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岁研究计算机,电脑神童“不务正业”的技术路

电脑神童的第一桶金

我算是国内第一批站长,1986 年出生,10 岁开始研究计算机,最初尝试用 HTML 写网站,后来出于兴趣对网络服务做了很多研究,并从 1999 年起以此牟利。当时很多公司都找不到能帮助他们实现技术需求的人,而一个小孩子解决了问题,就很容易被传得神乎其神。

一来二去,电脑神童的称号就被冠名了,其实现在看来并不困难。那时做网站非常昂贵,一单能赚几十万,高中和大学期间也一直在接商业项目,从来都不缺钱花。后来需求越来越多,成立了工作室,教授一些同学朋友和成年人,帮我分担部分工作,也开始培训各种网站站长。

2001 年我开始做《人物春秋》Renwu.net 网站,随着网站资料的增多和全文检索的要求出现,开始研究搜索相关的技术;2003 年为了加强网站内文章内容和人物的关联性,开始研究关键词提取和文本聚类相关的技术。

同时开始用 Flash 做起了电子杂志,讲一些过去的历史故事。做电子杂志的过程中开始思考,能否将大量的制作工作使用读取配置的方式自动生成,于是做了很多代自动生成 Flash 电子杂志的框架。

在我们那个时代,获取信息和知识大多是通过书报,当我第一次看到互联网传媒的窗口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从事传媒的梦想也像种子一样在少年的心里发了芽。对《人物春秋》的投入也是出于少年时期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探究人性和本心,挖掘不同视角的价值。少年的执念不可小觑,到现在我也没有放弃对传媒梦想的追求。

不务正业是属于极客的倔强

一直以来,我都有点不务正业。2008 年开始研究如何用手机短信进行百度搜索,开发了具有简单语义识别能力的短信引擎,甚至用短信的方式做了短信农场。然而这绝对是最失败的案例,因为智能手机开始流行了。但也帮我打开了新天地,就是开始关注硬件的变化对技术和应用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的一两年,固态硬盘出现了实用化趋势,内存大规模的降低了单位成本,CPU 也开始出现了性能过剩。我把 90 年代末的拖机卡挖掘出来加上了虚拟机,搞起了桌面虚拟化的一些技术实践。紧接着我发现一个好玩的传感器,可以对脑电波进行采集和处理,为了读取数据,又研究起了 Arduino。

自此对于开源硬件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2013 年,我沿着文本处理的方向继续走向了 NLP 的斜路,做了大量的文本情感训练,最终用于舆情监测。当 AI 逐渐火热,我意识到是时候让“人工智障”耳聪目明起来了,于是 2016 年开始正式给自己打了一个标签——物联网。

虽然看起来是零基础步入物联网领域,但事实上我所做的事情与物联网的关联源远流长。开公司第一年正赶上偷菜游戏流行,在转租来的 30 亩土地,想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但由于市场问题没有商业产品成型,不过现在转租来的 600 亩土地上设计着各种尝试。有一次在新闻上看到长途司机由于疲劳驾驶导致事故的新闻,就开发了一套检测客货车司机疲劳状态的系统,通过脑机接口实时同步到公司和部门等。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发现有需求,就会着手去执行,并不会考虑太多商业价值。虽然很多事情自己无法左右大局,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从不吝啬。有点任性,但遵从自己的本心,永远好奇,立刻行动,姑且算是极客最后的倔强吧。

关注人的价值,视野与格局同样重要

我始终认为技术的意义最终在于解放人力,让人有空闲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方说,我们公司保洁阿姨的工作就非常轻松,因为区域内已经实现物联网最大化,几乎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手机一键管理。

每个传感器监控着周围多少平米的卫生和空气质量,一目了然;甚至可以在 APP 上查看到卫生纸使用情况,哪一间的卫生纸用完了,系统会自动提示,不需要保洁阿姨每天逐个查看。能真正实现切实可感的便利,我觉得对我们技术人来说有很大意义。

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独有的价值,比如创造力和想象力,又或者彼此之间宝贵的情感交流。现在我跟西南财经大学合作的人工智能项目就致力于机器的感知能力,面对真实的世界,而非冰冷的数据。甚至可以通过未来的边缘计算和区块链保护信息资料和个人隐私不泄露,让数据更有价值也是我从事物联网行业的目的。

以我个人多年来的身体力行,分享一些少走弯路的经验。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有良知和底线,做阳光下的业务,用技术来提供正向能量。现在我公司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环保方面的创新,即使长远的目标现在看来是幻想,也不会对我的步伐形成阻挡。可能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一点信念吧,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看起来“蠢不可及”,但只要我看到了、看不顺眼了,就不会置之不理。

从视野来说,技术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正在使用的技术。虽然没有几个人的代码能够永垂不朽,但我也希望真正热爱技术的人能有时忘却营营,尝试给自己定一个简单的开发任务,尝试用各种的开发工具、技术栈去实现。

从观念来讲,要尊重传统行业,物联网就是在为传统行业更新升级。年轻人要努力看到更核心的东西,搞不定大场景没关系,从小场景入手,基于模块化搭建。要基于对场景的理解去做应用,始终明确我们不是为了做传感器,不是为了兜售技术,不是为了上云,而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

最后从执行来说,要深入行业一线,身体力行才能成为专家。物联网的实地环境脏乱差,无可逃避。在做过火锅店底油溯源和化粪池项目以后,我总是对别人自称“潲水佬”和“挑粪工”。这些从前极少有人愿意做的脏活累活,如今可以通过技术来监测和完成,“技术让生活更美好”终于不是一句空话了。创业者或开发者要学会站到业务立场上,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立场,这样才能成为领域专家而非物联网专家。

对其他知识的输入也不失为一种提升自己思考和认知能力的捷径。闲下来我会刷刷剧,通过对《庆余年》这类现象级作品保持对传媒的输入,《甄嬛传》甚至看了几十遍。也会用大量的整段时间学习金石、篆刻、堪舆、中医等过时技术。现在也会时常学习一些理论物理学的知识,也许五六十岁的时候可以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呢。

有道无术,术可成;有术无道,止于术

欢迎大家关注Java之道公众号

10 岁研究计算机,电脑神童“不务正业”的技术路

好文章,我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