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前言

参考王道书。
后续会进一步整理,包括添加笔记内容,标明参考资料。

更新中。。。

跳过目录

一、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功能

  • 操作系统负责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 操作系统需要提供某种技术从逻辑上对内存空间进行扩充
  • 操作系统需要提供地址转换功能,负责程序的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
  • 操作系统需要提供内存保护功能。保证各进程在各自存储空间内运行,互不干扰

二、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当然也需要对内存进行管理,要管些什么呢?

操作系统要怎么记录哪些内存区域已经被分配出去了,哪些又还空闲?

当进程运行结束之后,如何将进程占用的内存空间回收?

很多位置都可以放,那应该放在哪里?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连续分配:指为用户进程分配的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

  • 单一连续分配
  • 固定分区分配
  • 动态分区分配

单一连续分配

  • 在单一连续分配方式中,内存被分为系统区用户区
  • 系统区通常位于内存的低地址部分,用于存放操作系统相关数据
  • 用户区用于存放用户进程相关数据。
  • 内存中只能有一道用户程序,用户程序独占整个用户区空间。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优点

  • 实现简单
  • 无外部碎片
  • 可以采用覆盖技术扩充内存
  • 不一定需要采取内存保护(eg:早期的PC操作,系统MS-DOS)

缺点

  • 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
  • 有内部碎片
    内部碎片:分配给某进程的内存区域中,如果有些部分没有用上,就是“内部碎片”
  • 存储器利用率极低。

固定分区分配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支持多道程序的系统。为了能在内存中装入多道程序,且这些程序之间又不会相互干扰,于是将整个用户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在每个分区中只装入一道作业,这样就形成了最早的、最简单的一种可运行多道程序的内存管理方式。

固定分区分配分为两种:

  • 分区大小相等
  • 分区大小不等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分区大小相等

缺乏灵活性,但是很适合用于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个相同对象的场合

如:钢铁厂有n个相同的炼钢炉,就可把内存分为n个大小相等的区域存放n个炼钢炉控制程序

分区大小不等

增加了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大小的进程需求。
根据常在系统中运行的作业大小情况进行划分

如:划分多个小分区、适量中等分区、少量大分区

分区说明表

操作系统需要建立一个数据结构–分区说明表,来实现各个分区的分配与回收。

  • 每个表项对应一个分区,通常按分区大小排列。

  • 每个表项包括对应分区的大小、起始地址、状态(是否已分配)。

  • 用数据结构的数组(或链表)即可表示这个表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当某用户程序要装入内存时,由操作系统内核程序根据用户程序大小检索该表,从中找到一个能满足大小的、未分配的分区,将之分配给该程序,然后修改状态为“已分配"。

优点:

  • 实现简单
  • 无外部碎片

缺点:

  • 当用户程序太大时,可能所有的分区都不能满足需求,此时不得不采用覆盖技术来解决,但这又会降低性能
  • 会产生内部碎片,内存利用率低。

动态分区分配

  • 又称为可变分区分配。

  • 这种分配方式不会预先划分内存分区,而是在进程装入内存时,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合进程的需要。因此系统分区的大小和数目是可变的。

  • 动态分区分配没有内部碎片,但是有外部碎片。

内部碎片:分配给某进程的内存区域中,如果有些部分没有用上。

外部碎片:是指内存中的某些空闲分区由于太小而难以利用。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可以通过紧凑拼凑, Compaction)技术来解决外部碎片。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例:假设某计算机内存大小为64MB,系统区8MB,用户区共56 MB…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1. 系统要用什么样的数据结构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2. 当很多个空闲分区都能满足需求时,应该选择哪个分区进行分配?

  3. 如何进行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操作?

数据结构

两种常用的数据结构:

  • 空闲分区表
  • 空闲分区链
空闲分区表
  • 每个空闲分区对应一个表项。
  • 表项中包含分区号、分区大小、分区起始地址等信息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空闲分区链
  • 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分别设置前向指针和后向指针。
  • 起始部分处还可记录分区大小等信息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时,须按照一定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

由于分配算法算法对系统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下一小节会有详细介绍。

分区的分配与回收

分配进程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情况1: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情况2: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回收进程

  • 情况一:回收区的后面有一个相邻的空闲分区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两个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为一个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 情况二:回收区的前面有一个相邻的空闲分区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两个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为一个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 情况三:回收区的前、后各有一个相邻的空闲分区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三个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为一个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 情况四:回收区的前、后都没有相邻的空闲分区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新增一个表项

    注:各表项的顺序不一定按照地址递增顺序排列,具体的排列方式需要依据动态分区分配算法来确定。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三、内存空间的扩展

游戏GTA的大小超过60GB,按理来说这个游戏程序运行之前需要把60GB数据全部放入内存。然而,实际我的电脑内存才4GB,但为什么这个游戏,可以顺利运行呢?

