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准则
文章目录
1.自我为轴心,时间轴在现在
行为上,先学会舍弃,把不需要的东西扔掉,接下来形成断舍离的思考模式。
1.1自我为轴心,时间轴在现在
(1)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eg.我可以用吗?物品只有在“我用”的时候,才有价值。不从自我考虑,就像住在一个垃圾场。
不用的话,就扔掉。这样才能开始“为我所用”的思考模式。人也是如此。
(2)将我与物品看作我与人的关系
各种闲置的物品,各种人的交流,选择当下的我,必要的朋友,主动去做。为什么不能是死党呢?活在当下。真正必需,自己喜欢的东西。
选择东西,人,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2 扫除的概念
(1)整理不是收拾。因为整理只是在转移东西,而收拾是从根上筛选出必须品。
扫除包括三部分:收拾–>整理–>擦拭,东西在一步步减少的过程。
eg. 整理100本书,先整理10本,不需要,就典当,甚至是送人,给人一种收拾了的感觉。
要注意先后顺序,由内到外,注意每一个细节。
3. 关注扔不掉的东西造成的损失
经济学的80/20原则,巨额的成果都是少数人创造的;所以必需品只有两成,可以适当舍弃。
要从泥土里面挖出宝藏,不要嫌弃麻烦。
4.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不需要物品来强调自己的存在。
先从自己做起,最好不要去控制别人。
高高兴兴去收拾自己,感化别人。
5.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应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内心,物品一旦饱和,就要去清理。
6. 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更多的了解看得到的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好。
6.1 “相”的世界&意识世界
通过看的到的世界(4%-15%),带动内在世界的变化。
潜意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由小见大,在物理上清除这些东西,对潜意识进行改善。
6.2 勤做练习,知行合一
认知和行为一致,扔掉多余的东西,从头脑的便秘中解救出来。由小见大,作为契机,唤醒人性。
7. “可惜”的两种含义
“可惜”,勿体无,否定物体,认识自己。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可惜”,让他成为循环的原动力重要技巧。对物体爱惜,而不是纵容自己。
7.1 不断选择的过程
生活的标尺在一步步进行改变,“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不同阶段,要不同的进行选择。筛选出几个选项,具体下来。
7.2 没法舍弃的“你”
这是一个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你,所以,必须要学会承认自己,从中解脱。来一个干脆的了结,光想没有任何意义,行动才是一切。
物品时折射自己的一面镜子,直面物品,直面自己。
收拾屋子就是驱邪,打扫就是净化,发现自己的品质。温故而知新,“可惜”从而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