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评分的应用策略之道

作为风控模型从业多年的我,谈不上模型专家,但也算见多识广。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偶然间了解到一则风控总监及CRO的招聘职责要求。
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评分的应用策略之道
加之,现如今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愈加重要。试想随着信贷业务量的增加,金融机构还会允许通过大量Hard check进行风险识别和授信吗?相信大家心里都清楚:精准量化的风控时代早已到来。就算往日业内共识的“无风控”现金贷公司,据我了解也在精准渠道、量化风险上开始加大投入。

评分卡模型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大问题:

1、线上借贷业务量逐渐增加的情景下,策略规则已经无法满足更细的切分需求;
2、对于策略无法有效识别的大量灰色客群,需要使用评分卡进行风险判断;

现如今业界使用评分卡模型,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

从金融机构自身业务发展历程来看,评分卡模型介入风险管理流程常常取决于两个重要的时机:

1、金融机构业务快速发展阶段

在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早期阶段,因为业务量小、样本少、风险控制严格等一些主客观原因,使用风控策略规则足以开展业务,所以在业务发展早期评分模型基本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但随着信贷产品的测试期结束,金融机构要加快业务发展,此时不论是大量的客群样本、逾期表现的积累,还是风险控制的政策放松,都因为风险策略无法精准细分的局限性,而需要评分模型的介入,评分卡的应用场景更适用于人工分流。

此阶段的评分模型,常常表现不稳定,比如KS波动较大,Lift下降较快,PSI时常过0.1。此阶段评分模型的优化更多在于分析波动原因,快速重新开发迭代。

2、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稳定阶段

一旦金融机构度过了新产品的早期和发展期,此时产品市场表现已经趋向稳定,反应在客群分析上,表现出稳定层级的客户画像,此阶段是评分模型介入2.0阶段。

在这个阶段评分模型会在风控流程节点上进行一些调整,比如申请卡模型会进一步的前置,担当部分客群豁免的功能。同时,此时评分模型介入2.0阶段也会降低一些外部征信数据调用成本,控制因三方数据有误而引起的误杀。

此阶段的评分模型,表现较为稳定,KS、Lift、PSI等指标波动较小,对于评分卡的迭代开发需求降低,评分卡的应用更加与业务需求、金融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相关,在保证评分模型稳定性及相对精准度的前提下,使用模型调整系数进行全局模型的调整是此阶段的主要优化办法。

三、评分模型的cutoff

评分卡分数转换出来,在不同业务发展阶段如何合理的制定评分的cutoff,是评分应用重要的一步。

一般将评分等分后,会有两种方式对评分进行cutoff:一种是参照KS和Cum % bad rate,另一种根据等分后的累计净收益。

第一种参照Max KS和累积bad rate理论上是可以尽可能的将坏客户剔除,对好客群进行授信,但无法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保证收益最大化。参照不同业务发展阶段的需求,根据评分对收益损失预估,最终确定评分cutoff,我认为这才是精细化的评分应用策略。

第二种制定评分的cutoff,需要联动分析以下图示的一些指标
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评分的应用策略之道
通过逆向累计净收入指标的分析,结合当下风控政策,综合评定评分的cutoff,将之应用在风控策略上,我认为这样才是更接近业务的评分cutoff。

综上,我认为是精细化风险管理评分应用的最佳策略。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评分的应用策略之道。
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评分的应用策略之道
搜索:「 金科应用研究院」

可以从微信公众号菜单栏点击「在线学习」

更多风控资讯与干货学习资料,都在微信公众号
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评分的应用策略之道回复关键字: 「风控福利包」➡️领取干货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