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丢了理想?你患了空心病
作者 | 寇晨
编辑 | Dave 董雯雪
视觉 | 任染
这是 「禾穗HERS女性商学院」的第 056 篇原创
不知从何时开始,理想竟然变成了一个奢侈品。复工期间,我收到了很多粉丝的私信,咨询我关于职业方向的定位。
我的第一个基础问题几乎都是,你有理想的职业方向吗?你认为这个工作对你而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
然而,我得到最多的答案竟然是“我不知道。”这让我陷入了思考,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们今生最不可或缺的东西:理想。
理想到底是什么?
十多年前,我就确定了自己的理想。还记得12岁时,在一次课上被老师提问,“寇晨,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诉大家,“我要成为一名律师,保护他人不被欺负。”而那时,我正在遭受校园霸凌。幸运的是,这个理想我早已实现。
理想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那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正如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是什么弄丢了理想?
为什么现在理想变成了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在我看来,这明明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日用品”。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最近跟随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老师研习“空心病”理论。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空心病”?徐凯文老师认为这是一种由于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症状上符合抑郁诊断标准。比如时常情绪低落,缺乏自信。
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比如常常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他无关,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
有过自杀倾向。而这种自杀意念并非来自生活的艰难挫折,往往来自于无意义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并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还不如早早结束。”
人际关系、社会评价良好。通常这类人群是我们常人眼里的好孩子,好丈夫,好妻子等等。他们社会评价高,甚至很多人家境殷实,受过高等教育,财富早已自由。
传统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为他们的问题不是来源于传统原生家庭问题,负面认知,甚至是早期创伤。
那么“空心病”的成因是什么呢?我赞同徐凯文老师的观点,他认为”空心病”是价值观的缺陷导致的。
比如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太多唯分数论、唯名次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似乎考高分、考名牌大学变成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一旦考上了就发现意义实现了,没有了;没考上,那这个意义更不存在了。
一个连人生的意义都无从知晓的人又如何去拥有理想呢?理想对于他们而言,确实遥不可及。
如何拥有理想?
很多朋友也许认为拥有理想是一个特别大的课题,甚至是人生终极哲学问题。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理想就是我们人人都早已拥有的东西,只是你暂未发现。
如果你按照我下面介绍的三个方法去思考,我敢保证,你很快就会拥有自己的理想。
第一、澄清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被人们看成终极哲学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僵化地看待了人生。Come on!谁的人生一成不变?你还用着你3岁时的床单被罩,锅碗瓢盆吗?
当然不是。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找到这个意义,而在于找到经历人生过程中的感受,并从这个感受出发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这才是意义。
比如我在12岁时不幸地经历校园霸凌,那是我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岁月。那时我的感受是恐惧和孤独,我不想继续承受这些恐惧和孤独,那么我要做些什么呢?
我要保护我自己,不仅是我自己,我还要保护更多和我有一样经历的人。这就是我在12岁时的人生意义,那时我的理想来自于此,而我只是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而已。
第二、尝试永不停止
实现理想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比如我曾在考试,执业的过程中遇到过非常多的挑战和考验。甚至连父母都一度认为我一定考不上,多次劝说放弃,但是最终我还是顺利通过。
再比如,我曾在创业中也遇到很多嘲笑和不屑。但这并不会影响什么,因为经历是我的,不是别人的;感受也是我的,只有我才能拥有这些真实的感受;并且这些感受会让我更有机会做出有意义的行动,也更能让我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理想绝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在寻找的过程里不停尝试。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我看来,由于小学生理想很多,比如想当科学家、想做演员、想成为医生等等,老师才会帮助孩子们把理想的方向设立为远大崇高。前提是我们先得有理想才能发展成远大的理想。
在我看来,寻找理想的过程比确定理想目标更为重要。只有明白到底什么是理想了,才会把理想变成崇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寻找理想的过程,不断尝试。
第三、拒绝精致利己
徐凯文老师一直倡导我们需要改变功利化的教育。他认为,学校培养的应该是独立自由、勇敢探索、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人,而不是一群只为分数、名次、荣誉服务的奴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由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首次提出,这来源于一个真实事件。
曾经在钱老的课堂上有一位学生,他每次都坐在第一排,要知道钱老的课那都是人山人海,能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一定是早上6点就起床就去占座了。这位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和钱老互动,表现良好。
直到有一天下课,学生和钱老沟通,想让钱老给自己写一封美国留学需要的推荐信,钱老看在平日这位学生的优秀表现便答应了,让学生下次上课的时候来拿。没想到,这位学生拿走了推荐信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钱老的课堂上。
此后,钱老感慨万千,他曾指出,“在中国的大学里,包括最好的北大、清华,都正在培养一群20几岁就已经‘老奸巨猾’的学生,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这些人掌握了权力,拥有了地位,带来的危害比贪官污吏更大!”
在徐凯文老师的个案咨询中不乏“空心病”的优秀学生。他们几乎都是学霸一样的存在,高分、名次、无数荣誉触手可得。但他们依旧认为人生无意义,甚至有自杀倾向。
在徐凯文老师多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空心病”不同于弗洛伊德时代所强调的神经症。神经症源于超我的膨胀与过度的道德感,而“空心病”源于超我的萎缩与道德感不足。
仿佛精神上停留在婴儿般的及时满足。因此,追求越来越多的物质与名利反而会让“空心病”人群越来越失去自我。
人生价值的缺失,会造成理想的缺失,甚至是人生意义的缺失。理想是日日夜夜和我们共存的最重要的东西,就像心脏,大脑一样。人生没有理想,就像我们的身体没有了心脏。心空了,再多的物质和名利都填不满。
以上,祝愿大家都能拥有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