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数据中台实践 - “螺旋黑洞模型“的由来

关于数字化转型建设的思路,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 ? 哪种方式更合适,之前和朋友们在群里有过探讨。基于个人实践给大家分享了ROI螺旋黑洞模型,受到了鼓励和认可。有朋友提出,这个模型是怎么来的,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由来:

ROI螺旋黑洞模型是2019年在一次公司内部产品经理培训时,基于近4年的数智化转型实践临时总结出来的。

  • 后来年底CIO高层要讨论如何提高整个组织的ROI水平,有幸被 VP点名希望能总结些成功经验;
  • 再后来参加了"中台100种死法"的交流分享 (和凯哥合作发文-见公号"CDO首席数字官"2020.0703文章-“中台平稳落地的三大风险”),一步一步地对“螺旋黑洞模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关键要点,说明如下:
  1. 基本出发点,来自哲学课 - “事物是螺旋式上升的”;
  2. 先引入了 MVP的概念,强调业务价值产出及业务认可;
  3. 增加了 IT产品交付的周期的 5个主要节点;
  4. 考虑到“数据智能化转型”失败率很高,在 5个节点增加了 3个方向的箭头,代表每个节点的交付质量;(好,及格,不及格)
  5. 每个红色箭头,指向“黑洞”,用以表明 有任意1个节点交付不到位,就会导致 ROI出不来。(用黑洞进行示意,理解起来比较形象一些)
  6. 对于螺旋的3个循环,归类到 “战术级支持”“战略级支持,以表达对业务的支持程度(深度、广度)

    2B数据中台实践 - “螺旋黑洞模型“的由来

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