至于为生活所迫,延长退休,靠*救济金为生,也会有更好的出路。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鲁,在镜头前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富,但是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面对阶级差异产生的成长壁垒,在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运儿,作为所有人物中,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阶级壁垒的特例,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

Nick出生在乡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然而,教育正在逐渐让他改变。

一开始,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Nick对科学的兴趣。

一天,老师热情地鼓励Nick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让Nick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

他说,是这位老师的引导促使他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28岁时,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

我们看着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见证了他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变得开阔,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

人格决定命运

而在教育与阶级之外,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便是人格。

工人阶层三姐妹中的Sue,和她的另外两位朋友一样,成年后的她们遭遇了贫穷、离婚与单亲的苦难。

但不同于其他两位Jackie和Lynn一脸严肃,满腹恼骚地抱怨,Sue总是带着乐观的心态,她珍惜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同时也积极寻找机会提升自己。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Sue和孩子们在一起

曾经,因为家庭的原因,Sue没办法上大学,但通过努力Sue找到了大学管理员的职位,在校园中工作。孩子成年后,她又重拾舞台剧、唱歌的爱好。

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自信乐观的性格让她平凡的人生闪亮着耀眼的光彩。

最后,Sue越活越美,事业爱情双丰收。

以下图片为Sue从7岁到56岁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人格的养成完全在于后天的因素,与阶级并无关系。出生中产的Neil便是一个因人格问题,而导致人生悲剧的反例。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她小时候活泼可爱,简直是《7UP》那集中的颜值担当。

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进了个自己和爸妈都看不上的大学,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工地打短工了。

在采访中他回顾过往,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认为他的人生必须按这个模子去走。

然而除了学习,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人际知识。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这种强势与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压抑、焦虑的性格,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也让他变得眼高手低,在学业失败后他和父母都无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长期被父母过度保护的他,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完全没有应对能力,而父母的失望与愤怒,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自责,变得愤世嫉俗。

他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为孩子会遗传他的失败。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最终他患上精神疾病,失业后不愿让父母知道,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终生未婚,一个中产就这样没落成底层。

未明学院:BBC跟拍49年完成的纪录片:阶层可以被跨越吗?

面对事业的瓶颈、感情的挫折,有的人学会了靠自己站起来走向前去,而有的人就在自怨自艾中消沉没落。

14位孩子的人生仍未一一道尽,但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而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cover/5c0l5t70jg2awgl.html

本文综合编辑自搜狐,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