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这次批判性思维讲三个思维模型:

  1. 真理符合论
  2. 真理连贯论
  3. 思维遮蔽性

这是第一个—真理符合论,我们不仅会把观点给你,还会把研究的工具教给大家。

先来看一个问题:
为何无法跨越非连续性?
历史总是一样一样的,UNIVAC作为计算机的发明者,是当时的科研机里做得最好的,但却被IBM的商用机取代,而大型的商用机未能跨越非连续性,被DEC这种小型机取代,在个人电脑时代,DEC曾经四次进入这个PC机领域,而又先后四次跳出PC机领域,最后被苹果取代了,每次都是这张图-非连续性:

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那么,如果你知道了这些故事,是不是你就不会犯这些错误了呢?就能跨越非连续性了呢?
NO,即使你知道了,你还是会干蠢事,因为我们大脑有结构性缺陷,这种缺陷使得我们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干的事很蠢。

在人类的认知中,有两大疑难?
在哲学认识论中,讨论的问题为:

  • 人类理性能否认知客观世界?

在认知心理学中,讨论的问题为:

  • 人类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我们一直认为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都在慢慢的逼近这个世界的真理,但真理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今天就是想挑战一下,关于真理,关于客观世界,我们有两个大问题:

  •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理?
  • 如果这个世界有真理,我们人类的大脑能否抵达这个真理?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两个问题,这可是几千年来人类最聪明的一小部分人在谈论的问题,在两三千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本体论,就是在探讨这样的事情,本体论就是说:

  1. 这个世界是否存在本源,本真,本质,本体的东西?现象世界的背后是否存在本体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的提出者笛卡尔说:在探讨这个世界的本体之前,

  1. 我们能否先问一下自己的大脑是否有能力去探讨这样的东西?

因此哲学讨论的问题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

接着康德竟提出了不可知论

  1. 彼岸:物自体
  2. 此岸:现象层

即我们永远不能接触到彼岸的物自体,我们只能在此岸上,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现象层。所以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边界?我们不知道。

然后哲学家休谟又提出了归纳性谬误

  1. 真实世界是非连续的
  2. 而人类的认知只能建立在连续性的基础之上

即真实的世界是非连续的,但人类学习的方式-归纳法-必须要建立在连续性假设的基础之上。这其中就产生了悖论:世界的本质是非连续性的,而人类的认知方式却是连续的。正是这种缺陷,才使得我们无法跨越非连续性。

我们先把这些观点都抛出来,让大家形成概览性的认识,然后把这个世界最顶尖的那一小部分人认识的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呈现给大家。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认知心理学里面,《思考快与慢》提出了一个双系统理论:

  1. 系统1—直觉(快思考)
  2. 系统2—理性(慢思考)

因此,今天我们用类比的方式,用两副眼镜来展开:

  1. 第一副眼镜:感官系统(感性)
  2. 第二副眼镜:思想系统(理性)

第一副眼镜就当成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第二副眼镜是我们的思想。 为什么会有这两幅眼镜呢?根据王东岳的递弱代偿原理,人类认知升级是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之后不得不的行为。说明我们的认知能力是从动物开始,一步一步慢慢演化到今天的, 而且我们的认知能力是生存环境变化逼着我们 提升的。因此,人类认知能力的演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周期:

  • A周期:数百万年前,从600万年前类人猿到200万年前的直立人
  • B周期:数万年前,人类符号语言诞生后到人类轴心时代前夕
  • C周期:数千年前,人类轴心时代以后,特别是近代科学之后

而所有动物的基因突变需要上百万年之久,那在B,C周期这么短时间内,为什么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高出那么多呢?
在几百万年前,我们人类也跟其他动物一样竞争,但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类的感性系统不足以让我们生存下去,从而生出了理性系统,理性系统存在时间大约7万年左右,这个七万来自《人类简史》。

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因为生存度下降,而不得不生出了理性系统。

放在今天的主题上,我们有两副眼镜,第一副眼镜是我们的眼耳鼻舌等,看到什么是什么,叫事实,处理的是经验和事实,而第二副眼镜是我们的思想,把第一副眼镜处理的经验事实概念化,经验化,模式化。

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我们只能通过这两种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但是,这两副眼镜都有先天性的结构缺陷。
我们在配眼镜的时候检查过自己的眼睛度数,但是我们有没有检查过自己的认知眼镜是否有偏差呢?我们在检查视力的时候有一个标准—视力表,在检查认知眼镜的时候,是否有这样一个标准呢?

在哲学上就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检查认知视力:

  • 你能否判断一个信念是否为真理?