  • 虚拟技术(操作系统的虚拟性)

1、覆盖技术

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很小,比如IBM推出的第一台PC机最大只支持1MB大小的内存。因此经常会出现内存大小不够的情况。

后来人们引入了覆盖技术,用来解决“程序大小超过物理内存总和”的问题

覆盖技术的思想:

  • 将程序分为多个段(多个模块)。常用的段常驻内存,不常用的段在需要时调入内存。

    内存中分为一个“固定区”和若干个“覆盖区”。

    • 需要常驻内存的段放在“固定区”中,调入后就不再调出(除非运行结束)。

    • 不常用的段放在“覆盖区”,需要用到时调入内存,用不到时调出内存。

例: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按照自身逻辑结构,让那些不可能同时被访问的程序段共享同一个覆盖区。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 内存空间设为所需最大空间。

必须由程序员声明覆盖结构,操作系统完成自动覆盖。

缺点:

  • 对用户不透明,增加了用户编程负担。

覆盖技术只用于早期的操作系统中,现在已成为历史。

2、交换技术

  • 应该在外存(磁盘)的什么位置保存被换出的进程?
  • 什么时候应该交换?
  • 应该换出哪些进程?
  • 也称为对换技术

设计思想:内存空间紧张时,系统将内存中某些进程暂时换出外存,把外存中某些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换入内存(进程在内存与磁盘间动态调度)

  • 中级调度就是为了实现交换技术。
  • 中级调度内存调度),就是要决定将哪个处于挂起状态的进程重新调入内存。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设计思想:内存空间紧张时,系统将内存中某些进程暂时换出外存,把外存中某些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换入内存(进程在内存与磁盘间动态调度)

暂时换出外存等待的进程状态为挂起态(suspend)

挂起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就绪挂起阻塞挂起两种状态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具有对换功能的操作系统中,通常把磁盘空间分为文件区对换区两部分。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文件区

  • 主要用于存放文件
  • 主要追求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 对文件区空间的管理采用离散分配方式;

对换区

  • 对换区空间只占磁盘空间的小部分
  • 被换出的进程数据就存放在对换区
  • 由于对换的速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速度,因此对换区空间的管理主要追求换入换出速度
  • 通常对换区采用连续分配方式(学过文件管理章节后即可理解) 。
  • 对换区的 I/O 速度比文件区的更快。

交换什么时候进行

交换通常在许多进程运行且内存吃紧时进行,而系统负荷降低就暂停。

例如:在发现许多进程运行时经常发生缺页,就说明内存紧张,此时可以换出一些进程;如果缺页率明显下降,就可以暂停换出。

线程的选择

  • 可优先换出阻塞进程;
  • 可换出优先级低的进程;
  • 为了防止优先级低的进程在被调入内存后很快又被换出,有的系统还会考虑进程在内存的驻留时间….

注:

  • PCB会常驻内存,不会被换出外存

覆盖与交换的区别

  • 覆盖是在同一个程序或进程中的
  • 交换是在不同进程(或作业)之间的

3、虚拟存储技术

四、地址转换

为了使编程更方便,程序员写程序时应该只需要关注指令、数据的逻辑地址。而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这个过程称为地址重定位)应该由操作系统负责,这样就保证了程序员写程序时不需要关注物理内存的实际情况。

三种装入方式

  • 绝对装入

    编译时产生绝对地址

    • 单道程序阶段,此时还没产生操作系统
  • 可重定位装入

    装入时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 用于早期的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 动态运行时装入

    运行时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需设置重定位寄存器

    • 现代操作系统

五、内存保护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两种保护方法

  • 上、下限寄存器
  • 重定位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

方法一

在CPU中设置一对上、下限寄存器,存放进程的上、下限地址。进程的指令要访问某个地址时,CPU检查是否越界。

假设进程1的逻辑地址空间为0 ~ 179;实际物理地址空间为100 ~ 279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

方法二

采用重定位寄存器(又称基址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又称限长寄存器)进行越界检查。

重定位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起始物理地址。

界地址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最大逻辑地址。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3.2 内存管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