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系统换行符的定义 加read(),readline(),readlines()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今天在学习读取文件时发现打开的文件因为默认框的大小原因,显示的时候一行显示成两行,就想起python中的readlines()函数是如何识别多少个字符为一行的?于是查了一些资料了解,不同的系统以不同的字符作为换行符,在windows系统中以'\n‘(enter键)作为换行的标志,下面一篇文章挺有趣,也讲得挺详细,附上
出处:http://www.cnblogs.com/utank/p/4347059.html
回车符和换行符区别
首先介绍一下“回车”(carriage return,’\r’)和“换行”(line feed,’\n’)这两个概念的来历和区别。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要是在这0.2秒里面,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于是,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一个叫做“回车”,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另一个叫做“换行”,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这就是“换行”和“回车”的来历,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后来,计算机发明了,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那时,存储器很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加一个就可以。于是,就出现了分歧:
- Unix 系统里,每行结尾只有“<换行>”,即“\n”;
- Windows系统里面,每行结尾是“<回车><换行>”,即“\r\n”;
- Mac系统里,每行结尾是“<回车>”,即“\r”。
一个直接后果是,Unix/Mac系统下的文件在Windows里打开的话,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而Windows里的文件在Unix/Mac下打开的话,在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M符号。一些常见的转义字符如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在Windows系统中回车键被当做\r\n 的组合来使用,当我们从键盘输入回车键时,Windows系统会把回车键当做\r\n 来处理,Unix系统只会当做\n 来处理,不管在什么系统中,都可以用\n来作为一行输入结束的标记,只是在编程时我们需要注意,在Windows系统中我们会读到\r 这个字符,我们必须把\r和正常输入的字符区别开来。
Windows与Unix文件格式是不同的,问题一般就是出在\r\n问题上。回车(CR)和换行(LF)符都是用来表示“下一行”的。而标准没有规定要使用哪一个。于是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用法:
- windows采用回车+换行(CR+LG)表示下一行(亦即所谓的PC格式)
- UNIX采用换行符(LF)表示下一行
- MAC机采用回车符(CR)表示下一行
当在不同的系统间传递文件,就要涉及格式的转换。
两种文件格式之间的转化:
1、 Unix -> Windows:'\n' -> '\r\n'
while ( (ch = fgetc(in)) != EOF )
{
if ( ch == '\n' )
putchar('\r');
putchar(ch);
}
只要在Unix文件中出现的'\n'的之前加入一个'\r'字符就可以了
2、Unix <- Windows:'\n' <- '\r\n'
从Windows到Unix的情况复杂点,不能只是把从文件中读出的'\r'去掉就可以了。因为Windows文件中的文本行的末尾有时会内嵌一个回车符号,这种情况在击打式打印机中出现。所以在转换前要判断'\r'是否和'\n'同时出现。如果同时出现,则去掉'\r',如果没有同时出现,保留'\n'。
cr_flag = 0; /* No CR encountered yet */
while ( (ch = fgetc(in)) != EOF )
{
if ( cr_flag && ch != '\n' ) {
/* This CR did not preceed LF */
putchar('\r');
}
if ( !(cr_flag = (ch == '\r')) )
putchar(ch);
}
同时,在使用中也应该注意read(),readline(),readlines()函数的区别
文档内容为
为了验证上面的换行符,第三行的gg后面没有加换行键,(第四行的内容属于第三行的)
read():整篇文字作为一个字符串(只有一个元素)
readline():读取文档的第一行字符(只有一个元素)
readlines():把文档的每一行作为一个字符串元素,有多少行就有多少元素。
注意到我的代码每次都要重新读入文件,不然会在之前read的基础之上read,下面是试验情况(可能与函数的输入有关,直接改变了输入值,输入是有指针特性的)
下面转一篇这三个函数的用法 http://blog.****.net/werm520/article/details/6898473
我们谈到“文本处理”时,我们通常是指处理的内容。Python 将文本文件的内容读入可以操作的字符串变量非常容易。文件对象提供了三个“读”方法: .read()、.readline() 和 .readlines()。每种方法可以接受一个变量以限制每次读取的数据量,但它们通常不使用变量。 .read() 每次读取整个文件,它通常用于将文件内容放到一个字符串变量中。然而 .read() 生成文件内容最直接的字符串表示,但对于连续的面向行的处理,它却是不必要的,并且如果文件大于可用内存,则不可能实现这种处理。
.readline() 和 .readlines() 非常相似。它们都在类似于以下的结构中使用:
Python .readlines() 示例
fh = open( 'c:\\autoexec.bat') for line in fh.readlines(): print line.readline() 和 .readlines()之间的差异是后者一次读取整个文件,象 .read()一样。.readlines()自动将文件内容分析成一个行的列表,该列表可以由 python 的
for... in ... 结构进行处理。另一方面,.readline()每次只读取一行,通常比 .readlines()慢得多。仅当没有足够内存可以一次读取整个文件时,才应该使用.readline()。
写:
writeline()是输出后换行,下次写会在下一行写。write()是输出后光标在行末不会换行,下次写会接着这行写
- 通过readline输出,对于比较大的文件,这种占用内存比较小。
- #coding:utf-8
- f = open('poem.txt','r')
- result = list()
- for line in open('poem.txt'):
- line = f.readline()
- print line
- result.append(line)
- print result
- f.close()
- open('result-readline.txt', 'w').write('%s' % '\n'.join(result))
- #coding:utf-8
- '''''cdays-4-exercise-6.py 文件基本操作
- @note: 文件读取写入, 列表排序, 字符串操作
- @see: 字符串各方法可参考hekp(str)或Python在线文档http://docs.python.org/lib/string-methods.html
- '''
- f = open('cdays-4-test.txt', 'r') #以读方式打开文件
- result = list()
- for line in f.readlines(): #依次读取每行
- line = line.strip() #去掉每行头尾空白
- if not len(line) or line.startswith('#'): #判断是否是空行或注释行
- continue #是的话,跳过不处理
- result.append(line) #保存
- result.sort() #排序结果
- print result
- open('cdays-4-result.txt', 'w').write('%s' % '\n'.join(result)) #保存入结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