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常见服务原理
linux系统启动过程
1.加载BIOS
计算机电源加电质检,首先加载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BIOS),BIOS中包含硬件CPU、内存、硬盘等相关信息,包含设备启动顺序信息、硬盘信息、内存信息、时钟信息、即插即用(Plug-and-Play,PNP)特性等。加载完BIOS信息,计算机将根据顺序进行启动。
2.读取MBR
读取完BIOS信息,计算机将会查找BIOS所指定的硬盘MBR引导扇区,将其内容复制到0x7c00地址所在的物理内存中。被复制到物理内存的内容是Boot Loader,然后进行引导。
3.GRUB引导
GRUB启动引导器是计算机启动过程中运行的第一个软件程序,当计算机读取内存中的GRUB配置信息后,会根据其配置信息来启动硬盘中不同的操作系统。
4.加载Kernel
计算机读取内存映像,并进行解压缩操作,屏幕一般会输出“Uncompressing Linux”的提示,当解压缩内核完成后,屏幕输出“OK, booting the kernel”。系统将解压后的内核放置在内存之中,并调用start_kernel()函数来启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并初始化各种设备,完成Linux核心环境的建立。
5.设定Inittab运行等级
内核加载完毕,会启动Linux操作系统第一个守护进程init,然后通过该进程读取/etc/inittab文件,/etc/inittab文件的作用是设定Linux的运行等级,Linux常见运行级别如下:
•0:关机模式
•1:单用户模式
•2:无网络支持的多用户模式
•3:字符界面多用户模式
•4:保留,未使用模式
•5:图像界面多用户模式
•6:重新引导系统,重启模式
6.加载rc.sysinit
读取完运行级别,Linux系统执行的第一个用户层文件/etc/rc.d/rc.sysinit,该文件功能包括:设定PATH运行变量、设定网络配置、启动swap分区、设定/proc、系统函数、配置Selinux等。
7.加载内核模块
读取/etc/modules.conf文件及/etc/modules.d目录下的文件来加载系统内核模块。该模块文件,可以后期添加或者修改及删除。
8.启动运行级别程序
根据之前读取的运行级别,操作系统会运行rc0.d到rc6.d中的相应的脚本程序,来完成相应的初始化工作和启动相应的服务。其中以S开头表示系统即将启动的程序,如果以K开头,则代表停止该服务。S和K后紧跟的数字为启动顺序编号。
9.读取rc.local文件
操作系统启动完相应服务之后,会读取执行/etc/rc.d/rc.local文件,可以将需要开机启动的任务加入到该文件末尾,系统会逐行去执行并启动相应命令。
10.执行/bin/login程序
执行/bin/login程序,启动到系统登录界面,操作系统等待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到Shell终端,如图3-7所示,输入用户名、密码即可登录Linux操作系统,至此Linux操作系统完整流程启动完毕。
web工作原理
(1) 用户做出了一个操作,可以是填写网址敲回车,可以是点击链接,可以是点击按键等,接着浏览器获取了该事件。
(2) 浏览器与对端服务程序建立TCP连接。
(3) 浏览器将用户的事件按照HTTP协议格式打包成一个数据包,其实质就是在待发送缓冲区中的一段有着HTTP协议格式的字节流。
(4) 浏览器确认对端可写,并将该数据包推入Internet,该包经过网络最终递交到对端服务程序。
(5) 服务端程序拿到该数据包后,同样以HTTP协议格式解包,然后解析客户端的意图。
(6) 得知客户端意图后,进行分类处理,或是提供某种文件、或是处理数据。
(7) 将结果装入缓冲区,或是HTML文件、或是一张图片等。
(8) 按照HTTP协议格式将(7)中的数据打包
(9) 服务器确认对端可写,并将该数据包推入Internet,该包经过网络最终递交到客户端。
(10) 浏览器拿到包后,以HTTP协议格式解包,然后解析数据,假设是HTML文件。
(11) 浏览器将HTML文件展示在页面
Web服务器的本质就是 接收数据 ⇒ HTTP解析 ⇒ 逻辑处理 ⇒ HTTP封包 ⇒ 发送数据
dhcp工作原理
(1)客户端:利用广播数据包发送搜索DHCP服务器
若客户端网络设置使用DHCP协议取得IP,则当客户端开机或者是重新启动网卡时,客户端主机会发送出查找DHCP服务器的UDP数据包(discover)给所有物理网段内的计算机。因为客户端还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网络,所以该数据包的来源地址会为0.0.0.0,而目的地址则为255.255.255.255。一般主机接收到这个数据包之后会直接丢弃,若局域网内有DHCP服务器,则会开始后续行为。
(2)服务器端:提供客户端网络相关的租约以供选择。(dhcp offer)
