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lab? Tech lab? Mixlab.
今天这篇文章,将以我的视角来看Shadow,而非以往提问,回答的形式。
只分享给Mixlab社区的成员。
我想可能也会有很多跟我一样,是想要在设计跟技术之间找平衡的人……
将设计和技术融合,是我08年本科时就有的念头,那时学校还没有参数化设计课程,比较接近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但也止于老师在课堂上粗浅地讲解CAD,只能自学。
我是在工作后才对设计方向的计算机生成有了进一步的尝试,第一次看到在计算机加持之下,设计形态万千变化的美。
逐渐开始看到技术思维跟设计思维的共通之处。
2015年,开设自媒体,2018年有了无界社区Mixlab,希望大家在这里碰面:
一起迎面未知和无限可能
Enabl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for Everyone
def mix ( tech,design ):
……
return mixlab
以上图集是Shadow曾经作为设计师时的作品,设计专业(园林)。
现在他是智能产品架构师:业务场景理解、设计体验路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认识Shadow是在2018年,早于iBrandUp的开始。
写完以下这几篇小文儿的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会不会有后续。
也不知道除了满足我本人的好奇之外,这些文字会否还有其他价值?
采访 Shadow
研究人工智能的设计师
2018-08-27
发现的乐趣
2018-12-29
代码也要敲得优雅
2019-05-24
正如你点击后所见,一年前的文章里充满了“怎么写”的茫然。
Shadow把Mixlab的名单和资料发给了我,也就有了一系列的专题性跨界人物访谈。
假如:Mixlab明天起停止运营……
这个假设如果是真实状态,大家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Mixlab从雏形到正式运营也才不过几年,最开始只是一个内容输出的地方,到后来有了社群的可能;
线下专题活动、黑客马拉松、再基于订阅用户对新知识的需求,《Mix人工智能》付费专栏,最近在努力尝试孵化工具软件……
Mixlab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为更好的与大家共同成长,也想了解大家最需要的是什么?
Mixlab对你而言,价值何在:
(扫码填问卷 ↑ )
以下是陆续收到的群成员反馈:
“欣喜,找到组织了”
“走出非洲”
“跨界带给自己的惊艳”
……
于我?看到另一个有别于以往工作和学习的世界,关于设计,关于编程,关于这两者之间。
Shadow 说:
MixLab在进行过程中,我不断发现还有“这样”、“那样”的可能。
是在不知不觉中一项项地进行拓展,迭代的… 从没想过要关停。
也一直在找这样的产品形态:
block,模块化的,每种block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类似于notion;
开放,可以自行开发插件的,类似于sketch;
工作流,可以组装各种模块,形成自己的工作流的,类似于workflow,storyboard也有类似的机制(叫pipline);
数据与应用可分离,数据可以自由导出导入,选择自己的托管服务器,或者本地存储,类似于solid……
这样我就可以把所有的实验品、研究的内容、灵感都塞进去啦。
—— #实验室#MIX#wysiwyg
以上,
是围观,
也是注脚。
迄今为止,Mixlab社区成全过:
项目合伙、企业内部推荐、毕业论文选题、项目合作…… 还促成过几对情侣~
欢迎感兴趣的勾搭、联络、加入 ↓
- END -
设计:京東、Truely He
排版:Pauline、Renee
素材:Shadow
文案
chunfang
推荐阅读
科技并不驱动变革,我们的回应才能
PIX无人驾驶创始人 喻川
“数据指挥家”同济博士的可视化设计
《生成对抗网络入门指南》作者 史丹青
我一直在思考火星上的人类宜居城市
AIG人工智能研究组创立者 郑豪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仍可以有无数个世界
AR空间设计师 陶柏帆
好奇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