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产品经理必修课》—— 阅读内化(7)

一.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思想:

  • 当看到第二本关于B端产品方法论的书籍时,流程已经大同小异,无不是自上而下、从抽象到具象的思路去进行设计,只是不同作者做产品特点有异同,而这本书中对应B端的产品环节也是有许多值得学习的补充点的,所以这次回顾则针对于环节中的补充点。
产品经理工作流程搭建:

《B端产品经理必修课》—— 阅读内化(7)

  • 规划阶段:基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获取并分析需求,规划B端产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 设计阶段:基于需求和规划,设计产品信息架构、原型、交互、UI等;
  • 研发阶段:根据已经设计好的产品方案,设计技术实现方案以及推动研发;
  • 发布阶段:制定产品发布前的部署和培训;
  • 监控阶段:监控产品上线后的效果,收集并分析用户反馈信息,形成新需求。
单个产品管理流程:
  • 基于产品经理工作流程,再根据《用户体验要素》中提出的抽象层级,作为指导产品管理的第二个维度,分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 战略层:关注并确定产品/功能的整体目标、目的;
    • 范围层:确定产品/功能的定位以及边界;
    • 结构层:在边界内确定产品/功能的组成模块以及其中的子系统;
    • 框架层:确定产品的交互逻辑、跳转顺序;
    • 表现层:关注产品的最终效果。
  • 产品管理流程图
    《B端产品经理必修课》—— 阅读内化(7)
规划阶段——战略层:
  • 调研市场
    • 调研市场,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最好的方式就是竞品分析,而B端产品很难找到竞品的一个痛点,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些应对手段;
      ①明确目标,想清楚要查询的信息,定好方向;
      ②与业务同事沟通,获取产品名字以及信息;
      ③了解专有名词,如ERP、WMS等,进一步获取有用资料;
      ④找到同类的SaaS产品,获得免费试用权限,体验产品;
      ⑤拓宽信息搜索渠道,除了百度和谷歌之外,从知乎、简书、****、论文网站等都能找到专业信息。
  • 调研用户
    • 提出的重要的点就是实地考察,与各个层级的干系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观察他们的工作;
    • 这一点与《思考的技术》中推崇的点不谋而合,验证假设的过程中搜集实打实的一手信息是关键必要。
规划阶段——范围层:
  • 分析需求
    • 需求理论:需求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和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同时,我们收到的需求,总是含混的,做需求相关的工作,就是不断降低含混;
    • 需求蛋模型:需求蛋一半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一半是我们不想要的,理想情况下两者之间是以一条直线划分。但是,在实际情况下,两者的分界线是一个波浪线,对此可利用“假设”→“验证”的分阶段检验模式来让分界线趋近“直线”。
  • 管理需求
    • 定义:管理需求是通过协作来管理需求内容和进程,最终实现成功发布的目的;
    • 需求管理的过程中,产品经理的角色就要变成一个“连接者”,串联各个“干系人”来达成目标;
    • 需求管理模型——急诊模式
      ①产品经理会接到各个需求人的“紧急重要”需求,而开发的资源是有限的,产品经理需要对需求进行“预处理”,让真正“紧急重要”的需求优先得到资源;
      ②而这就需要基于标准来对需求进行评分,如“优先级”和“重要性”评分;
      ③“优先级”:涉及公司战略→业务增长→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升体验;
      ④“重要性”:为了区分同属于一个“优先级”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用来进行排序,排序一旦确定不能再进行修改,严格执行。
设计阶段——结构层:
  • 设计信息架构。
设计阶段——框架层:
  • 设计产品原型:
  • 设计交互。
设计阶段——表现层:
  • 设计UI。
研发阶段——表现层:
  • 研发产品
    • 产品经理要对结果负责,要更好地达成目的就需要具备项目管理的意识;
    • 项目定义:为了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进行临时性的工作;
    • 项目特性
      ①项目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②项目会产生成果;
      ③项目计划会随着项目的开展而逐渐详细。
    • 项目目标
      ①范围(多);
      ②时间(快);
      ③质量(好);
      ④成本(省)。
    • 项目计划:5W1H
      Why:为什么做这个项目,意义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What:项目结束后得到什么成果?
      When:项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什么?有什么关键版本节点?
      Who:谁来做?干系人都有谁?
      Where:项目的内外风险、可行性、资源情况如何?
      How:如何实现?
发布阶段——框架层→表现层:
  • 上线检查
    • 确认产品是否具备上线条件,比如是否有测试报告,是否验收通过;
    • 确认业务人员是否都已经完成培训,是否有说明文档;
    • 确认上线的时间是否合适,是否会影响其他业务操作,是否需要配整体运营计划。
  • 制定发布计划
    • 布置上线环境,关注发布代码要做哪些发布代码的环境配置,穷举每一项并分配责任人;
    • 配置工作,责任到人,以便检查和验收;
    • 制定测试计划,和QA沟通好测试方法和范围,提前准备好测试环境;
    • 紧急应对计划,上线会存在失败风险,要和程序制定好上线失败的处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到万无一失。
  • 发布产品
监控阶段——框架层→表现层:
  • 制定关键指标
    • 关键成功因素法
      ①定位长期目标,比如节省成本;
      ②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对应的短期目标,拆解出后得出的是减少包装成本;
      ③找到实现短期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比如做的工作是系统推荐使用包装盒形状;
      ④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实施的策略方法,比如推荐准确率达到90%。
    • 制定指标的原则
      ①数据目标要具体;
      ②数据目标要可以衡量;
      ③数据目标必须可以实现;
      ④诗句目标之间要有相关性。
  • 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并迭代

二.我的收获:

  • 这是一本更接地气的完完全全偏向于“术”的干货书,作者也是一个喜好阅读以及学习的人,将所学内容以及自己的经验之谈组合成了指导自己做事的方法论,而我也如他一样在我的产品框架里把我所不知道且我认同的所谓“补充点”添加进来,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转向“知道自己不知道”并努力去内化,进而变成“知道自己知道”;
  • 比如更可视化的产品研发流程、对于B端的竞品分析的思路、管理紧急需求的手段、制定数据目标等;
  • 这些补充的点相对而言普适,无论是做B端还是C端都能套用,这就是产品管理中熟手的一些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日后的工作中夯实这些技巧,并形成自己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