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音乐不要为了听而听

最近经常有「一路有家驹」的家人留言问起,音乐到底该怎么听?为什么有些歌总也无法入心?为什么总觉得有些类型的音乐与自己绝缘?好,咱们今天仔细念叨念叨。

音乐 | 音乐不要为了听而听


我的听歌习惯是这样的:

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摇滚或电子,经典音乐或歌剧,戏曲或说唱……请记住这句话:存在即有理!一种艺术形式的兴盛与多种因素相关,但是只要它兴盛就说明有受众群体,你可以在心里埋怨,哎呀,怎么那么难听还有人听,但不要说出来,因为在你看来非常难听的曲子,别人也许享受的不得了。一旦轻易否定就会引起冲突或对骂,听歌并不能彰显人的逼格,音乐也不是拿来炫耀和对比的。简单说吧,你喜欢就好,无关其他。

我会将所有接触到的音乐都保存起来,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掘的统统保存,偶尔拿出来听听,有些歌曲也许当时没听懂,但我相信终有一天能领悟到它的妙处。每首好作品都像一颗颗星星,天气不好时,你没有发现它们,但在某个晴朗的夜晚,你会惊讶它们居然如此闪耀。一般对于没有听过的歌,我会先安静的听上三四遍,以一颗欣赏之心去听,绝不轻易点关闭。好与坏,无绝对,听歌是一门超超超主观的学问。听的多了,时间久了,你能瞬间分辨出哪些歌是可以经久传唱的,哪些歌是昙花一现的。

第一遍听时,我会尽量体会歌者的感情和心境,一首歌要传达何种情绪,没有特殊情况听一遍就够了,这份情绪就是我们与创作者对话的纽带,你可以透过情愫明白音乐人的想法和要说的话,甚至你能猜出作者为何写出这首歌。

第二遍听时,我会格外关注旋律和乐器编排,旋律是一首歌能否被流传的重要因素,乐器是作者的代言人,旋律和乐器是音乐人打动听者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在后期我们反复回味的部分。那些优秀的旋律大师,能让自己的作品穿越几个世纪而回响不息。

第三遍听时,我会注重歌词,歌词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歌者向听者传递内容的重要一环。一旦有了歌词,就能准确表达谱曲人和填词人的心里世界,当然,如果作曲和作词是同一个人效果会更加直观。一首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它能给人开放式的想象空间,音符能在你每一个细胞内游走,这也是黄家驹一直想发行纯音乐专辑的原因。

好歌一定是自带画面的,牛逼的音乐人能让你用耳朵听出一幅画,一首歌听过三遍后,画面往往就会呈现了。这时,你会想知道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等。如果你发现三遍之后仍然不能接受或者不喜欢,没关系,先放到一边,改天换种心情再试试看。好的音乐作品带着美感而来,并随机附赠思想价值和阅历价值。你不相信听歌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免费在全世界旅行?我信!

音乐,价值何在?

音乐具有普世性。有人说,我学历好低听不懂音乐。有人说,我是学理科的,好歌我欣赏不来。有人说,我不懂乐理不会乐器,音乐于我而言是绝缘体……假如你听歌之前给自己贴上了一堆标签,而不是单纯的去欣赏,那就麻烦了,不仅音乐衍生的价值无法体会到,甚至连歌曲的本身你也无法听懂。音乐不是为某些人存在的,而是为全世界存在的!

曾有一位歌迷问我,成哥你会吉他吗?我说完全不会。他说,真可惜,那你将丧失听音乐的很多美感。我说何以见得?他回答道,Beyond乐队的吉他是核心,你不懂吉他如何听出他的技巧和悠美呢?我哈哈大笑不置可否;还有一位歌迷曾说,黄家驹编出的和弦大多都是简单旋律的,而国外摇滚乐队的和弦牛逼到无敌,哎,差距好大。我说,如果达芬奇用铅笔画了一幅蒙娜丽莎,你觉得值钱吗?……没多久,这位歌迷取关了。

我们不是音乐家、文学家、摄影家、导演或评论家,我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干着普通的工作吃着普通的饭,但艺术作品并非少数派专属,相反,它们是所有普通人都能享受的东西,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部电影,也许是一张照片,也许是一首歌。

你心灵上的充实和共鸣,有它们的影子。你生活上的启发和成长,也有它们的痕迹。但凡深刻的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的沥血之作,歌曲成了作者连通世界的载体,因为深刻所以难得,因为难得所以深刻。当我们倾听这样的歌,可以碰触作者的灵魂,感知作者的思想。肉眼难以察觉这些音乐对国家对社会贡献了什么,但人心可以察觉到。

每一首经久流传的歌中,都凝萃着才华、想法、感情和历史,听歌,是在倾听灵魂的回声。有时,音乐只是来消遣时间,至于播放的是啥歌一点也不重要。有时,音乐是一个话唠,它能源源不断的催生出灵感和启迪。有时,音乐是一个感情的出口,开心或郁闷,发泄或共鸣,咒骂或嬉笑,随便它。有时,音乐是一种回忆,回想起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发生过的场景。有时,音乐是一剂药,它钻入人心为你抚平一个个伤疤。当你在现实世界里遍体鳞伤时,音乐世界便是你的极乐世界。为了让极乐世界更美,添置过硬的耳机或音响设备,也是无伤大雅的。


尊重,是起码的态度

信息时代里,一切新鲜的东西都瞬间送达,艺术形式也出现了井喷,单说音乐这门艺术的风格就千变万化捉摸不定,假如我们将自己禁锢在某个小圈子里,那收获自然很小,不断尝试新东西,既是包容也是融合。大家的喜好和阅历千差万别,造成了喜欢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喜欢就是没品位?别人喜欢听,你无法接受的作品就是*?好好听就行了,互喷和扯淡既伤身又伤人。

尊重,是最起码的态度。高雅和低俗并不能靠外在判断,一个正在喝咖啡的摩登美女让你觉得性感又时髦,趁你不注意,她却将咖啡残渣随手泼到了公共场合。一个正在吃大蒜的布衣姑娘让你觉得土到没朋友,但她尽量不让气味熏到人,而且悄悄将剥落的蒜皮打扫干净。孰高孰低?听歌剧的就都是文艺爱好者?听摇滚的就一定是毒品流氓?在音乐世界里,不该存在任何鄙视链,音乐无标签,人亦之。

同样的一件东西,在不同人眼中能解读出不同的维度。对,每当黄家驹Beyond的作品和别人一起出现时,我习惯性的将家驹作品放在后边,在有些人看来这是谦逊和包容,而有些人认为这是在排名和贬低。一样米养百样人!对音乐也是如此,别着急跳脚骂街,先安静的听听看,听不懂的话先问自己是不是涉猎面太窄或者还不到时候,尊重用心创作的音乐人,尊重每一种艺术形式,尊重我们自己。成长不是别人推动的,而是自己在感悟和领悟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