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地址空间、可执行文件 分析

进程地址空间

进程地址空间、可执行文件 分析

地址空间顶部保留给内核(操作系统常驻内存的部分)。地址空间的这个部分包含内核在代表进程执行指令时(比如当应用程序执行系统调用时)使用的代码、数据和栈。

对任何一个普通进程来讲,它都会涉及到5种不同的数据段:

栈(stack):即调用栈,存放程序临时创建的局部变量;

堆(heap):存放进程运行中被动态分配的内存段;

静态区:

  • .bss段:未初始化以及所有被初始化为0的全局和静态C变量;
  • .data段:已初始化的全局和静态变量;

代码段:用来存放程序执行代码的一块内存区域。这部分区域的大小在程序运行前就已经确定,并且内存区域通常属于只读, 某些架构也允许代码段为可写,即允许修改程序。在代码段中,也有可能包含一些只读的常数变量,例如字符串常量等。

可执行目标文件

进程地址空间、可执行文件 分析

ELF头描述文件的总体格式,还包含程序的入口点,也就是当程序运行时要执行的第一条指令的地址。

只读代码段
.init:定义了一个小函数,叫做_init,程序的初始化代码会调用它。
.text: 存放已编译程序的机器代码。
.rodata:常量区,存放只读数据,比如字符串常量、printf语句中的格式串和开关语句的跳转表。

静态区全局区):
.data:已初始化的全局和静态C变量。
.bss:未初始化以及所有被初始化为0的全局和静态C变量。目标文件中这个节不占据实际的空间,仅仅是一个占位符,节省了空间,运行时,在内存中分配这些变量,初始值为0。
【PS】局部变量在运行时被保存在栈中,不在可执行目标文件中。

进程地址空间、可执行文件 分析
参考: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七章、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