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学生轻松过关,他们就对老师心存轻蔑

前天,看到在公众号“高校人文届”推出的清华大学教授彭刚老师在2009年发表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

文章依据中国传统

中庸文化的特点,将先进高校改革中冲突的种种怪相归结为人们在认识上会将表面看来是相互冲突,水火不容的事情融合成为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说辞,从而变得左右逢源。

如果让学生轻松过关,他们就对老师心存轻蔑

例如:对犯下同一桩案子的同一个案犯,想要严惩不贷的,就说他“虽然情有可原,毕竟罪责难逃”,想要宽大从事的,就说他“虽然罪责难逃,毕竟情有可原”。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不自觉的深谙此道。比如在今年智能车竞赛华南赛区比赛中,在收取车模当天晚上,的确有一支队伍由于路上遇到堵车,在大热天的晚上赶到现场提交车模的时候晚到了十几分钟。组委会是接收车队提交的车模,还是拒绝提交车模,对照竞赛宗旨和原则也会有左右逢源的说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迟到了就不准参加比赛;本着“立足培养、重在参与”的宗旨,对带来到现场的同学都应该欢迎。

如果让学生轻松过关,他们就对老师心存轻蔑

好在,如果没有利益冲突的一些原则性的争执,终归还比较好解决。但现实中往往是争执双方各自为了利用而顽固坚持自己的选定的原则,这个时候就不会是中庸之道了。这其中非常明显的是一种

“条件中庸”,即根据最终结果是否损及自己而采取不同的策略。举例:在智能车竞赛中,对于裁判可能产生的误判,有的同学往往是根据结果是否影响到了自己的排名,从而申请仲裁。否则,即使误判也不会去纠正它。彭刚老师在文章最后,谈及如何避免这种左右逢源“中庸”文化的弊端时,引用了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里的一个问题:君主是让民众爱戴更好呢,还是让民众畏惧更好?如果让学生轻松过关,他们就对老师心存轻蔑

马基雅维里的答案是:既爱戴又畏惧当然最好,但如果二者不可得兼,那么还是让民众畏惧更好。因为,爱戴是取决于你很难始终讨好的民众的,而让民众畏惧的手段却是君主操有充分的主动权的。比拟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讲有类似性。根据站讲台的经验和教训,给学生很大的负担、指定很大的阅读量和作业量并时时查核,是会让学生抱怨不休的,但往往这样做的教师最后会得到普遍的尊重;让大家轻松过关,学生皆大欢喜,但事后往往会对教师的此种“调调”颇为轻蔑。

如果让学生轻松过关,他们就对老师心存轻蔑

彭老师举例道:数周前的某一天,去教室上楼梯时,听到前面两个女生的对话。一个问:大半个学期过去了,还不知道期末怎么给分儿呢?另一个答:不就是一篇论文吗!老师喜欢的就是这个调调。仔细跟着,发现这二位走进的不是自己的教室,才放心了。

模仿马基雅维里的问题:教师是让学生抱怨而同时存敬重之心好,还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存轻蔑之心好?彭刚老师回答是宁愿选择前者。

当“不被抱怨”和“心存敬重”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你认为教师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如果让学生轻松过关,他们就对老师心存轻蔑

问题回复老师您好,我们刚开始选组别,不知道怎么选择合适自己的。 开学我升大三, 1.卓大大我想问一下,不同组别难度区别大吗?2.参加智能车比赛,需要经常熬夜吗?

如果让学生轻松过关,他们就对老师心存轻蔑

回复:1. 不同的组别难度有区别,但是并不是太大;2. 参加智能车比赛,经常要快乐的熬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