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表的基本原理

     

顺序表的基本原理

 

线性表 是由 n 个属于 同一数据对象 的数据元素组成的 有限 序列。除序列的第一个数据元素与最后一个数据元素之外,其他任何一个数据元素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前驱元素,有且仅有一个直接后继元素。

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可以采用 顺序存储结构  链式存储结构,采用顺序存储结构的线性表又称为 顺序表

顺序表

· 特优点:逻辑位置相邻的数据元素在物理位置上也一定相邻。

只要确定了首地址,线性表中任意一个数据元素可以随机存取。因此,可以称线性表的存储结构为一种随机存取的存储结构。

· 优缺点:简单、易理解,存储密度大,实际占用最少的存储空间。

缺点:需要占用一片地址连续的整块空间,可能造成空间浪费。并且存储分配要事先进行,插入、删除效率低。

 

前期定义一个顺序表:typedef struct node

                                  {

                                                   datatype data[max];

                                                  int length;

                                  }seqlist, *pseqlist;

 

以及初始化这个顺序表在内存的分配空间如下:

顺序表的基本原理

 

 

顺序表的12种基本操作:

· 11.构造顺序表  2.销毁顺序表 3.清空顺序表  4.判断顺序表是否空表  5.顺序表求表长   6.顺序表的取元素  7.顺序表的定位    8.返回前驱  9.返回后继  10.插入元素  11.删除元素  12.遍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