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章 宏观经济指标

1.1 国内生产总值GDP

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给定时间内新增的最终产品和最终服务的总价值。

  • 收集的对象:产品和服务

产品:有具体物理形态的产出。比如一支笔、一本书。

服务:没有物质形态的产出。比如去音乐会听了一首歌。

  • 只计算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不对中间产品的价值重复进行计算。)

比如计算产值时只计算最终消费掉的茶叶蛋的价格,而前面原材料白鸡蛋的价格是不应该放进去的。

  • 区域范围:国内。指一个国家的国境之内的产出,或者一个地区境内的产出。

地理的限制;对居民的国籍身份没有限制。

  • 给定时期的当期产出。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已计入画出画时期的GDP。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因为这个房子是数年以前已经盖出来了,已经在以前的GDP中得到了体现。所以我们必须要限定这个时期,把这些二手交易的价值排除出去。

  • 市场价值(市场价格)。(转成货币计量的单位,然后把他们价值加起来。)

衡量一个经济活动是不是应该被统计到GDP里面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1.2 不同角度看GDP 

  • 从支出角度看GDP

GDP是产品和服务的总和,从谁付钱购买,即支出的角度看。

GDP是以下三种需求的总和:最终消费、投资、净出口。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消费品:一种可以直接消费来获得满足感的产出,产品和服务都记录在内。 (*消费:*购买)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比如说我买了一台机器设备,它不能直接满足我上学或者看电影的需求,而是它能够给我制造出一个产品,产品出售之后可以用作其他的用途。

股票是投资于现存的生产性资本,不构成GDP中的投资。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 从生产行业或供给角度看GDP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 GDP度量中的问题

GDP是衡量经济总量总产出的一个指标。从某种意义上,它也衡量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福利。GDP作为一个经济福利的衡量的话,它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1.3 价格指数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举例: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三个重要的价格指数: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包含一般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为市场零售价格。 

  • GDP平减指数

包含一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格为市场零售价格。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 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包含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格为出厂价格

衡量在企业的批发环节价格的变动情况。

1.4 价格指数的运用

  • GDP平减指数的应用

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是中国所有产出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加总起来得到总体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这一个数字正好就是中国在2018年的GDP。

名义GDP:把今年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在当下价格的总成本或者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

名义GDP包含了价格变动的GDP。

实际GDP:基期价格下的成本或者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

实际GDP不包含价格变动的GDP。没有考虑到基期到2018年之间价格的变化。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GDP平减指数帮助我们把名义GDP转化成实际GDP,用2018年的实际GDP和2017年的实际GDP相比,可计算出GDP增长率。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利用价格指数计算)

最常见的通货膨胀率是CPI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 名义变量的变化转化为实际变量的变化(通过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 通货膨胀的代价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价格传递了重要信息。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价格系统里面就加进了很多的噪音。比如你发现包子价格上涨了,你可能会想到这只是包子价格上涨,还是说整个经济中的物价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这就可能影响你的决策。

“鞋底磨损”的成本:为避免通货膨胀带来财富损失,人们要管理先进持有量。给经济的运行带来了一个额外的时间成本。

财富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或者说从存钱的人转移到借钱的人。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1.5 就业 

就业数据的收集: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12万户城镇家庭(本地人口+外来人口),这些家庭中每个16周岁及以上的人都被分为三类:

就业人口:指在上一周有全职工作或者兼职工作,或者是现在在休假或者暂时离职的人。(兼职工作:只要工作最少一个小时就称为兼职。)

失业人口:上一周没有工作,而且最近三个月找过工作的人。

非劳动力:上一周没有就业,而且最近三个月没有找过工作的人。(包括:正在上学的16周岁以上的学生;有劳动能力,但不想劳动的人(比如已经实现财务*的人)。)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可以用这些数据去构造一系列的变量,来衡量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活跃程度。 

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口。(劳动年龄人口=5.7+0.3+4=10亿)

劳动人口:包括那些有劳动意向的人,即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劳动人口=5.7+0.3=6亿)

劳动参与率:衡量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中,有多少人愿意参与劳动。(劳动参与率=6/10=60%)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失业率:计算在有意愿劳动的人当中,有多少人是没有工作也就是失业的。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注意:在计算失业率时,并不考虑那些非劳动力的人口,因为他们并没有工作的意愿,因此也谈不上失业的问题。

1.6 失业的不同种类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摩擦性失业:劳工和雇主的匹配过程中出现的短期失业。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总体产量正常的情况下存在的长期失业。

比如:在衰退行业中失去工作的工人;在教育行业往往需要考取教师资格相关的证书,才能从事教师的工作。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周期性失业:在经济衰退期间出现的失业。 

由于存在摩擦性失业,在市场经济中零失业是不现实的。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 自然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自然”指在现有社会经济制度下,排除萧条和过度繁荣的影响,我们应该观察到的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