假设有一个真理,你自己的真理和对照表上的真理是否符合?这是判断你的认知视力是否还很清晰的一种方式。
判断一个信念是否为真理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针对第一副眼镜的,叫做真理符合论,即个人的信念是否为真理?判断个人的信念是否为真理也很简单,拿你的信念和客观事实比较一下,看和客观事实是否一致就OK了。
那第二副眼镜该怎么判断呢?判断的方法称为真理连贯论,即判断你所在的群体的某个信念是否为真理 ?这个判断和第一个有所不同,这个判断的是这个群体的某个信念和群体的整个信念体系是否相同?如果个人的信念和群体的信念不一致,那就不是真理,这个针对的是群体的认知。


好,我们来验一下我们的第一副眼镜。

什么叫客观事实?
绝对客观的,独立于我们之外,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实。比如我们常听到的“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事实。我们人最常用的学习方法称为归纳法,这种方法不用学也能懂,就是基于经验事实的归纳,比如看到中国的鹅是白色的,就认为全世界的鹅都是白色的。

这里有一个悖论:

  • 真理符合论的方法是把主观信念和客观事实做比较;
  • 但所谓的客观事实根本离不开主观信念

也就是说,当你说这个是客观事实时,其实这个客观事实是已经被你的主观信念处理过的客观事实,所以这个客观事实不是独立于主观信念存在的。

如果使用我们的第一副眼镜,获取信息只能通过五条通道:眼,耳,鼻,舌,身,分别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其中80%又都来源于视觉,18%来源于听觉,这两个合起来有98%的信息来源于眼和耳。

而问题在于:眼见真的为实吗?
举个例子—萨拉的苹果。萨拉在路上看到一颗苹果树,树上有很多苹果,这些苹果是不是客观的呢?是客观的,但仔细想一下,当她说这个苹果以及产生苹果这个视觉形象时,脑袋里形成了红红的,圆圆的苹果这个视觉想象,然后再加上萨拉的主观意识, 合起来形成了苹果这个形象而已,这个苹果是经过主观意识处理过的信息。所以对于萨拉来说,根本没有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苹果,她所看到的苹果只不过是在它意识中的视觉再现。

你所看到的,不过是大脑对你面前的事物拍的一个照片,你只能用照片比较照片,信念比较信念,而根本做不到用信念比较现实。
而我们有且只有眼耳鼻舌身与外界沟通,这样的沟通是经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处理过的,我们根本接触不到所谓的客观事实,我们拥有了很多东西,但同时我们也被禁锢在这些东西的边界之内,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感官通道禁闭。

更为诡异的是,我们不仅给外界拍了一张照片,而且还扭曲了照片,是经过我们自己或别人加工的照片。

比如大千世界,真的有颜色吗?

你看到的颜色是真实的吗?颜色是扭曲了的,只是我们人看起来白色就是白色,红色就是红色,但其他动物,比如猫,看到的是一样的吗?因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400700
当我们看客体的时候,只能看到这个客体跟视觉相关的属性,所有跟视觉无关的属性,眼睛都看不到,而且在这个客体的视觉相关的属性中,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而看不到全部,因为人类的可见光区域低得可怜,只能看到400-700纳米波长:
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更糟糕的是,光本是能量,是波长,但我们人类却把光扭曲为颜色。这个绿色并不存在,光通过折射传到我们的脑袋里,让人们认为那是绿色,其实不过是在人脑中预设的一个模型。
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眼睛接受了80%的信息,而这80%的信息里仅包含客体关于感光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还被扭曲了。眼睛只是人的一个感官系统,如果一个物体不发光,不反光,不折光,眼睛就看不到这个物体;那光是什么?视觉把光呈现为明亮,要知道这是视觉对光的错觉,光是能量, 是光量子,它打在任何物体上都不会产生明亮。光量子打在视网膜上,形成生物电,通过输入神经传到视觉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把它错觉为光亮。所以光亮是视觉神经对光的扭曲,光是能量,不是明亮。

大千世界有声音吗?
声音本是振动波,我们人只能听到整个振动波中的一小部分,16-20000hz的振动波,可怕的是,当我们听到了振动波,它本不是声音,我们人把它扭曲为声音。如果直接放一个震频仪,就不会听到声音。

可想而知,我们每天接触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一个被我们自己,塑造的,扭曲了的世界,因此它注定是一个假象,我们的感官系统不是为了求真而存在,而是为了求存。 所以我们说的客观世界永远都是被我们感知假象扭曲过的主观世界,我们永远不知道客观世界是怎么样的。

我们的感官系统为什么一定要扭曲外物呢?
在王东岳的《物演通论》里,有这么一段话:

