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又走心,CCF BDCI大赛这波儿操作有点赞!

人工智能的概念从诞生伊始就充满着无限的想象力,不过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还要归功于两次全球瞩目的世纪大对决。AlphaGo和Master的出现,让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在赞叹之余,也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何发掘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满足大家的期待呢?竞技比赛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近几年,中国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挑战赛事从零的突破走向了新的高度,无论是赛事规模还是频率都有很大突破,不仅有面向企业技术团队的赛事,同时还有面向科学家和研究者的大赛,CCF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7年12月23日,CCF 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总决赛在江苏省常熟市正式打响。短短两天的时间,我们见证了十二个赛题几十个战队的激烈角逐,同时也见证了CCF综合特等奖、CCF最佳算法能力奖、CCF最佳创新探索奖、CCF最佳商业价值奖以及企业单项奖等多个奖项的诞生和百万奖金花落谁家。

烧脑又走心,CCF BDCI大赛这波儿操作有点赞!

▲CCF 综合特等奖获奖团队合影

万名参赛者、千只战队,这样的规模不常见

2013年,CCF 大数据与计算智能大赛(以下简称 CCF BDCI大赛)初次与大家见面,当时参赛人数只有1760。5年过去了,CCF BDCI大赛已经覆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参赛人数也上涨到14991,共计6675支队伍参与其中,与去年相比,参赛规模增长近40%。

烧脑又走心,CCF BDCI大赛这波儿操作有点赞!

据统计,计算机专业参赛者增长率有所递减,而医疗、数学、传媒、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参赛者则有所增加,大赛覆盖了20多个专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硕士及博士参赛者也刷新了历届大赛的记录,超过60%。

从零介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挑战赛事,到如今,渐渐发展成为万人规模的大赛,CCF BDCI的成长与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大Boss”密不可分。 CCF BDCI大赛不仅得到了教育部、网信办、科技部等多个部委及地方*的指导与支持,而且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中科院、微软、清华、北大、麻省理工等数百家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大赛不仅在高度上更贴合国家发展方向,同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更贴近实际应用和企业需求。

烧脑还得走心,这样的赛事不好办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持续升温,国内关于这方面的赛事并不少见,就在这次比赛中,笔者了解到有一位来自北邮的参赛选手,截止到目前为止,2017年已经参加了12场比赛。那么一场技术大赛怎样才能在这么多比赛中脱颖而出,得到参赛选手的青睐?

笔者认为是“烧脑还得走心”。首先题目一定要有难度,在与参赛者交流时,笔者发现很多参赛者在选择大赛和赛题时第一考虑的就是题目是否具有挑战性,对于自身技术提高是否有帮助。其次,题目一定要走心,赛题要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要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烧脑又走心,CCF BDCI大赛这波儿操作有点赞!

▲CCF BDCI大赛赛题及各赛题参赛人数

多位参赛选手也提到数据集质量是判断赛题好坏的重要标准。会后的采访中,大赛评审专家、明略数据CTO冯是聪也表示“让AI当法官”并不是他们最初选定的赛题,最初选定的赛题由于数据保密性无法公开出来供大家竞技。而“让AI当法官”的数据集是他们爬取了公开的1000多万个案件判决书得到的。

硬技术,软实力,这样的技能两手都得抓

CCF BDCI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其中初赛和复赛主要考察的是硬技术,参赛者提交作品并根据准确率评分排行。而决赛则考验的是软实力,进入决赛的选手需要展示参赛作品并且进行答辩。

烧脑又走心,CCF BDCI大赛这波儿操作有点赞!

▲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 熊辉

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熊辉教授已经连续参加了五次大赛,作为BDCI的“铁杆”评委,他表示能够明显感觉到今年参赛队伍和总人数的大幅提高,队伍实力比以前更强,参与公司的跨度也比以前更广泛。

对于参赛选手的表现,熊辉也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还需要加强行业知识。很多参赛选手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对于问题所在领域的知识还很不够。第二点,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八分钟的答辩时间是足够选手将作品表达得准确、完整。但是很多选手表达不清晰,甚至还有因超时未能表述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