DHCP服务器在监听到客户端发出的dhcp discover广播后,会针对这个客户端的硬件地址( MAC)与本身的设置数据进行下列工作:- List item到服务器的日志文件中查找该用户之前是否曾经租用过某个IP,若有且该IP目前无人使用,则提供此IP给客户端。
- 若配置文件针对该MAC地址提供特定的固定IP时,则提供该固定的IP给客户端。
- 若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则随机选取当前没有被使用的IP参数给客户端,并记录下来。(3)客户端:决定选择DHCP服务器提供的网络参数租约并向服务器确认。
由于局域网内可能并非仅有一台DHCP服务器,但客户端仅能接收一组网络参数租约,因此客户端只会挑选其中一个DHCP offer(通常是最先抵达的那个)。当决定好使用此服务器的网络参数租约后,客户端便开始使用这组网络参数来配置自己的网络环境。此外,客户端会发送一个dhcp request广播数据包给所有物理网段内的主机,告知已经接受该服务器的租约(此时若有两台以上的DHCP服务器,则这些没有被接受的服务器会收回该IP租约。)。同时,客户端还会向网络发送一个ARP封包,查询网络上面有没有其他机器使用该IP地址;如果发现该IP地址已经被占用,客户端则会送出一个DHCPDECLIENT包给DHCP服务器,拒绝接受其DHCP offer,并重新发送DHCP discover信息。
(4)服务器端:记录该次租约行为后并向客户端发送响应数据包信息以确认客户端的使用。
当服务器端收到客户端的确认选择后,服务器会回送确认的dhcp ack响应数据包,并且告知客户端这个网络参数租约的期限,并且开始租约计时。那么该次租约何时会到期而被解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客户端脱机:关闭网络接口、重新启动、关机等行为,都算是脱机状态,这个时候server端就会将该IP地址收回,并放到server的备用区中,以便日后使用。 - 客户端租约到期:dhcp server端发放的IP有使用的期限,客户端使用这个IP到达期限规定的时间,而且没有重新提出DHCP的申请时,server端就会将该IP收回,这个时候就会断线。但用户也可以向DHCP服务器再次要求分配IP。
dns解析原理
1、在浏览器中输入www. google .com域名,操作系统会先检查自己本地的hosts文件是否有这个网址映射关系,如果有,就先调用这个IP地址映射,完成域名解析。
2、如果hosts里没有这个域名的映射,则查找本地DNS解析器缓存,是否有这个网址映射关系,如果有,直接返回,完成域名解析。
3、如果hosts与本地DNS解析器缓存都没有相应的网址映射关系,首先会找TCP/IP参数中设置的首选DNS服务器,在此我们叫它本地DNS服务器,此服务器收到查询时,如果要查询的域名,包含在本地配置区域资源中,则返回解析结果给客户机,完成域名解析,此解析具有权威性。
4、如果要查询的域名,不由本地DNS服务器区域解析,但该服务器已缓存了此网址映射关系,则调用这个IP地址映射,完成域名解析,此解析不具有权威性。
5、如果本地DNS服务器本地区域文件与缓存解析都失效,则根据本地DNS服务器的设置(是否设置转发器)进行查询,如果未用转发模式,本地DNS就把请求发至13台根DNS,根DNS服 务器收到请求后会判断这个域名(.com)是谁来授权管理,并会返回一个负责该顶级域名服务器的一个IP。
本地DNS服务器收到IP信息后,将会联系负责.com域的这台服务器。这台负责.com域的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如果自己无法解析,它就会找一个管理google .com的DNS服务器地址给本地DNS服务器。
当本地DNS服务器收到这个地址后,就会找google.com域服务器,重复上面的动作,进行查询,直至找到www. google.com主机。
6、如果用的是转发模式,本地DNS服务 器就会把请求转发至上一级DNS服务器,由上一级服务器进行解析,上一级服务器如果不能解析,或找根DNS或把请求转至上上级,以此循环。找到最后把结果返回给本地DNS服务器,由此DNS服务器再返回给客户机。
nfs的作用
NFS就是Network File System的缩写,它最大的功能就是可以通过网络,让不同的机器、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共享彼此的文件。
NFS服务器可以让PC将网络中的NFS服务器共享的目录挂载到本地端的文件系统中,而在本地端的系统中来看,那个远程主机的目录就好像是自己的一个磁盘分区一样,在使用上相当便利;
ftp的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被动模式/passive/pasv方式
主动模式/standard/port方式,服务器使用20端口连接客户端
主动模式FTP:
