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CentOS7.0)下挂载SAN块级卷及NAS共享文件夹的配置手册
Linux(CentOS7.0)下挂载SAN块级卷及NAS共享文件夹的配置手册
- 写在前面
- 1.存储环境搭建
- 1.1.存储做RAID,配置存储池(略)
- 1.2.创建两个卷,一个SAN另一个是NAS
- 1.3.块级卷做映射
- 1.5.创建用户资料
- 1.6.配置共享文件夹服务及权限
- 1.7.通道口的IP地址规划
- 1.8.关于GS的性能优化
- 2.配置服务器(CentOS7.0)
- 2.1.配置网卡IP地址
- 2.2.多路径挂载存储SAN卷
- 2.2.1.确保系统已安装ISCSI包
- 2.2.2.检查是否安装multipath包
- 2.2.3.发现Targets
- 2.2.4.登陆Target
- 2.2.5.在CentOS7中设置自启动模式并重启iscsi
- 2.2.6.查看完整映射
- 2.2.7.启用多路径模块及相关模块加载,mpathconf
- 2.2.8.在CentOS7中,启动multipathd服务及设置开机自启
- 2.2.9.查看并记录iscsi设备的wwid号
- 2.2.10.修改配置文件multipath.conf
- 2.2.11.reload多路径软件
- 2.2.12.查看磁盘设备
- 2.2.13.启动成功后,可以看见/dev/mapper/mpatha,这是虚拟出来的多路径设备,可以被用来挂载使用。
- 2.2.14.对挂载磁盘进行分区
- 2.2.15.格式化分区
- 2.2.16.挂载分区
- 2.2.17.开机自动挂载
- 2.2.18.使用重启命令,重启测试
- 2.3.挂载NAS共享文件夹(CIFS)
- 2.4.挂载NAS共享文件夹(NFS)
Linux(CentOS7.0)下挂载SAN块级卷及NAS共享文件夹的配置手册
- 写在前面
- 1.存储环境搭建
- 1.1.存储做RAID,配置存储池(略)
- 1.2.创建两个卷,一个SAN另一个是NAS
- 1.3.块级卷做映射
- 1.5.创建用户资料
- 1.6.配置共享文件夹服务及权限
- 1.7.通道口的IP地址规划
- 1.8.关于GS的性能优化
- 2.配置服务器(CentOS7.0)
- 2.1.配置网卡IP地址
- 2.2.多路径挂载存储SAN卷
- 2.2.1.确保系统已安装ISCSI包
- 2.2.2.检查是否安装multipath包
- 2.2.3.发现Targets
- 2.2.4.登陆Target
- 2.2.5.在CentOS7中设置自启动模式并重启iscsi
- 2.2.6.查看完整映射
- 2.2.7.启用多路径模块及相关模块加载,mpathconf
- 2.2.8.在CentOS7中,启动multipathd服务及设置开机自启
- 2.2.9.查看并记录iscsi设备的wwid号
- 2.2.10.修改配置文件multipath.conf
- 2.2.11.reload多路径软件
- 2.2.12.查看磁盘设备
- 2.2.13.启动成功后,可以看见/dev/mapper/mpatha,这是虚拟出来的多路径设备,可以被用来挂载使用。
- 2.2.14.对挂载磁盘进行分区
- 2.2.15.格式化分区
- 2.2.16.挂载分区
- 2.2.17.开机自动挂载
- 2.2.18.使用重启命令,重启测试
- 2.3.挂载NAS共享文件夹(CIFS)
- 2.4.挂载NAS共享文件夹(NFS)
写在前面
本文适用于CentOS 7版本操作,如果是CentOS6.X之前的版本,命令行会有所不同。请勿照搬命令。
本文测试存储是基于GS系列存储操作界面,其它型号存储请参照相应的操作手册进行配置。
1.存储环境搭建
1.1.存储做RAID,配置存储池(略)
1.2.创建两个卷,一个SAN另一个是NAS
1.3.块级卷做映射
1.4.配置通道口的设置
在这里把C0 C1配置成SAN,C2 C3配置为NAS。
1.5.创建用户资料
1.6.配置共享文件夹服务及权限
1.7.通道口的IP地址规划
SAN通道口IP地址:
10.10.1.100 10.10.1.101 10.10.1.104 10.10.1.105
NAS通道口IP地址:
10.10.1.102
1.8.关于GS的性能优化
2.配置服务器(CentOS7.0)
2.1.配置网卡IP地址
通过vShpere为CentOS增加一块专用于存储服务的网卡
需要在CentOS上配置IP地址。
使用ifconfig查看网卡的信息
如上图所示,ens192为新增的网卡信息;
我们要把它的IP地址配置为:10.10.1.10以便用于存储SAN/NAS的使用;
配置文件在下面的路径: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下
Ls命令,找到了第一块网卡的配置文件,但无第二块网卡的。
把第一块网卡配置文件复制一份,存为第二块的
使用vi ifcfg-ens192 编辑配置文件内容
注意DEVICE是设备名称,要改,HWADDR是MAC地址,之前是没有的,需要把ENS192设备的MAC地址配置上去,后面的是IP地址及掩码。
使用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重启网络服务
再使用ifconfig查看配置信息
发现已改变。
使用PING命令,看可否PING通存储业务口
配置完成。
2.2.多路径挂载存储SAN卷
2.2.1.确保系统已安装ISCSI包
2.2.2.检查是否安装multipath包
Rpm -qa|mapper
如果未安装则需要使用命令安装此包,命令如下:
Yum -y install device-mapper device-mapper-multipath
2.2.3.发现Targets
使用iscsiadm -m discovery -t sendtargets -p 10.10.1.100:3260 发现ISCSI目标端
同样地,使用此命令发现所有通道口。如下图:
2.2.4.登陆Target
使用iscsiadm -m node --loginall=all
使用iscsiadm -m node -p 10.10.1.100 -l登陆Target
2.2.5.在CentOS7中设置自启动模式并重启iscsi
将/etc/iscsi/iscsid.conf中,node.startup=设置为automatic(默认,无需修改)
