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主编刘鹤,2013年出版。虽然是13年出版的,但现在回过头再读这本书,愈发觉的写的很有前瞻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一枚工程师,因为有可能会参与银行货币相关的项目,所以近期读了一些经管的书,读到这本书,书中的很多观点非常客观真实,也给了我很多新的认识,所以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好书推荐——《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下面摘录书中“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中的部分内容:

(一) 充分做好应对危机长期化的准备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会长期化,“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仍会处于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不会太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长远谋划。要充分认识过去20年全球市场不断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国际市场收缩在相当长时间将成为常态,必须转变战略基点、坚持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新的持久动力…

(二) 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变化,转方式迫在眉睫

许多大企业是在上次大萧条中诞生成长,这种成长和大国兴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能率先实现结构调整和技术跨越的国家和企业,才会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中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我国要发挥在新技术领域差距相对小、资金丰厚、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整合全球人才、技术、资源,切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一轮技术长周期竞赛中做领跑者…

(三)避免走向过度负债型经济,重视调控由金融引发的波动

特别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货币金融环境不能助长债务型经济过度发展。第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内部治理约束。第三,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四)调整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要积极化解我国30年经济高速成长阶段所累积的社会矛盾…

(五)新形势、新任务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

(六)塑造良好民族文化,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最终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是国民素质和文化。从两次危机美国的情况看,大萧条前10年的繁荣时代,对物质“成功”的膜拜大行其道,美国立国之初形成的吃苦耐劳、集腋成裘的古训已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快富的社会浮躁心态。二战后美国经济迸发的活力同其昂扬的企业家精神有关,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年轻人希望成为金融家、食利者,赚容易钱、赚快钱,企业家精神受到影响,科技人才培养后继无人,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削弱,产业转型升级停滞。
国民文化素质是一国竞争力的内核

(七) 在走出危机的激烈国际博弈中维护利益、适时出手

美国在大萧条和二战中,通过适时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战争,完成全球霸主地位的最终确立。我们也要抓紧做好自己的事情,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不轻易对外承诺,在参与欧债危机救助、扩大对外投资和购买等问题上,要谋定而后动,选择最佳出手时机,最大程度实现我国的国家战略意图和利益…

(八)在全球经济治理新架构确立过程中,由积极参与者向主导塑造者转变

书中强调了一个观点,抓紧做好自己的事,外部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是一国能控制的,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根本。作为个人也是,我们生活所处的大环境不是我们个人所能左右的,与其抱怨环境不好,或者哪里哪里不好,不如提升自己,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岂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