  • 如果人的眼睛直接就是色谱仪,震频仪,从而要求人的整个神经系统,中枢系统都变构为一个远比当今最先进的互联网和超大型计算机还要敏捷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即便把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所有能量都调动出来,也无法应对上列能量需求的万分之一。

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客观世界给简化下来,让自己有能力认识世界,在物演通论中提到:

  • 我们的所有知识,不是为了“求真”而设,而是为了“求存”而设。

所以我们的知识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我们的知识是为了让自己存在,因为我们的能量远远不足以让我们追求真理。在《Brain Rules》中有这么一个规则:大脑是一个生存器官,因生存而进化;大脑的设计是为了解决生存和传承问题的。大脑的进化不是为了追求真理的。
在物理学或其他学科有最小作用原则,说的是自然万物运动和结构都是采用某种最简便,最经济的方式。所以人类扭曲这个世界,就是遵循了最小作用原则,用最小的力,去尽可能得探求世界,获得生存。虽然扭曲了,但人类却建立起了生存所需要的识辨系统。

很多哲学家,思想家,都认为人类的智能是一下子迸发出来的,而王东岳则认为人类的智能是从猴子,动物进化而来的,而所有动物的认知,是从一百三十七亿年前整个宇宙物演当中进化来的。如果我们想了解我们的认知,往回追溯,基本粒子的感应能力,扁形动物所具有的感性能力,脊椎动物所具有的知性能力,到人类所具有的理性能力,其实都是一路演化而成的。


假如我们追溯到最底层,电磁感应,是电子和质子的感应能力,但电子本身的先验属性是负电荷的,当它捕捉到质子的正电荷时,不是显示了正电荷,而是呈现出电中性,是不是也是扭曲了呀?但电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自己生存的识辨系统,因此生存下去了,所以我们说我们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

在电子看来,它的世界是一个正负相抵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赋有质量和形状的质子或其他什么东西。什么是对象呢?对象和客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象是指你的主观感知覆盖在那个客体上,使其发生相应扭曲,所达成的那个结果叫对象,它是纯主观的;所谓客体,是那个没有扭曲的,假设的外部存在。

我们不知道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世界上最后一个哲学大家康德提出了不可知论:

  • 物自体在彼岸
  • 现象界在此岸
  • 物自体不可知

所以,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通道里,每个人的认知边界也是自己的事业边界。举个例子-爱迪生,它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发明家,非常支持直流电,但比它晚一辈的特斯拉,则推崇交流电,所以爱迪生做了很多实验,比如把交流电接到大象上,大象轰然倒塌,给听众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以此说明交流电是危险的,还是用直流电吧!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这个没毛病吧,但它生活在自己的思想通道里,就是觉得直流电更好。
还有一个例子是福特汽车,他认为世界上的T型车都是黑色的,在当时能达到80%的市场占有率,但通用汽车的出现,使这个世界的汽车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花样,同时还增加了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同样也是生活在自己的思想通道里。

你可能会问了,既然第一幅眼睛对这个世界扭曲了,那我们能否通过第二副眼镜来加以修复呢?答案是,我们的理性不但不能纠正感性经验的失真,而且还会用广义逻辑融洽来自圆其说。所以感性和理性必须协调起来,才能生存,这叫广义逻辑融洽。

批判性思维-真理符合论

当我们的感性扭曲这个世界时,我们的理性不但不会纠正我们,而且还会主动和感性找齐,否则就会变得不协调,你就活不下来。

我们每天思考,但我从没有从这个角度问过自己,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吗?因为我们从没意识到眼见不为实,我们称这种现象为逻辑的不自觉认真,从而让自己陷入合理性遮蔽,所谓的合理性遮蔽是指:

  • 内部逻辑自洽
  • 自身无法突破

所以任何一个人,一个系统,一旦逻辑自洽了,从内部无法突破自己的边界,任何一个人在系统之中的时候,看不到这个系统的边界。

你可能又会问了,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拿去比较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时间简史》的第二作者列纳德-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套机制:

  • 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 律师机制:先有结论,然后再去找证据

很不幸的是,人类生下来都是律师思维。一个认知科学家雨果-梅西埃说:人的逻辑推理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说:当面临改变想法,或者证明无需改变时,绝大部分人都会去找证据证明自己没错。我们再从脑科学出发,发现我们的脑子里有一个网状**系统,它是一个开关系统,能过滤所有信息,决定哪些信息能进入大脑,哪些信息应该被阻隔在外面。也就是说,我们有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使得我们不想接受的信息被屏蔽在外面去了。

结论

真理符合论不成立,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副眼镜有问题,造成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所知障,因为你相信你看到的就是事实,相信未来和过去一样,越大的系统,所知障越严重;

reference
《人类简史》
《物演通论》
《世界观》
《Brain R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