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轩田《机器学习基石》笔记二

本节课介绍感知机Perceptron模型,并推导课程的第一个机器学习算法:Perceptron Learning Algorithm(PLA)。

视频中使用了一个银行的例子。银行要根据用户情况来判断是否给该用户发信用卡。

1.问题描述

现在有训练样本D,即之前用户的信息和是否发了信用卡。我们要根据D,通过A,在H中选择最好的h,得到g,接近目标函数f,也就是根据先验知识建立是否给用户发信用卡的模型。银行用这个模型对以后用户进行判断:发信用卡(+1),不发信用卡(-1)。

2.问题分析

我们把用户的个人信息作为特征向量x,令总共有d个特征,每个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w,表示该特征对输出(是否发信用卡)的影响有多大。那所有特征的加权和的值与一个设定的阈值threshold进行比较:大于这个阈值,输出为+1,即发信用卡;小于这个阈值,输出为-1,即不发信用卡。感知机模型,就是当特征加权和与阈值的差大于或等于0,则输出h(x)=1;当特征加权和与阈值的差小于0,则输出h(x)=-1,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计算出所有权值w和阈值threshold。

林轩田《机器学习基石》笔记二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我们将阈值threshold当做w0,于是h(x)的表达式做如下变换:

林轩田《机器学习基石》笔记二

3.转化为二维几何模型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感知机模型,我们假设Perceptrons在二维平面上,即h(x)=sign(w0+w1x1+w2x2)h(x)=sign(w0+w1x1+w2x2)。其中,w0+w1x1+w2x2=0w0+w1x1+w2x2=0是平面上一条分类直线,直线一侧是正类(+1),直线另一侧是负类(-1)。权重w不同,对应于平面上不同的直线。

林轩田《机器学习基石》笔记二

我们要得到的最终结果很简单,就是找出一条直线把蓝色的圈和红色的叉叉分到各自对应的区域。

4.PLA(Perceptron Learning Algorithm)算法

PLA的大体思想就是逐点修正,如下图

林轩田《机器学习基石》笔记二

5.PLA证明

https://blog.****.net/red_stone1/article/details/70866527——part 3

6.PLA缺点

  (1)数据存在杂质

  (2)虽然最终会完成,但时间未知

7.PLA在非线性模式下的修改

修改后的PLA称为Packet Algorithm。它的算法流程与PLA基本类似,首先初始化权重w0w0,计算出在这条初始化的直线中,分类错误点的个数。然后对错误点进行修正,更新w,得到一条新的直线,在计算其对应的分类错误的点的个数,并与之前错误点个数比较,取个数较小的直线作为我们当前选择的分类直线。之后,再经过n次迭代,不断比较当前分类错误点个数与之前最少的错误点个数比较,选择最小的值保存。直到迭代次数完成后,选取个数最少的直线对应的w,即为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权重值。

林轩田《机器学习基石》笔记二

如何判断数据集D是不是线性可分?对于二维数据来说,通常还是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的。一般情况下,Pocket Algorithm要比PLA速度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