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专题九:网络体系结构、协议、OSI参考模型
《通信网》专题九:网络体系结构、协议、OSI参考模型
1. 网络体系结构
定义:
网络体系结构是一套顶层的设计准则,用来指导网络的技术设计,特别是协议和算法的工程设计。
层次:
(1)网络的构建原则,确定了网络的基本构架。
(2)功能分解和系统的模块化,指出了实现网络体系结构的方法。
具体工作:
(1)按一定规则把网络划分成许多部分,并明确每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
(2)建立参考模型,将各部分组合成通信网,并明确各部分间的参考点。
(3)设置标准化接口,对参考点的接口标准化。
网络的分层和分段:
分层:垂直方向
(1)各层相互独立
(2)灵活性好
(3)实现和维护方便
分段:分层基础上水平方向
减少层网络管理控制的复杂性,网络运营可以自由地改变其子网或使其最佳化,而不影响层网络的其余部分。
2. 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定义:
在现代通信网中,每个节点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通信中同步、时序、错误检测和纠正等所有有关的细节,这些规则、标准或约定即为协议。
要素:
(1)语法:信息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作出何种应答。
(3)同步:事件实现的详细说明及严格的同一时刻通信问题。
功能:
(1)封装:信息 => (控制信息+数据)……
控制信息包括地址、错误检测码、协议控制。
(2)连接控制
面向连接的三个过程:连接建立、数据传送、连接拆除。
(3)流量控制
(4)差错控制
(5)寻址
寻址包括:寻址的级别、寻址的范围、连接识别符、寻址的模式。
(6)复用
(7)附加服务
附加服务包括:优先权、服务等级、安全。
协议栈:
协议涉及和开发成完整的协议的集合称为协议栈。
3. OSI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 + 物理介质 + 应用进程
(1)应用层(AL:Application Layer):
提供应用所经常需要的服务。
(2)表示层(PL:Presentation Layer):
使应用层能独立于不同数据表示方式,它负责定义信息的表示方法。
(3)会话层(SL:Session Layer):
通过对话控制增强传输层所提供的可靠传输服务,利用该层可控制数据交换方式。
(4)传输层(TL:Transport Layer):
实现从源端设备会话实体到目的端设备会话实体的端到端报文通信。
(5)网络层(NL:Network Layer):
提供经通信网的分组数据传送,选择通信路由,将分组数据从源节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网送达目的节点,在系统间实现透明的数据传送。
(6)数据链路层(DL:Data Link Layer):
在直连两节点的传输链路上传送帧或信息块。
(7)物理层(PhL:Physical Layer):
保证要传送的信息比特逐个从链路一端进入物理媒质,到达链路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