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盘的格式化和挂载及手动增加swap空间
1. 磁盘的格式化
磁盘格式化是指安装文件系统,Windows下的文件系统有FAT32和NTFS,而Linux的文件系统格式为ext3、ext4或者xfs,早期的Linux使用ext2,Centos5默认使用ext3,Centos6默认使用ext4,Centos7则默认使用xfs格式。
使用‘cat /etc/filesystems’查看Centos系统支持的文件系统;
mount命令可查看当前系统以及挂载的所有分区、分区文件系统的类型、挂载点及一些选项等信息;
可以看到当前系统的文件系统为xfs。
格式化磁盘的命令为:mke2fs或mkfs;
mke2fs命令常用的选项有:
-t:用来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可以是ext2、etx3、ext4,但不支持xfs;
-b:用来设定每个数据区块占用的空间大小,默认为4096B(4KB);
-i:用来设定inode的大小;
-m:用来设定预留给root的空间占比;
指定文件系统格式为ext4时,命令‘mke2fs -t ext4 /dev/sdb5’等同于‘mkfs.etx4 /dev/sdb5’;
使用mke2fs命令把分区格式化为xfs格式,提示‘您的mke2fs.conf文件不定义xfs文件系统类型。’
使用mkfs.xfs命令;
磁盘在格式化的时候,会预先规定好每一个块的大小,然后再把空间分割为一个一个的小块,如果磁盘中存储的数据都是比较小的文件,可以把块设定小一点,默认值为4096(4KB),若存储的数据都是比较大的,也可以强制将其值设置大一点,但会造成不能正常挂载。(需要注意的是,块的大小都为1024的整数倍)
重新格式化/dev/sdb6;
格式化分区后,因为还未挂载,可使用命令‘blkid’查看磁盘的文件系统;
可以看到,创建文件系统时,有一行提示会将5%分配给super user;
可使用-m选项更改这一默认值;
创建文件系统时,默认4个块对应一个inode;
一个块默认为4KB,4个块为16KB,想要更多的inode,设定inode的值小一点就可以,但是一个块最少对应一个inode;
2. 磁盘的挂载
对磁盘不进行分区,直接格式化后,也可对磁盘进行挂载。
将已创建的分区,全部删除,使用命令‘fdisk -l’查看;
使用命令‘mkfs.xfs -f /dev/sdb’将磁盘格式化;
格式化磁盘后,就可以对磁盘进行挂载,如果对磁盘不进行挂载,则不能写入数据。
在挂载某个分区,需要先建立一个挂载点,挂载点相当于一个目录,在往这个挂载点写数据时,都会写入该分区内。
使用mount命令设置挂载点,挂载点的目录可以自定义;
进入该目录下,查看是否能写入数据;
删除挂载点,可以使用命令‘umount -l /mnt’(在mnt目录下);
若不在mnt目录下,则使用命令‘umount -l /mnt’即可直接删除;
使用man查看‘mount’的用法;
rw:表示可读可写权限挂载;
ro:表示只读权限挂载;
suid/nosuid:表示允许/不允许分区有suid属性;
exec/noexec:表示允许/不允许可执行文件执行;
auto/noauto:表示开机自动挂载/不自动挂载;
user/nouser:表示允许/不允许root外的其他用户挂载分区;
async/sync:async表示与磁盘和内存不同步,sync表示会时时同步内存和磁盘中的数据。
查看‘fstab’这个文件的内容,显示了系统启动时需要挂载的各个分区。
第一列:分区的标识,可以是分区的LABLE、分区的UUID(blikid命令查看)、分区名;
第二列:挂载点;
第三列:分区的格式;
第四列:mount的一些参数,一般直接写defaults;
第五列:表示是否被dump备份,1表示备份,0表示不备份;
第六列:表示开机时是否检测磁盘,1和2表示检测(1的优先级比2高),0表示不检测。
可以使用UUID来设置挂载点;
3. 手动增加swap空间
输入命令‘dd if=/dev/zero of=/tmp/newdisk bs=1M count=100’,建立swapfile。
用if指定源(一般写/dev/zero,它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0),of指定目标文件,bs定义块的大小,count定义块的数量,目标文件大小为:表示bs*count。
将其格式化为swap格式,并挂载使用;
删除可使用命令‘swapoff’,同时删除该目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