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之关系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基础篇
为了对关系数据库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没有学习过数据库的同志可以先宏观掌控数据库的概况,达到对其清晰的目的。
首先,是我对所学“第一章 关系数据库基础篇”总结的思维导图。如下图:
我想通过导图对数据库在框架上有了清晰的了解。可是什么是数据库呢?开发数据库的目的何在?有了目标又要怎么做呢?相信大部分同胞的脑子里还是盘旋着“?“的。
随着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信用卡购物,超市对货物买卖的管理,飞机、火车订票系统、图书馆对书籍及借阅的管理等,无一不使用了数据库技术,可谓是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从我们日常见惯了的“超市购物买卖”例子中分析,其实数据库即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为人们提供可共享的、安全的、可靠的数据的技术。
详细的讲来,数据库就是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的集合,它用综合的方法组织数据,具有较小的数据冗余,可提供多个用户共享,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具有安全控制机制,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允许并发的使用数据库,能有效地、及时地处理数据,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数据库所拥有的这些特征并不是数据库中的数据所共有的,而是靠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和保障的。这就为其什么是数据库和为什么要存在数据库做了很好的诠释。
在数据库的类型里面,关系数据库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所谓关系数据库即建立在集合代数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其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均以关系模型来表示。对于一张地图、一组建筑设计沙盘、一架航模飞机等这种具体的模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模型便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用此工具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对于一个模型来说,要想清楚的描述给别人其内部的各种复杂联系,把其具体的系统结构介绍出来是其必然的选择。对于数据库来讲,我们就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系统结构做好规划,展现出来。但是怎样做好规划,说的透彻点,即好的规划就必然有其遵守的规范吧,保证其运行的井井有条。嘿嘿,不错哦,面对这个规范化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模式分解。模式分解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关系模式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关系模式。好的关系模式在数据库理论中称第三范式关系(详细了解,参考网址:)。数据库在种种规范化设计妥当,在其软、硬件环境下,用户可以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这就好像自己直接坐车回家,了解家里的现状(软件环境),也可以通过向周围的亲戚了解家里的情况(硬件环境)。这种软、硬件环境称为数据库应用结构。
归根结底,要想掌握好数据库这门语言,还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学习,通过敲实例了解基本的情况,做好总结;通过反复动手自己编写数据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出真知。这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