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DCEP) 新的支付风口领域已现

什么,央行也要发币?发币让全民来炒币吗?

肯定不是。

央行的数字货币跟比特币以及数字货币交易所里交易的传销币是有本质的不同的,跟电子支付、移动支付也不一样。

简单说,央行数字货币就是人民币电子版。央行花巨大精力去研发 DC/EP最关键的原因是要弥补现有货币存在的种种缺陷。

现有货币有哪些缺陷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 “高成本”。在生产、运输、储存、防伪等环节都要投入耗费巨大;

二是 “弱可追踪性”。现有货币,一旦进入流通,很难进行追踪;

三是 “同质性”。央行货币政策只能进行总量控制,很难让货币政策与供给建立明确关系。

四是“实时性”。指传统货币的交易和支付都是实时进行的。导致后果是,央行只能在交易的实时对货币进行控制,一旦供给过程结束,央行就失去了控制力。

以上缺陷,法定数字货币都能够有效地克服,而这正是央行大力研发 DC/EP的初心。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应对传统货币缺陷这些根本性的动因外,央行选择在现阶段加快 DC/EP的测试其实也用意颇深。

一方面,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比特币、Libra等数字货币纷纷出现,这多少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而 DC/EP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应对这一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当下疫情冲击,对企业和居民进行精准、定向的补贴将会成为*的一大诉求。如采用传统货币,要完成这一工作的难度很大。由于 DC/EP可以克服“弱可追踪性”、“同质性”和“实时性”等问题,相关的政策就可以变得更精准、更有效。

央行数字货币(DCEP) 新的支付风口领域已现

央行数字货币目前已经通过部分国有大行在苏州和雄安等地试点应用,由此引发市场极大关注。央行数字货币简称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或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特点:

  1. 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

以目前央行的公开表态来看,其定位于纸币的数字化尝试,主要用于替代M0。类比纸钞,纸钞进行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账户的,DCEP也是这样。只要交易双方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也就是说,你在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的。现在用微信、支付宝也好,都要绑定一张银行卡,但DCEP不需要。

  1. 无限法偿性

央行的数字货币属于法币,跟现金一样,央行的数字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性,就是任何中国单位不能拒绝接受DCEP。现在私营的支付机构或平台,会设置各种支付壁垒,用微信的地方不能用支付宝,用支付宝的地方不能用微信,但对央行数字货币来说,只要你能使用电子支付的地方,就必须接受央行的数字货币。

  1. 双离线支付

指收支双方都离线,也能进行支付。只要你手机有电,哪怕整个网络都断了也可以实现支付。比如在地下的超市去买东西,没有手机信号,微信、支付宝都用不了。抑或,在飞机上,也没有信号,如果需要购物,这时候DCEP也可以进行支付。

  1. 双层运营体系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运营体系,过去称为双层投放体系,现在改成了双层运营体系。就是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老百姓。

双层运营体系主要为了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基数,差别都比较大,所以你在设计、发行和流通的整个环节,就要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单层投放、单层运营,相当于人民银行一个机构就要去面对全中国所有的消费者,环境复杂,考验非常严峻。另一方面,虽然央行也建立了很多自己的系统,比如现有的大额支付系统、零售支付系统、超级网银、银联、网联等,都是在央行的主导下进行开发运营的,央行也积累了相关经验。但是这些系统面对的用户原来都是银行机构、金融机构,没有直接面对过老百姓。

如果人民银行要搞这么大一个直面老百姓的系统,既要满足用户的体验,还要实现系统的高效,人民银行自己的预算、资源、人才,都会面临客观的约束。

而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商业机构,在IT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体系上,都已经比较成熟了,在金融科技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完全没有必要抛开现有的商业银行IT基础设施,再去另起炉灶、重复建设。所以央行数字货币要选择双层的运营体系。

2、 央行数字货币的能与不能

  1. DCEP能保护隐私,但不能完全匿名

DCEP主要定位于替代M0,纸币就成为其重点替代的对象。纸币的流通过程几乎无痕,也就带来了纸币支付匿名、遗失不补的特点。这一方面为保护公民日常个人隐私提供了便利,但也同时成为部分非法交易的温床。尽管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使得大额现金交易能通过纸币上的冠字号码实现追溯,但仍然留下了较大盲区。

