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将终结?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尽管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摩尔定律仍应该被认为是观测或推测,而不是一个物理或自然法。预计定律将持续到至少2015年或2020年 。然而,2010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更新增长已经放缓在2013年年底,之后的时间里晶体管数量密度预计只会每三年翻一番。
总结下来有三个版本:
①、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
②、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倍
③、用一个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翻两番
意味着芯片的处理能力也加倍。这种指数级的增长,促使上世纪70年代的大型家庭计算机转化成80、90年代更先进的机器,然后又孕育出了高速度的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现在的车联网、智能冰箱和自动调温器等。
根据摩尔定律,那我们买电脑是不是应该等18个月降价了,再买?那至少会便宜一半呢!当然可以,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你这样想你也就永远没有机会买新电脑了,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死掉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电脑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要买电脑的人会多等几个月,已经买了电脑的人,也没有动力更新电脑了,其他的IT产品
也是如此, 从此,IT行业也就变成了. 传统行业, 没有任何发展了
但是
事实上,在2011之前的20年里全球PC (个人电脑)销量在持续增长,在2012年之后也仅仅是随着平板电脑,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使得PC销量开始有下降同时平板电脑、智能设备的销量自然也就起来了同时使用X86处理器的服务器销量
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
那么
到底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主动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界把这个现象
总结成“安迪-比尔定律”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比尔是大家熟知的微软公司创始比尔盖茨,一个做硬件,一个做软件”硬件提升的性能,很快被软件消耗掉了”
摩尔定律依然有效
“摩尔定律究竟是否会失效,答案是肯定不会。”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制造运营与销售集团总裁Stacy Smith认为:“摩尔定律在不同层面上奠定了英特尔发展以及整个行业的进步。我们都知道,制造成本趋势是不断攀升的,如果晶体管体积不断微缩,事实上每个晶体管的成本是下降的。由下图可以看出,最后两个节点的成本下降幅度是高于历史趋势的。它证明什么?那就是摩尔定律仍然有效。虽然说14纳米到10纳米节点之间的时间已经延长,但是英特尔创新性地采用超微缩技术,创纪录地将晶片面积缩小了0.5倍以上,使得摩尔定律依然能够发挥经济效益,推动半导体产业向前发展。
但是客观而言,物理极限终归会出现。对此,Stacy Smith认为:“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达到物理极限,但目前还看不到终点。记得在1990年,当晶圆上的晶体管大小达到用以印刷它们的光的波长(193纳米)时,物理学界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再向前推进了。但是我们突破了那个挑战:我们使用掩模图形产生的干涉光栅进行印刷,开发了计算型光刻技术和多重曝光。回想起来,193纳米甚至称不上是减速带,我们目前的制程比当时还要小20倍。这得益于我们持续的创新。比如目前在14纳米制程中使用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和超微缩技术(hyper scaling)。升级版的超微缩技术已应用在我们即将量产的10纳米制程,而得益于这一新的工艺突破,我们可以不断降低每百万晶体管的成本。”
对此,英特尔高级院士、制程架构与集成总监 Mark Bohr也表示:“如果你在20年前问半导体业内专家,他们会告诉你摩尔定律还能继续十年。如果你在10年前再问行业专家,他们还会说十年。现在你问我,我还是会回答十年。我们拿海平面打一个比方,你离海平线越来越近,但它还是不断往前推进的。”
总体而言,英特尔坚信摩尔定律依然有效,至少现在还看不到终点。面对制程工艺的挑战,英特尔寄予厚望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和超微缩等技术,有望使得英特尔再次渡过难关。
以上材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