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如何走?

如今,推进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多数中国企业的核心战略,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联合发布的《2019年数据及存储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化转型IT支出首次超过非数字化转型IT支出,占比达到51%。 

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也客观上推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但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由于一些传统行业企业的数字信息化低、相关积累较少,无论是企业还是数字化应用的开发者都遇到一些难题。如何用数字化的方式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寻找新的协作方式,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8月4日,在2020施耐德电气创新峰会的“联合创新与数字化技术赋能”圆桌论坛,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Gartner亚太区数字化转型高级分析师张桐、上海应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建三位行业大咖齐聚,共话后疫情时代下,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企业转型的速度。

后疫情时代下,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如何走?

让数据“变现”,为客户创造利润

受“疫情”冲击,企业数字化需求骤增。对此张磊表示,数字化进入后半场时,如何把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至关重要,而这种需求随着疫情的来临变得更加迫切。

张桐表示,在疫情期间,很多客户希望能应用数字技术来减少不必要的开销,降低成本。张桐介绍道,RPA便是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人为重复性工作的前沿技术。在应用RPA后,原来一家企业有5名员工专门负责重复性的录入工作,如今剩下2名员工在帮助计算机更好地优化工作,另外3名员工已释放出来,投入别的工作中去。

刘建表示,在疫情期间,应势最重要的事是协助客户“落地再落地”,例如如何帮助客户把现场的数据给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在生产上实现更加稳定的效果。他认为,之前许多企业对数据应用没有概念或想法,但在使用算法、AI挖掘数据、建模数据的过程中,企业又挖掘到自身不同的数字化需求,应势则协助他们来细化这些需求。

例如电厂有机组气耗、能耗指标等指标,使用该能耗指标和历史数据做模型,通过该模型可覆盖几百个不同工况的最优指导,譬如下雨天,这代表了一种工况,有了模型的指导,在雨天的现场人员便能了解到此类天气下最好的操作标准是什么。这个例子就是基于工况的智能化体现,也是应势正在做的数字化工作之一。

张磊表示,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到效益和成本的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数字化服务不是一个短期的服务过程,是一个长周期过程,跟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有关,少则五年,多则十年。因此,如何将产品和应用做得更有复用性,并匹配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实现有责任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施耐德电气正在努力的方向。

 

躬身入局,在一线场景里谈创新

中国的数字化发展进程非常迅速,张桐谈及背后的原因,一是中国的应用场景众多,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众多的中国场景利于应用数字化技术;二是中国产生的数据很多,可以做数据共创,即在跨行业利用每个人特有的数据,做更深入的洞察。

在数字化转型中,国内有典型两类科技企业,一是拥有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巨头,自研底层技术,二是对行业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如施耐德电气,拥有两百年丰厚的行业经验,对于行业的理解是别的玩家难以取代的,技术性强大的巨头和行业里的领先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把工业互联网的模式推广到更多的企业里。

对此,张磊补充道,施耐德电气是新技术的使用者,新技术的集成者,用新技术去赋能于客户。未来施耐德将携手合作伙伴,共同赋能客户变现、产品价值、减少停机、减能增效、提高自动化、数字化能力。

在圆桌论坛最后,三位嘉宾给给开发者和企业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的建议:

张桐表示,数字化转型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而转型成功的基石是数据与分析;

刘建表示,只有通过联合的创新和创新的落地,才能为工业企业真正提供智能的价值;

张磊总结道,生态链上的各合作伙伴应结合各领域里有不同的优势,携手“共创”,才能将数字化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另外,开发者和企业需到客户现场和客户车间里谈创新,基于客户场景的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和价值的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