DCEP本身是一串数字,其中携带了持有者的个人身份认证信息。在每一个交易环节均需要系统确认的情况下,一个DCEP从创设到消亡所经历的每一个节点理论上都会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经过严格加密,不会被非授权机构获得,因此使用者的隐私可以得到充分保障。但如果使用者涉及违法活动,其资金的流转路径又能完整呈现,将给打击违法犯罪提供强有力的武器。因此,DCEP所实现的是"有限匿名",即对社会公众匿名,对经过授权的执法机关显名。这是纸币所不具备的重要特点。

  1. DCEP能使支付市场竞争更加多元

一种观点认为DCEP能大大抢占支付宝等平台的市场份额,甚至完全替代。笔者认为,DCEP在法定强制性、隐私保护、离线支付等方面的确更胜一筹,但对支付产品而言,商业化的支付场景体验优化或更加重要。比如,支付宝等平台经常推出支付优惠、抽奖、分期付款等活动,也有"花呗"等小额消费信贷产品,这使其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相比之下,DCEP在央行层面只会承载基本的支付功能,优化体验的工作将由发行机构自主进行。也就是说,DCEP仅仅提供了另一种支付选择,而能对支付宝等现有平台造成多大冲击,取决于其自身的进一步优化程度和市场选择。

  1. DCEP对存款市场竞争更大多元

虽然DCEP采用双层运营架构,央行不与商业银行争利。过去商业银行吸收储存面临同样的挑战。因为人民币数字化,传统吸收储存的优势例如距离近,线下服务好等优势都没有了。商业银行必须深耕自己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进入白热化层面。

  1. DCEP能使大量交易更加智能化 但不会直接搭载智能合约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经明确表示:目前现钞并未承担除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四大基本职能之外的其他功能。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将影响DCEP的法偿功能,甚至使其褪化为有价票证,且有损毁人民币之嫌。这一表态否定了DCEP直接搭载智能合约的可能。

但在原型系统中,央行就加入了DCEP与数字票据交易所的互动,主要实现票据交易中的券款对付功能。这说明DCEP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利用数字媒介对现有各类交易进行优化的问题。也就是说,DCEP天然是智能化交易的优质载体。尽管不能直接搭载智能合约,但不妨碍DCEP仅作为流动货币来参与到当前各类交易的优化过程之中。其具有的分布式记账、离线支付等功能,的确可在相当多的应用场景下提高交易的可靠性。因此,DCEP大概率将成为各类智能交易的重要组件。

  1. DCEP能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但难以明显影响美元优势地位

当前一种激进论调认为,中国在全球率先推广法定数字货币,不仅是金融科技领域的进步,也会对美元的国际结算工具地位构成冲击,并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该论点的主要逻辑,是中国此举可以抢占全球电子支付领域的制高点,从而逐步挤出美元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饱受争议的Libra在听证过程中也被反复论及有助于对中国推出数字货币形成制衡。在中美贸易争端的背景下,这一政治因素更易被不断放大。

笔者认为,一种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和经济稳健程度,而不在于货币本身的存在形式。诚然,央行数字货币能较大程度提升人民币在电子支付领域的便利性。但也不应忽视,便利性只是人们使用某种货币所考虑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币值本身的稳定性,交易对手的认可程度等因素同样重要。不可否认,尽管在新冠疫情和石油危机的双重打压下,美国经济在今年出现较大波动,但美元仍然是目前国际市场最主要的通行货币。削弱美元霸权的确是一种美好愿望。但苦炼内功,增强自身实力才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必经之路,不宜对人民币流通形式的创新寄予过多题外含义,这也超出了DCEP本身的设计能力。

  1. DCEP能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不能一劳永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DCEP可追溯的特点使得央行能够更好地监测整个市场的货币流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对M0领域的观测盲区,从而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提高传导效率。在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央行可以在定向降准等传统工具之外进一步创新,获得更加精准的政策工具。这无疑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肇始于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格局,属长期形成的复杂结构化问题,且短时间内难有实质性变化。因此,M0可观测性的改善,并未触及病灶根源,也谈不上根治。出于风险控制和管理成本考虑,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业务中的顾虑仍然需要系统性的改革来逐步解除。DCEP作为一种感知渠道,能为这种改革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创新依据,但指望DCEP直接解决难题无疑超出其能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