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质图总结——下
3.褶皱的一些名词与分类。
翼:褶皱弯曲部分;
轴面:平分两翼的平面;
枢纽:岩层面(可能弯曲)与轴面的交线。
分类:
轴面垂直地面,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直立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倾斜褶皱
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倒转褶皱
轴面水平,两翼倾向相同。平卧褶皱
枢纽与岩层走向一致。水平褶皱
枢纽倾向,岩层走向不平行。倾俯褶皱
构造:
向斜(复向斜),背斜(复背斜)/穹窿
4.断层
逆断层的一些分类:
倾角大于45°,冲断层
倾角大于25°小于45°,逆掩断层
倾角小于25°,碾掩断层
多次逆断层重复,叠瓦式断层
断层野外识别(非地质图)
适用于断层与岩层走向一致,并已知断层产状。
- 要知道除了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的情况,下降盘比上升盘新。当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下降盘比上升盘老。这时候的地层不是垂直方向的的由老到新,要从水平方向上看。
- 明确了新老关系后,判断断面倾向,明确上下盘。从而明确断层类型。
关于断层符号
一直有点不懂小短线的意思。其实有走向,倾向,倾角已经可以知道上下盘,就差上升下降。小短线与上盘方向相反,表示上盘下降;方向相同,表示上盘上升。也可以这样理解,小短线表示的盘就是上升盘。
向斜、背斜与断层
如果断层切穿向斜核部,表现为上升盘核部变窄;切穿背斜核部,表现为上升盘核部变宽,主要是角度相反。
5.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表现为岩层出露界线平行;
平行不整合接触:与整合接触类似,但相隔有沉积年代。
角度不整合接触:通常是区域地壳隆起,地壳上升被剥蚀,地壳下降受沉积。
侵入接触:岩浆岩体侵入已有地层。
沉积接触:侵入岩体形成后地壳隆起,被剥蚀,地壳下降受沉积。
6.地质图分析(来自学堂在线《地质学与工程地质》,与课程基本一致)
首先,从图例分析地层年代
从老到新有:
古生界:早泥盆统石灰岩、中泥盆统页岩、晚泥盘统石英砂岩、早石炭统页岩夹煤层、中石炭统石灰岩;
中生界:早三叠统页岩、中三叠统石灰岩、晚三叠统泥灰岩、白垩统钙质砂岩。
然后,分析一下区域地形
大致为东北高,西北低。东部有山岗。中部有规模较大的北北西方向的断层谷。
再然后,分析岩层产状
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到西南方向;中生界分布在西北方向。
首先,从区域西北部看,R岩层与等高线平行,为水平岩层。K、T3、T2、T3岩层与等高线大致相同,但弯曲程度较小,为单斜岩层。产状:315°∠35°
然后,分析构造
东北部D1上下岩层为D2,呈现中间老,两翼新的特点,为背斜。东部C2外C1、D3、D2、D1,呈现由新逐渐到老的特征,为向斜。同时,两翼倾向相同,倾角不同,为倾斜褶皱。再看西南部,整体也呈由新逐渐到老的特征,为向斜以及倾斜褶皱。
断层F1、F2都切穿向斜核部,同时,中间核部变宽,可知为下降层。该构造为两个正断层组成的地堑。由断层切穿的地层年代分析,断层大致是在中石炭纪~早三叠纪时形成。
最后,说一下地层接触关系
首先,从西北方向看,R、K有年代间隔,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判断假整合基本可以在图例上入手)。T1、C2分别为早三叠纪与中石炭纪形成的岩层,也具有年代间隔,同时,T1之下为褶皱构造,故为假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东北方向上的岩浆岩体与古生界地层具有侵入接触。其与T3的关系则为沉积接触。
分析一下地层发展简史
在中石炭纪之前,地壳基本处于稳定的浅海状态,承受页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等的沉积。在中石炭纪到早三叠纪之间时,地壳受到来自北东东方向上的挤压作用,隆起形成褶皱构造。同时岩浆侵入。之后,地壳上升受剥蚀。于早三叠纪时,沉降至海底接受地层沉积。在晚三叠纪~白垩纪期间,地壳上升受剥蚀。在白垩纪时,再次沉降至海底。在晚白垩纪时,地壳东南部大幅隆起。在新近纪时,地壳变动基本平缓。(地壳隆起时应该在R形成之前)
总结自学堂在线《地质学与工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