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习方法读书笔记第三章:k近邻法

统计学习方法读书笔记第三章:k近邻法

k近邻法

kk近邻法是一种基本分类与回归方法。kk近邻的输入为实例的特征向量,对应于特征空间的点;输出为实例的类别,可以取多类。kk近邻法假设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其中的实例类别已定。分类时,对新的实例,根据其kk个最近邻的训练实例的类别,通过多数表决等方式进行预测。因此,kk近邻法不具有显式的学习过程。kk近邻法实际上利用训练集对特征向量空间进行划分,并作为其分类“模型”。kk值得选择,距离度量及分类决策规则是kk近邻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k紧邻算法

  • 输入:训练数据集
    T={(x1,y1),(x2,y2),...,(xN,yN)} T = \{(x_1,y_1),(x_2,y_2),...,(x_N,y_N)\}
    其中,xiXRnx_i\in \mathcal{X}\subseteq \bold{R}^n为实例的特征向量,yiY={c1,c2,...,cK}y_i\in \mathcal{Y}=\{c_1,c_2,...,c_K\}为实例的类别,i=1,2,...,Ni=1,2,...,N;实例特征向量xx;
  • 输出:实例xx所属的类yy
  • (1) 根据给定的距离度量,在训练集TT中找出与xx最邻近的kk个点,涵盖这kk个点的xx的淋浴记作Nk(x)N_k(x)
  • (2) 在Nk(x)N_k(x)中根据分类决策规则(如多数表决)决定xx的类别yy
    y=argmaxcjxiNk(x)I(yi=cj),i=1,2,...,N;j=1,2,...,K y = argmax_{c_j}\sum_{x_i\in N_k(x)}I(y_i=c_j), i=1,2,...,N; j=1,2,...,K
    其中II为指标函数,即当yi=cjy_i=c_jII为1,否则II为0。

k近邻模型

  • kk近邻法使用的模型实际上对应于对特征空间的划分。模型由三个基本要素—距离度量、kk值得选择和分类决策规则决定。
  • 模型
    特征空间中,对每个训练实例点xix_i,距离该店比吉他点更近的所有点组成一个区域,叫作单元。每个训练实例点拥有一个单元,所有训练实例点的单元构成对特征空间的一个划分。最近邻法将实例xix_i的类yiy_i作为其单元中所有点的类标记。这样,每个单元的实例点的类别是确定的。
    统计学习方法读书笔记第三章:k近邻法
  • 距离度量
    特征空间中两个实例点的距离是两个实例点相似程度的反映。由不同的距离度量所确定的最近邻点是不同的。
  • k值得选择
    kk值得选择会对kk近邻法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 分类决策规则
    kk近邻法中的分类决策规则往往是多数表决,即由输入实例的kk个近邻的训练实例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

k近邻法的实现:kd树

  • 实现kk近邻法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对训练数据进行快速kk近邻搜索。这点在特征空间的维数大及训练数据容量大时尤其必要。为了提高kk近邻搜索的效率,可以考虑使用特殊的结构存储训练数据,以减少计算距离的次数。
  • 构造kd树
    kd树是一种对kk维空间中的实例点进行存储以便对其进行快速检索的树形结构。kd树是二叉树,表示对kk维空间的一个划分。构造kd树相当于不断地用垂直于坐标轴的超平面将kk维空间切分,构成一系列的kk维超矩形趋于。kd树的每个结点对应于一个kk维超矩形趋于
    构造平衡kd树
    输入:kk维空间数据集T={x1,x2,...,xN}T=\{x_1,x_2,...,x_N\},其中xi=(xi(1),xi(2),...,xi(k))T,i=1,2,...,Nx_i=(x_i^{(1)},x_i^{(2)},...,x_i^{(k)})^T,i=1,2,...,N
    输出:kd树。
    (1) 开始:构造根结点,根节点对应于包含TTkk维空间的超矩形趋于。选择x(1)x^{(1)}为坐标轴,以TT中所有实例的x(1)x_{(1)}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将根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与坐标轴x(1)x^{(1)}垂直的超平面实现。由根结点生成深度为1的左、右子节点:左子结点对应坐标x(1)x^{(1)}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右子结点对应于坐标x(1)x^{(1)}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将落在切分超平面上的实例点保存在根结点。
    (2) 重复:对深度为jj的结点,选择x(l)x^{(l)}为切分的坐标轴,l=j(modk)+1l=j(modk)+1,以该结点的区域中所有实例的x(l)x^{(l)}坐标的中位数为切分点,将该结点对应的超矩形区域切分为两个子区域。切分由通过切分点并与坐标轴x(l)x^{(l)}垂直的超平面实现。由该结点生成深度为j+1j+1的左、右结点:左子结点对应坐标x(l)x^{(l)}小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右自己点对应坐标x(l)x^{(l)}大于切分点的子区域。将落在切分超平面上的实例点保存在该结点。
    (3) 直到两个子区域没有实例存在时停止。从而形成kd树的区域划分。
  • 搜索kd树
    利用kd树可以省去大部分数据点的搜索,从而减少搜索的计算量。
    用kd树的最近邻搜索
    输入:已构造的kd树;目标点xx
    输出:xx的最近邻。
    (1) 在kd树中找出包含目标点xx的叶结点:从根结点出发,递归地向下访问kd树。若目标点xx当前维的坐标小于切分点的坐标,则移动到左子结点,否则移动到右子结点。直到子结点为叶结点为止。
    (2) 以此叶结点为“当前最近点”。
    (3) 递归地向上回退,在每个结点进行以下操作:
    (a) 如果该结点保存的实例点比当前最近点距离目标点更近,则以该实例点为“当前最近点”。
    (b) 当前最近点一定存在于该结点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检查该子结点的父结点的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有更近的点。具体的,检查另一子结点对应的区域是否与以目标为球心、以目标点与“当前最近点”间的距离为半径的超球体相交。如果相交,可能在另一个子结点对应的区域内存在距离目标点更近的点,移动到另一个子结点。接着,递归地进行最近邻搜索;如果不想交,向上回退。
    (4) 当回退到根结点时,搜索结束。最后的“当前最近点”即为x(l)x^{(l)}的最近邻点。
    如果实例点是随机分布的,kd树搜索的平均计算发咋读是O(logN)O(logN),这里nn是训练实例数。kd树更适用于训练实例数远大于空间维数时的kk近邻搜索。当空间维数接近训练实例数时,它的效率会迅速下降,几乎接近线性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