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系列:原型模式(Prototype)应用实践
英[ˈprəʊtətaɪp]
原型模式属于对象的创建模式。通过给出一个原型对象来指明所有创建的对象的类型,然后用复制这个原型对象的办法创建出更多同类型的对象。这就是原型模式的用意。
应用场景
原型模式就是从一个对象再创建另外一个可定制的对象,而且不需要知道任何创建的细节
原型模式的结构
原型模式要求对象实现一个可以“克隆”自身的接口,这样就可以通过复制一个实例对象本身来创建一个新的实例。这样一来,通过原型实例创建新的对象,就不再需要关心这个实例本身的类型,只要实现了克隆自身的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获取新的对象,而无须再去通过new来创建。
原型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1)简单形式、(2)登记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仅仅是原型模式的不同实现。
简单形式的原型模式
这种形式涉及到三个角色
(1)客户(Client)角色:客户类提出创建对象的请求。
(2)抽象原型(Prototype)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Java接口或Java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原型类所需的接口。
(3)具体原型(Concrete Prototype)角色:被复制的对象。此角色需要实现抽象的原型角色所要求的接口。
实例
登记形式的原型模式
作为原型模式的第二种形式,它多了一个原型管理器(PrototypeManager)角色,该角色的作用是:创建具体原型类的对象,并记录每一个被创建的对象。
原型管理器角色保持一个聚集,作为对所有原型对象的登记,这个角色提供必要的方法,供外界增加新的原型对象和取得已经登记过的原型对象。
第一个实例:Now in Prototype1 , name = 张三
第二个实例:Now in Prototype2 , name = 李四
java.lang.Exception: 您希望获取的原型还没有注册或已被销毁
at PrototypeManager.getPrototype(Client.java:70)
at Client.main(Client.java:96)
两种形式的比较
简单形式和登记形式的原型模式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如果需要创建的原型对象数目较少而且比较固定的话,可以采取第一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原型对象的引用可以由客户端自己保存。
如果要创建的原型对象数目不固定的话,可以采取第二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不保存对原型对象的引用,这个任务被交给管理员对象。在复制一个原型对象之前,客户端可以查看管理员对象是否已经有一个满足要求的原型对象。如果有,可以直接从管理员类取得这个对象引用;如果没有,客户端就需要自行复制此原型对象。
demo
孙悟空分身术
有两个克隆方法,一个是clone(),也即浅克隆;另一个是deepClone(),也即深克隆。在深克隆方法里,大圣本尊对象(一个拷贝)被序列化,然后又被反序列化。反序列化的对象就成了一个深克隆的结果。
原型模式的优点
原型模式允许在运行时动态改变具体的实现类型。原型模式可以在运行期间,由客户来注册符合原型接口的实现类型,也可以动态地改变具体的实现类型,看起来接口没有任何变化,但其实运行的已经是另外一个类实例了。因为克隆一个原型就类似于实例化一个类。
原型模式的缺点
原型模式最主要的缺点是每一个类都必须配备一个克隆方法。配备克隆方法需要对类的功能进行通盘考虑,这对于全新的类来说不是很难,而对于已经有的类不一定很容易,特别是当一个类引用不支持序列化的间接对象,或者引用含有循环结构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