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框回归(Bounding Box Regression)详解
观察(1)-(4)我们发现, 边框回归学习就是
这四个变换。下一步就是设计算法那得到这四个映射。
线性回归就是给定输入的特征向量 X, 学习一组参数 W, 使得经过线性回归后的值跟真实值 Y(Ground Truth)非常接近. 即
。 那么 Bounding-box 中我们的输入以及输出分别是什么呢?
Input:
)
Output:
需要进行的平移变换和尺度缩放
。
这也就是 R-CNN 中的(6)~(9):
那么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差距最小, 得到损失函数为:
函数优化目标为:
利用梯度下降法或者最小二乘法就可以得到
。
为什么宽高尺度会设计这种形式?
这边我重点解释一下为什么设计的
会有log形式!!!
首先CNN具有尺度不变性, 以图3为例:
x,y 坐标除以宽高
上图的两个人具有不同的尺度,因为他都是人,我们得到的特征相同。假设我们得到的特征为
。也就是说同一个x对应多个y,这明显不满足函数的定义。边框回归学习的是回归函数,然而你的目标却不满足函数定义,当然学习不到什么。
宽高坐标Log形式
我们想要得到一个放缩的尺度,也就是说这里限制尺度必须大于0。我们学习的
怎么保证满足大于0呢?直观的想法就是EXP函数,如公式(3), (4)所示,那么反过来推导就是Log函数的来源了。
为什么IoU较大,认为是线性变换?
当输入的 Proposal 与 Ground Truth 相差较小时(RCNN 设置的是 IoU>0.6), 可以认为这种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线性回归来建模对窗口进行微调, 否则会导致训练的回归模型不 work(当 Proposal跟 GT 离得较远,就是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了,此时用线性回归建模显然不合理)。这里我来解释:
Log函数明显不满足线性函数,但是为什么当Proposal 和Ground Truth相差较小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一种线性变换呢?大家还记得这个公式不?参看高数1。
现在回过来看公式(8):
当且仅当
=0的时候,才会是线性函数,也就是宽度和高度都必须近似相等。
对于IoU大于指定值这块,我并不认同作者的说法。我个人理解,只保证Region Proposal和Ground Truth的宽高相差不多就能满足回归条件。x,y位置到没有太多限制,这点我们从YOLOv2可以看出,原始的边框回归其实x,y的位置相对来说对很大的。这也是YOLOv2的改进地方。详情请参考我的博客YOLOv2。
总结
里面很多都是参考师兄在caffe社区的回答,本来不想重复打字的,但是美观的强迫症,让我手动把latex公式巴拉巴拉敲完,当然也为了让大家看起来顺眼。后面还有一些公式那块资料很少,是我在阅读paper+个人总结,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留言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