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息队列及消息队列原理和应用场景详解
“消息队列”是在消息的传输过程中保存消息的容器。
“消息”是在两台计算机间传送的数据单位。消息可以非常简单,例如只包含文本字符串;也可以更复杂,可能包含嵌入对象。
消息被发送到队列中。“消息队列”是在消息的传输过程中保存消息的容器。消息队列管理器在将消息从它的源中继到它的目标时充当中间人。队列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路由并保证消息的传递;如果发送消息时接收者不可用,消息队列会保留消息,直到可以成功地传递它。
为什么会需要消息队列(MQ)?
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高并发环境下,由于来不及同步处理,请求往往会发生堵塞,比如说,大量的insert,update之类的请求同时到达MySQL,直接导致无数的行锁表锁,甚至最后请求会堆积过多,从而触发too many connections错误。通过使用消息队列,我们可以异步处理请求,从而缓解系统的压力。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LaTex的作者Leslie Lamport说:“分布式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系统,系统中一个你甚至都不知道的计算机出了故障,却可能导致你自己的计算机不可用。”一语道破了开发分布式系统的玄机,那就是它的复杂与不可控。所以Martin Fowler强调:分布式调用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分布式。这句话看似颇具哲理,然而就企业应用系统而言,只要整个系统在不停地演化,并有多个子系统共同存在时,这条原则就会被迫打破。盖因为在当今的企业应用系统中,很难寻找到完全不需要分布式调用的场景。Martin Fowler提出的这条原则,一方面是希望设计者能够审慎地对待分布式调用,另一方面却也是分布式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所致。无论是CORBA,还是EJB 2;无论是RPC平台,还是Web Service,都因为驻留在不同进程空间的分布式组件,而引入额外的复杂度,并可能对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可预测性等诸多方面带来负面的影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应用系统领域,我们总是会面对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集成与整合,尤其当面临异构系统时,这种分布式的调用与通信变得越重要,它在架构设计中就更加凸显其价值。并且,从业务分析与架构质量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希望在系统架构中尽可能地形成对服务的重用,通过独立运行在进程中服务的形式,彻底解除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耦合。这常常是架构演化的必然道路。在我的同事陈金洲发表在InfoQ上的文章《架构腐化之谜》中,就认为可以通过“将独立的模块放入独立的进程”来解决架构因为代码规模变大而腐化的问题。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逐步成熟,从RPC进化到Web Service,并在业界开始普遍推行SOA,再到后来的RESTful平台以及云计算中的PaaS与SaaS概念的推广,分布式架构在企业应用中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然而殊途同归,这些分布式架构的目标仍然是希望回到建造巴别塔的时代,系统之间的交流不再为不同语言与平台的隔阂而产生障碍。正如Martin Fowler在《企业集成模式》一书的序中写道:“集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相互独立的应用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需要一种技术能将在设计时并未考虑互操作的应用集成起来,打破它们之间的隔阂,获得比单个应用更多的效益”。这或许是分布式架构存在的主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