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课后随感
今天去蹭了一下“深度中国”这个公选课(也是个公开课)。这节课讲的主题是“生态中国”,感受颇深,记录一下。
先来复述一下老师讲到的内容,然后再附上自己的一些感受。
1.我们总是倾向于将现实环境赋予一些人为的色彩,比如想象中的“诗和远方”、“田园诗歌”,还有相反倾向的“反乌托邦”、“钢铁森林”等等。老师说过一个专有名词,但是听英文没听懂是哪个单词,翻译过来是“附魅”。
农业文明里我们对其“附魅”,工业文明“祛魅”,现在的生态文明希望做到“返魅”。此乃整个课堂的主脉络。
2.此问题是以一个故事为引子。
老师一个学生说她以前不信算命,后来信了。因为她半年前觉得自己和先生不可能离婚,但是一个算命的告诉她她和先生不可能白头偕老,果然半年后就离婚了,所以她觉得真灵。老师反问其,是否可能是在算命的心理暗示之下才导致离婚的呢。
此引子意在讲述心理暗示让人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偏差,从而造成结果往偏差的方向发展。
本身的论点并不新奇,我记得以前还在哪里看过,心理学上好像还有一个专门的效应。但是老师指出,现今工业破坏的一些现象可能是由于我们一直妖魔化工业文明,造成的行为偏差,验证了自己的心理偏见。
这的确是一个新的视角。刚听到这里时我是有点不以为然的,因为我觉得这个类推并不成立,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是由于人类自己对于其反面宣传造成的?太唯心主义了吧。不过听完了老师的论证后,觉得还是有些道理的。
首先,一个根本的偏见在于,所有人都认为“生态”和“工业”是冲突的。这就像国内所有人都认为“各大app明目张胆地删评控评,禁止一切对tg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的行为是正常的一样,很多乍一想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并无道理。工业无需与生态冲突。瑞士等国家可以很好地实现双方的平衡。或许媒体对于工业化的妖魔化让大众认为工业破坏生态是理所当然的,从而降低了破坏生态的成本。这是我对其的理解。
3.前面两句就回到了第二点上了,有一点心理影响现实的意思。
最后一句,老师作出的论据是,在农业时代、甚至更早的恐龙时期等等,生态灾难总是存在的。并不是说没了工业,生态灾难就不存在了,而是有了工业后,人类开始拥有生态意识,才发现生态问题,才想当然地将生态问题的成因完全归结于工业。
这一点上我是不同意的。因为人类存在之前之前的那些生态灾难,比如陨石、冰河世纪等等,都是由于地球运行的周期导致,无论人类是否存在,都不会影响到那些生态灾难的到来。这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体系外的object,不应作为论据。
至于人类存在后的,但是不属于工业文明影响的。比如人类文明对于黄河的污染和耕地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虽然这也是生态问题而且不是工业导致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工业本身没有带来问题。
就好比,在时期1,造成了A问题;在时期2,新造成了B问题(但实际上仍包括之前的A)。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时期2里的B问题并不是它带来的,因为时期1里也有问题。但是实际上时期1的问题是A,跟时期2并无关。
一个点翻来覆去居然说了这么久,看来我还是得多学习精炼自己的语言了。
4.关于文明,老师的例子有两个。
一个,在过去,农村文明里。我知道乱伦是有害于家族的后代的,所以我们不乱伦。
在现在,都市里。我知道抽烟对其他人有危害,所以我不在电梯里抽烟(我总是觉得这两个例子相差有点悬殊哈哈)。
然后说出的现象是,现在的文明是很缺失的。他住在华科附近的一个公寓内,上下都是华科的教授,但是电梯里常有吸烟者,可见文明有无跟教育甚至没有必然关系。
我们要培养工业时代的文明,我们知道这个破坏环境,所以我们不去做。
(我个人对此看法有所保留。第一,我不赞同老师对于文明的阐述–可能他是为了便于讲解刻意简化了吧;第二,工业污染的制止光靠老师所讲的“文明”是不大可行的,我认为现实实施还是得从利益的变化出发,“文明”的力量,有,但是有限。)
5.这一点我发现第二点已经阐述过了。
6.生态国家指政府、法制方面对于生态的措施。
生态社会就比较类似于前面说的“文明”,一个风气,一个共识。
生态公民则是指各个人民自己动员起来保护生态。比如像老师本身坚持20年不开燃油车。
以上是对这节课主干内容的一些总结。后面还提到一些东西。
比如农业文明里,美的意象来源于“山水,自然,和谐”,讲究一个“气韵(这个词真好)”,工业文明里,美来自“电影,音乐,图片”,讲究“悲剧、喜剧、美、丑”。那么生态中国就是要把这些结合起来。今天看文章新学一个词叫blender,a blender of country and industry。
农业文明是一个熟人社会,工业文明是陌生人社会。生态中国可以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用陌生人社会的手段,选择进入自己熟人社会的人。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我们身边可能有一个谢广坤,我们很讨厌他,那就直接拉黑嘛。
还提到王澍的一些建筑美学。他做了一个图书馆,但是很普通。其实以他的能力做一个标新立异的建筑是很轻松的,但是关键在于其中式美学。中式美学讲究一个气韵,一个和谐。在这个美学框架里,建筑的“气”是绝对不能超过风水的,否则就是与自然不和谐;其二,周围的建筑都是很普通的,所以王澍也用白砖蓝墙做出简约低调的质朴气息。颇值得玩味的一点是,王澍还在图书馆那里造了一个湖。那里可以看见山,但是没有水,他便自己造了一个湖,这也可以看作是图书馆建造的一部分。我并没有听说过王澍,所以刚听到这个时还有点怀疑他是故弄玄虚,但是搜了一下发现他是目前唯一一个拿过普利策的华人,的确是真材实料的天才。他的经历很有意思,据说答辩时妄言“中国只有一个半的现代建筑师,他导师算半个”。毕业后也不急着工作,就带着妻子游玩苏州园林以及各地建筑名迹,游船读书,颇有名士风范(在我看来)。那生活费怎么办?老师的解释是业内的人都知道他很牛,所以遇到一些问题就来找他讨教,他解决一个问题就能挣够许久的生活费。到这里我觉得这个人已经不是名士了,联系他的成就和经历,简直可以算是谪仙。当然也有因为我对他并不了解,只是听老师的只言片语加上脑补,有“附魅”的嫌疑。回头对于他那个拿了普利策的作品,一定要去好好看一下。建筑学家的思想和哲学,都包含在建筑之中,东方建筑的特殊美感,到底如何得到体现。
总说现在的年轻人缺乏诗性,我以前一向是不以为然的,现今一想的确是如此。很多话,你可能听过很多遍,但是只有到某一个时刻,才真正懂他的意思。
老师曾经也是个学霸,自诩出了中科大之外其他学校都是随便上的。但是老师毕业后去酒吧驻唱了12年;20年前受梁从诫之感染,宣起一个百余人的环保组织,于众人面前立誓不再开燃油车,此后20余年一直都是骑电动车,甚至因此膝盖、背部落下许多毛病。他也是个理科生,貌似是学的物理,但是善哲学,文艺,五十余岁仍活得畅意。
对比现在年轻人的轨迹,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也就是现在,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这一代的独特性。不要认为以前的人也是这么过来的,无伤大雅;实际上我们这一代的环境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无任何参照物可比,很多行为实际上并不存在合理性。
不止一个老师说过我们缺乏人文熏陶,一直不以为然,实际上细细一想,愈想愈有收获。个中细节,由于太晚了,而且也不好用语言描述,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