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台”的理解

1、背景

今天偶然看到36氪之前发的一个文章:《中台,我信了你的邪》,但看这个题目,感觉对“中台”充满了敌意和不信任。我赶紧看了一下,文章太长了,讲了“中台”的由来,讲了茅台引入中台的风波,以及后面大家的反思种种。实际上,我觉得写这文章的人应该不是技术出身。我第一次深究这个概念,其实,大体一看就懂了,我是这么理解的:类似于手机app,有前台(前端)、有后台(后端);现在为了支撑前端的多样化和多变性,引入一个逻辑层,叫中台,这就相当于在中间加了一层。然后,原文也提到国外游戏公司用的顺风顺水,阿里用的舒服得很,字节跳动也用着呢。为啥专门给别人建立中台的公司却举步维艰,不好做呢?

2、理解

乍看一下,有点被问懵了的赶脚,实际上就像做软件项目一样,你架构再牛逼,不符合用户需求也是白扯!即便是你符合了用户需求,没有把用户伺候满意了,也是白扯!这是出门做项目大家都深有体会的吧。

回到中台这个话题,我们从技术方面考虑前中后台,从行政管理层面、业务方面也可以有,甚至于从其他各个行业层面也是有的。但是细想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在原本结合密切的前后台中间插一脚,而且还要尽量做到复用、高效、独立等等,其实难度非常大了。尤其是大体量的公司,如果在建立之初没有想到中台的存在,前后台剥离、然后插入、适应节奏等等过程,一个不好,整个公司业务流程都无法运转。

实际上,中台的建立涉及原有前后端业务解耦的一个过程,将公司的整个运营进行模块化再包装,有的公司甚至可以借着中台建立的过程进行公司模块化重建。尤其对于业务领域比较集中的公司,建立中台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打个比方:互联网公司。下图是来之知乎的,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people/keeliu/activities

对“中台”的理解

3、如何做好

但是既然有先例可以做,那就一定有办法可以做好。实际上在网上看了不少文章,有一些已经提出来了比较重要的观点,撇除本身技术因素不说,我大概总结了一下:

1、定位和场景相符。寻找合适的场景,将中台产品定位好,类似于软件的中间件一样,首先要明白前后接口和自己的功能,找到合适的场景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2、客户支持和沟通。这个太重要了,做项目本质是满足客户要求,如果客户不支持,他总是可以找到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对于中台来说,一般的支持是不够的。因为中台的引入给客户方带来的风险和利益都是非常大的,它涉及到公司整体的运营模式,当然也包括建立之后用户是否可以适应中台的存在,都是风险点,以上这些对于客户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表面上看,我们只是多了一层面,事实上,这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是在做“心脏手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台项目前中后必须保持密切的客户沟通,取得最高层的支持至关重要,还要帮助普通员工建立新的工作逻辑和破除原来的思想障碍,因为归根到底,在我们当前环境下,管理是对于人的管理,人员思想不统一,一旦跟客户产生不信任,项目就容易陷入困境。

3、优化和运维。中台一旦建立好了,更多问题会接踵而至,因为中台对接的是公司前后两大重要接口,是全公司的逻辑核心,这里面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太多了,比如:

1、客户是否真正利用中台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

2、员工是否可以适应,是否足以支撑中台的运营;

3、多个前台接入后中台是否能够完全满足沟通的需要,会不会成为沟通的瓶颈;

4、对于中台有问题的地方如何做到及时更改和修复,等等。

尤其是作为第三方来做中台,项目交付之后,也不能松懈,后期的运维同样可能会消耗比较多的精力。这里最好单独签订运维合作合同。

4、中台的必要性

其实,虽然中台有存在的意义,但它一定不是普遍适应的,试想一下公司架构都会千差万别,业务逻辑更是五花八门了,哪有一种普适的模式能统一大众呢?中台的存在可以解决一些公司目前的问题,但是不能强推,即便客户要求建立中台,也必须要帮助客户理性分析公司状态,充分确定中台建立之后可以介入的业务以及工作范围,否则交付之后也会麻烦不断。有些公司有多个子公司、涉及行业比较杂散和运营模式各不相同,中台建立起来难度肯定非常大,而且,即使建立起来了,发挥的价值也可能远远低于预期。对于想要建立中台的公司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公司现状充分评估建立中台的重要性、风险性和实施难度。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公司建立之初就有中台的概念,这是非常好的,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专注某一领域。事实上,对于创业者来说,认清现实,保持清醒头脑的同时,也要适当规划将来(虽然大家普遍想的太远,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