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 First设计模式 观察者模式
定义
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之间的一对多依赖,这样一来,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它的所有依赖者都会收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实现观察者模式的方法不只一种,但是以包含Subject与Observe接口的类设计的做法最常见。
设计原则
- 为了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设计而努力。
错误示例
观察者模式的解释
观察者可以移除和增加。
类图说明
问:这和一对多的关系有何联系?
答:利用观察者模式,主题是具有状态的对象,并且可以控制这些状态。也就是说,有“一个”具有状态的主题。另一方面,观察者使用这些状态,虽然这些状态并不属于他们。有许多的观察者,依赖主题来告诉他们状态何时改变了。这就产生一个关系:“一个”主题对“多个”观察者的关系。
问:其间的依赖是如何产生的?
答:因为主题是真正拥有数据的人,观察者是主题的依赖者,在数据变化时更新,这样比起让许多对象控制同一份数据来,可以得到更干净的OO设计。
松耦合的威力
当两个对象之间松耦合,它们依然可以交互,但是不太清楚彼此的细节。观察者模式提供了一种对象设计,让主题和观察者之间松耦合。
因为主题唯一依赖的东西是一个实现Observe接口的对象列表,所以我们可以随时增加观察者。同样的,也可以在任何时候删除某些观察者。
改变主题或观察者其中一方,并不会影响另一方,因为两者是松耦合的,所以只要他们之间的接口仍被遵守,我们就可以自由地改变他们.
松耦合的设计之所以能让我们建立有弹性的OO系统,能够应对变化,是因为对象之间的互相依赖降到了最低。
设计气象站
虽然,某些时候可以利用Java内置的支持,但是有许多时候,自己建立这一切会更有弹性(况且建立这一切并不是很麻烦)。
java.util包内包含最基本的Observer接口与Observable类。
推(push)数据给观察者;观察者从可观察者对象中“拉”(pull)数据。
setChanged()方法
setChanged()方法用来标记状态已经改变的事实,好让notifyObservers()知道当它被调用时应该更新观察者。如果调用notifyObservers()之前没有先调用setChanged(),观察者就“不会”被通知。
这样做有其必要性。setChanged()方法可以让你在更新观察者时,有更多的弹性,你可以更适当地通知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