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傅立叶变换的理解(1)——基底变换

上学期考完DQE,重拾了傅立叶变换,对他有了不同角度的认识。以前对他的认识只停留在定义,性质和套公式做题上。只知道可以用来方便地解微分方程,尤其是在电路中存在电容电感的时候,可以用来判断一个系统的频率响应。

基底变换


我觉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解是傅立叶变换是一种“change of basis”,变换基底的操作。这里要类比线性代数中的概念,也就是什么是“change of basis”。在线性代数中,如果有y=AxyCn,ACn×n,xCny=Ax,y\in \mathbb{C}^n, A\in \mathbb{C}^{n\times n}, x\in\mathbb{C}^n,我们认为向量 yy 可以表示为 AA 的列向量的线性组合,又y=Iy\because y=IyII 是单位阵,同理 yy 可以表示为 II 的列向量的线性组合,所以将 yy 表示为 AxAx 的过程就是将由 II 的列向量组成的基底变成由 AA 的列向量组成的基底,从而 yy 在相应基底下的坐标(或者说系数)从 yy 变成了 xx。或者写成 y=i=1neiyi=i=1naixiy = \sum_{i=1}^n \mathbf{e}_i y_i = \sum_{i=1}^n \mathbf{a}_i x_i ,其中 ei,ai\mathbf{e}_i,\mathbf{a}_i 分别为 I,AI,A 的列向量。如果 AA=IA^*A = I,即 AA 为酉矩阵,那么 aiy=ai(i=1naixi)=aiaixi=xi\mathbf{a}_i^*y = \mathbf{a}_i^* \big(\sum_{i=1}^n \mathbf{a}_i x_i\big) = \mathbf{a}_i^* \mathbf{a}_i x_i = x_i,即 xix_i 可以通过计算 yyai\mathbf{a}_i 上的投影得到。

我们再回来看傅立叶变换,如果我们有连续时间信号 x(t)x(t),对其进行傅立叶变换 x^(ω)=F(x(t))=x(t) eiωtdt\hat{x}(\omega) = \mathscr{F}\big( x(t) \big) = \int_{-\infty}^\infty x(t)\ e^{- i\omega t } dt ,那么由其逆变换 x(t)=x(τ)δ(tτ)dτ=12πx^(ω)eiωtdωx(t) = \int_{-\infty}^{\infty} x(\tau)\delta(t-\tau)d\tau = \frac{1}{2\pi}\int_{-\infty}^{\infty}\hat{x}(\omega)e^{i\omega t} d\omega,我们把 x(t)x(t) 看成一个无穷维的向量 x(t)=[,x(t1),x(t2), ]Tx(t) = [\dots,x(t_1), x(t_2), \dots]^T,那么 x(t)x(t) 既可以由基底函数 δ(tτ)\delta(t-\tau) 来表示,相应系数是 x(τ)x(\tau),也可以由基底函数 12πeiωt\frac{1}{2\pi}e^{i\omega t} 来表示,系数是 x^(ω)\hat{x}(\omega)。如公式 (1)(1) ,我把它写成矩阵形式,更好理解。
对傅立叶变换的理解(1)——基底变换

其中 δ(0)=+,δ(0)Δt=1,δ(t)=0,t0\delta(0)=+\infty,\delta(0)\Delta t = 1, \delta(t)=0,t\neq 0 。所以我们经常说的时域和频域的变换其实就是函数基底从 δ(tτ)\delta(t-\tau) 变成了 eiωte^{i\omega t},从而相应的坐标(或者说系数)从对时间 τ\tau 的函数 x(τ)x(\tau) 变成对频率 ω\omega 的函数 x^(ω)\hat{x}(\omega) 。但是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函数 x(t)x(t) 。由于基函数正交,这个系数可以通过投影到基函数上计算而得,即 x^(ωk)=x(t) eiωktdt\hat{x}(\omega_k) = \int_{-\infty}^\infty x(t)\ e^{- i\omega_k t } dt

其实关于时域和频域的变换,Heinrich 【1】 的描述很有意思,如果历史随时间的发展可以用函数 x(t)x(t) 表示,那么如果知道它的傅立叶变换,我们可以找到任意时刻的函数值,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许在上帝眼里,世界历史的频谱早已写好,我们只是置身时域经历和构成这个发展变化罢了。下面引用一下这位作者的比喻,顺便安利他的一些关于傅立叶变换的文章【1】【2】,有非常直观详细的图解。

想象一下,世界上每一个看似混乱的表象,实际都是一条时间轴上不规则的曲线,但实际这些曲线都是由这些无穷无尽的正弦波组成。我们看似不规律的事情反而是规律的正弦波在时域上的投影,而正弦波又是一个旋转的圆在直线上的投影。那么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一个什么画面呢?我们眼中的世界就像皮影戏的大幕布,幕布的后面有无数的齿轮,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再带动更小的。在最外面的小齿轮上有一个小人——那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看到这个小人毫无规律的在幕布前表演,却无法预测他下一步会去哪。而幕布后面的齿轮却永远一直那样不停的旋转,永不停歇。
Heinrich

到这里,我对 History repeats itself 有了新的理解,毕竟它是周期函数的线性组合啊。眼前已然浮现权力的游戏片头那些齿轮运转的画面……

维基上大圆套小圆的动图 又让我想起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以及他为了地心说用40-60个套在一起的圆去计算所有太阳系行星的运动轨迹。这么看来傅立叶变换在古希腊已经初见端倪。

与微分方程的联系


在电路原理课我们学过暂态分析之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但是频域比时域分析方法计算简单不易出错很多有木有,在信号与线性系统中我们也常常将问题转化到更加方便的频域求解。那么,为什么转化到频域会更加方便呢?

电路里面的一阶二阶电路,根据物理里面RLC元件的定义和特性,我们知道分析RLC构成的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实际上就是分析由它们构成的微分方程,而由傅立叶变换的性质,时域的微分相当于频域上乘以 iωi\omega,时域的时间函数方程,转化成了频域的标量方程。而这个性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teiωt=iωeiωt\frac{\partial}{\partial t} e^{i\omega t} = i\omega e^{i\omega t}。指数函数是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一个特征解。类比 Ax=λxA=ATAx=\lambda x, A=A^T,当我们求解方程 Ay=bAy=b 时,我们可以做基底变换,使用 AA 的所有正交特征向量 xix_i 作为新的基底来表示 y,by, bAiαixi=iαiλixi=b=iβixiA\sum_i \alpha_i x_i = \sum_i \alpha_i\lambda_i x_i=b=\sum_i \beta_i x_i,那么我们最终只需要求解方程 αiλi=βi\alpha_i\lambda_i = \beta_i。指数函数是微分算子的特征函数,当我们求解微分方程时,做傅立叶变换就相当于是用特征函数——指数函数作为新的基底的基底变换,这样问题就简化了。

参考文献


【1】知乎:傅里叶分析之掐死教程(完整版),韩 昊(Heinrich)
【2】知乎:如果看了这篇文章你还不懂傅里叶变换,那就过来掐死我吧(二),韩 昊(Hein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