主动模式下,FTP客户端从任意的非特殊的端口(N > 1023)连入到FTP服务器的命令端口–21 端口。然后客户端在N+1(N+1 >= 1024)端口监听,并且通过N+1(N+1 >= 1024)端口发送命令给FTP服务器。服务器会反过来连接用户本地指定的数据端口,比如20端口。 以服务器端防火墙为立足点,要支持主动模式FTP需要打开如下交互中使用到的端口:
FTP服务器命令(21)端口接受客户端任意端口(客户端初始连接)
FTP服务器命令(21)端口到客户端端口(>1023)(服务器响应客户端命令)
FTP服务器数据(20)端口到客户端端口(>1023)(服务器初始化数据连接到客户端数据端口)
FTP服务器数据(20)端口接受客户端端口(>1023)(客户端发送ACK包到服务器的数据端口)
用图表示如下:
被动模式FTP
为了解决服务器发起到客户的连接的问题,人们开发了一种不同的FTP连接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被
动方式,或者叫做PASV,当客户端通知服务器它处于被动模式时才启用。在被动方式FTP中,命令连接和数据连接都由客户端,这样就可以解决从服务器到客户端的数据端口的入方向连接被防火墙过滤掉的问题。当开启一个FTP连接时,客户端打开两个任意的非特权本地端口(N >; 1024和N+1)。第一个端口连接服务器的21端口,但与主动方式的FTP不同,客户端不会提交PORT命令并允许服务器来回连它的数据端口,而是提交PASV命令。这样做的结果是服务器会开启一个任意的非特权端口(P >; 1024),并发送PORT P命令给客户端。然后客户端发起从本地端口N+1到服务器的端口P的连接用来传送数据。
对于服务器端的防火墙来说,必须允许下面的通讯才能支持被动方式的FTP:
FTP服务器命令(21)端口接受客户端任意端口(客户端初始连接)
FTP服务器命令(21)端口到客户端端口(>1023)(服务器响应客户端命令)
FTP服务器数据端口(>1023)接受客户端端口(>1023)(客户端初始化数据连接到服务器指定的任意端口)
FTP服务器数据端口(>1023)到客户端端口(>1023)(服务器发送ACK响应和数据到客户端的数据端口)
用图表示如下:
pxe+kickstart安装系统原理
1.PXE Client向DHCP发送请求:
PXE Client从自己的PXE网卡启动,通过PXE BootROM(自启动芯片)会以UDP(简单用户数据报协议)发送一个广播请求,向本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索取IP。
2.DHCP服务器提供信息:
DHCP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请求,验证是否来至合法的PXE Client的请求,验证通过它将给客户端一个“提供”响应,这个“提供”响应中包含了为客户端分配的IP地址、pxelinux启动程序(TFTP)位置,以及配置文件所在位置。
3.PXE客户端请求下载启动文件: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回应”后,会回应一个帧,以请求传送启动所需文件。这些启动文件包括:pxelinux.0、pxelinux.cfg/default、vmlinuz、initrd.img等文件。
4.Boot Server响应客户端请求并传送文件:
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他们之间之后将有更多的信息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作应答, 用以决定启动参数。BootROM由TFTP通讯协议从Boot Server下载启动安装程序所必须的文件(pxelinux.0、pxelinux.cfg/default)。default文件下载完成后,会根据该文件中定义的引导顺序,启动Linux安装程序的引导内核。
5.请求下载自动应答文件:
客户端通过pxelinux.cfg/default文件成功的引导Linux安装内核后,安装程序首先必须确定你通过什么安装介质来安装linux,如果是通过网络安装(NFS, FTP, HTTP),则会在这个时候初始化网络,并定位安装源位置。接着会读取default文件中指定的自动应答文件ks.cfg所在位置,根据该位置请求下载该文件。
这里有个问题,在第2步和第5步初始化2次网络了,这是由于PXE获取的是安装用的内核以及安装程序等,而安装程序要获取的是安装系统所需的二进制包以及配置文件。因此PXE模块和安装程序是相对独立的,PXE的网络配置并不能传递给安装程序,从而进行两次获取IP地址过程,但IP地址在DHCP的租期内是一样的。
6.客户端安装操作系统:
将ks.cfg文件下载回来后,通过该文件找到OS Server,并按照该文件的配置请求下载安装过程需要的软件包。
OS Server和客户端建立连接后,将开始传输软件包,客户端将开始安装操作系统。安装完成后,将提示重新引导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