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润的《新零售》
说古时候,老师让学生熟读一本书。
几天过去了,老师问学生:你从书中学到了什么呀?
学生答道:老师,我终于知道了,原来书是印出来的。
哪有什么新零售,绝对的“新”零售概念其实并不存在。
- 在铁路出现的时候,西尔斯利用铁路提供的运输网络,创造了邮购业务,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新零售。
- 在汽车普及之后,人们开车购物变得极为便利,沃尔玛利用这一点创造了大型超市,新零售变成了大型超市。
-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出现之后,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新零售。
这个“新”是相对的,主要是“新技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新零售,但零售的本质不变。
刘润认为:零售的本质是连接人与货的场,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千万组合。
其中,商品要经历D(设计)、M(制造)、S(供应链)、B(批发商)、b(零售商)、才能到达C(消费者)手中,商品的成本不仅包括在D和M处发生的设计与制造成本,还包括在S、B、b处发生的交易成本。
消费者在选择一件商品时,首先要在琳琅满面的商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这个过程要解决信息流的问题,找到了商品之后还要能够方便安全的支付,这个过程要解决资金流的问题,最后,购买的商品要能够迅速便捷的交付给消费者,这就要解决物流的问题。
商家在经营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收入,就要尽可能的获取流量、增加转化率、提高客单价、放大复购率。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站在货的角度提高效率,主要的着眼点就是尽可能的降低交易成本,具体操作上,可选的组合非常多:
- 梅西百货为了让商品卖的更便宜通过自营商品绕过贸易商和经销商(S)创造出了M2B模式。
- 名创优品让M(工厂)跨过S和B直接和b(零售商)对接实现了M2b。
- 咸鱼和瓜子二手车通过让C(卖方)和C(买方)直接对接消除了中间环节B和b创造出了C2C模式。
- 天猫小店通过供应链平台赋能社区夫妻小店,跳过了B(批发商)实现了S2b模式。
- 通过让传统的供应链方向反转的方式可以消除库存,海尔通过产品的模块化和无人工厂实现了客户定制的柔性制造,从而实现了C2B、红领制衣通过进一步的跳过b、B、S等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实现了C2M,虽然单位的生产成本约有10%的上升,但通过降低库存节省了50%的成本。
站在场的角度,商场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商品体验信息流,商场的租金、物品的陈列、库存的占用,都是信息流成本,这些成本都要通过差价的方式分摊给消费者,这种交易结构就是用商品差价,补贴信息流成本。假如消费者只是从商场体验商品,再选择从线上购买,商场的交易结构将无法维持。为了解决信息流问题,商场向品牌商收取陈列费,品牌商开出了不卖货的体验店,商场只能变扣点为收租金,都是由品牌商来支付信息流的成本。
站在人的角度,过去大家都在追求旺铺,其实旺铺高昂的租金就是商家在为流量付费,除了流量还有转化率、小米通过爆品实现了所谓的“静消力”,就是商品静静的放在那里就会吸引消费者购买,通过提高商品之间的关联度来提升连带购买率,进而提高客单价,其实除了小米,苹果更是这方面的高手,所有的苹果产品都有高度的关联性,一不小心,全家桶就齐了,对于提升复购率,小米的秘诀是强化质优价廉的品牌认知,雷军曾经讲过:小米的产品,可以闭着眼睛买。
其实流量是可以“做”出来,盒马鲜生在创立之初,就确定如下顶层设计:
- 第一、线上的收入必须大于线下。
- 第二、线上的每日订单一定要超过一定的量,要成为一门有规模的生意。
- 第三、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门店3公里半径内30分钟配送。
- 第四、要做到线下往线上引流,App不需要其他流量支持,能够独立生存。
前几天拜访一位老总,探讨盒马的新零售,老总毕竟是老总,一针见血的就指出了一些盒马目前的问题,但其实细想上面四条,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线上收入必须要大于线下,因为这样才能更有规模,为什么是30分钟,因为如果能够保证30分钟之内送到,人们才可以拿起手机就下单而不带一点犹豫,为什么是3公里,这时因为受限于目前的技术条件,只有在3公里范围内才能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30分钟配送,假如迭代出了更高效的方式,3公里可以变成5公里,也可以变成10公里,这样就可以让生意的规模更大。为啥强调的是不需要其他流量支持,因为流量会越来越贵,在互联网领域最稀缺、最值钱、最现实的技术就是低成本获取流量的技术。
消费者只要能把App装上,盒马实体店的任务其实就算完成了,其他的其实都不重要。
很多老司机其实只是知道按照固定的逻辑“开车”,他们懂的未必是“车”本身。
很多客户在面对转型挑战时,通常倾向于寻找外部支持,寻找老司机、方法论、这种做法在环境稳定的背景下没有问题,但在当前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这些老司机的方法论也靠不住。
按照一个时髦的词汇,这种情况叫做非连续性。
本质思维,或者说成第一性原理是跨越非连续性的阶梯。
这才是书中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