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获取隐私的产业链离我们究竟多远?

原文地址

无论是大数据技术下的个人隐私泄露导致的电销骚扰,还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人脸识别功能的不完善导致钱财被骗都是由于总有一些人妄想走在法律的边缘,用低成本获取隐私的产业链去赚取黑心钱。

近两年一些行业信息保存的不妥善甚至有信息低价贩卖的新闻层出不穷,不仅涉及家装业、房产中介业、地产开发业等一些相关行业,现在包括已经对老百姓普及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存在一些风险漏洞。近两日央视新闻报道在一些网络平台仅仅花费2元就能购买到上千张人脸隐私照片,如果照片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可能会把人脸信息用于精准诈骗、洗钱、涉黑等刑事诉讼案件。

低成本获取隐私的产业链离我们究竟多远?
我们平时经常会接到一些电销人员打来的推销电话甚至会造成困扰,大部分时候不是主动留下号码或者身份信息,但是私人信息无形中被泄露出去,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电话找上门,隐私泄露离我们并不遥远,了解隐私泄露的途径和学会自我保护便成了当务之急。

目前技术到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说到人们现在常涉及到的人工智能下人脸识别技术并非完全安全,用一些低价假制面具便可以解锁一些安卓手机和低端型号手机的锁屏功能。目前研发出专门针对生物的活体检测技术,可以减少一些造假行为的风险,提高对于真人识别的准确率。

那么我们平时的信息照片都存储在哪里?我们的人脸数据都被储存在了各应用运营方或技术提供方的中心化数据库中,由于没有标准的行业规定标准,是否脱敏抹去人脸信息做到安全到位,哪些用于算法训练哪些用于合作方分享外界都不得而知。对此专家建议分层授权、分布式存储的数据脱敏和加密方式。

人脸识别的用途有哪些?人们生活中开始逐渐普及人脸识别技术以后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需要,一些黑心商贩和有心人会把私人信息用于低价贩卖甚至形成黑色产业链,这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不排除有这么一部分人。大部分低价贩卖的信息、照片等都没有版权信息与来源,对于那些倒卖人脸信息的相关部门人员一直在加强打击力度。另外人脸技术的不断升级需要大量数据与数据训练会应用到一些已经脱敏后的数据。

低成本获取隐私的产业链离我们究竟多远?
我国对于个人信息采集和处理也有自己的一套明确规定,对于相关行业还需要一套更严格的标准去监控,技术开发方、app运营方不能成为各自为站的数据孤岛,避免大数据隐私泄露。

最后在法律和行业的共同规范下去采集使用存储数据,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一同建立更加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