service restart iscsi CentOS7命令:systemctl restart iscsi
2.2.6.查看完整映射
Iscsiadm -m node
查看挂载的磁盘
Fdisk -l
2.2.7.启用多路径模块及相关模块加载,mpathconf
可使用mpathconf -h查看用法
Mpathconf --enable ## (注意是两个小“-”)
Mpathconf --with_module y ## (注意是两个小“-”)
Mpathconf --with_multipathd y ## (注意是两个小“-”)
2.2.8.在CentOS7中,启动multipathd服务及设置开机自启
service multipathd start CentOS7命令:systemctl start multipathd
chkconfig multipathd on CentOS7命令:systemctl enable multipathd.service
2.2.9.查看并记录iscsi设备的wwid号
这里的wwid号为:3600d02310009aae0242213076b7f979b
2.2.10.修改配置文件multipath.conf
拷贝配置文件multipath.conf 【本案中已有此文件,本步省略】
cp /etc/multipath/.multipath.conf.tmp /etc/multipath.conf
使用命令vi /etc/multipath.conf编辑配置文件
确保如下配置:
default {
find_multipaths yes
user_friendly_name yes
path_grouping_policy multipaths (注:multipath为负载均衡配置,failover为主备配置)
failback immediate
no_path_retry fail
其中大多数已有,只添加了第一项
需要增加下面的资料
multipaths {
multipath {
wwid 23237636464633731 #这是刚才记录的wwid号
alias ift #配置显示别名
path_grouping_policy multibus
path_selector “round-robin 0” #轮巡策略
failback manual
rr_weight priorities
no_path_retry 5
}}
2.2.11.reload多路径软件
Systemctl reload multipathd.service
2.2.12.查看磁盘设备
Fdisk -l 可以看到多出来的/dev/mapper/ift的磁盘
2.2.13.启动成功后,可以看见/dev/mapper/mpatha,这是虚拟出来的多路径设备,可以被用来挂载使用。
2.2.14.对挂载磁盘进行分区
parted /dev/mapper/ift
格式化为GPT分区格式:
(parted) mklabel gpt
将所有容量划为一个主分区
(parted) mkpart primary xfs 0% 100%
退出
(parted) q
进行上述分区操作后出现/dev/mapper/ift1文件
2.2.15.格式化分区
#mkfs.xfs /dev/mapper/ift1
2.2.16.挂载分区
#mkdir /mnt/sst-data (创建挂载目录)
#mount -t xfs /dev/mapper/ift1 /mnt/sst-data
#df -h (查看分区结果)
2.2.17.开机自动挂载
开机挂载修改/etc/fstab文件,并在最后添加
/dev/mapper/ift1 /mnt/sst-data xfs defaults 0 0
建议操作是将挂载操作:
mount -t xfs /dev/mapper/ift1 /mnt/sst-data
写入/etc/profile最后一行。
或者按/etc/profile文件首部建议,将挂载操作写成脚本,放入/etc/profile.d目录中。
脚本名:mount_iscsi.sh
内容:
#!/bin/bash
mount -t xfs /dev/mapper/ift1 /mnt/sst-data
2.2.18.使用重启命令,重启测试
Systemctl reboot
发现已自动挂载。
2.3.挂载NAS共享文件夹(CIFS)
2.3.1.挂载命令
Mount -t cifs -o user=TEST,pass=00000000,vers=3.0 //10.10.1.103/test /mnt/sst-nas
执行成功
2.3.2.配置自动挂载
编辑/etc/fstab vi /etc/fstab
修改完成之后保存。
再做umount后,使用mount -a 命令测试一下
测试正常,再做重启测试。
使用重启命令systemctl reboot
自动挂载成功!
2.4.挂载NAS共享文件夹(NFS)
2.4.1.存储上开启共享文件夹NFS服务,并配置权限
注意,RW为读写权限,默认是ro,只读权限,请根据需要来配置。
2.4.2.CentOS 7创建挂载点
Mkdir /mnt/sst-nfs
2.4.3.安装nfs-utils和rpcbind
yum install nfs-utils rpcbind
2.4.4.设置开机启动服务
Systemctl enable nfs
Systemctl enable rpcbind
2.4.5.启动服务
Systemctl start nfs
System start rpcbind
2.4.6.挂载目录
需要在存储上配置为“否 ROOT减权”
配置挂载点的权限
Chmod 777 /mnt/sst-nfs 并使用ls -ld sst-nfs查看
使用showmount -e 10.10.1.03查看存储上的共享路径
使用mount -t nfs 10.10.1.103:/pool1/nas/test /mnt/sst-nfs
挂载成功。
2.4.7.编辑/etc/fstab,开机自动挂载
vi /etc/fstab
在结尾添加如下一行
10.10.1.103:/pool1/nas/test /mnt/sst-nfs nfs rw,tcp,intr 0 1
完成后保存退出。
使用umount卸载掉刚才的挂载点,然后使用mount -a自动挂载测试
挂载成功。
使用systemctl reboot重启测试。
自动挂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