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二:linux的文件系统

子任务一:熟悉linux系统中的目录结构

文件结构是文件存放在磁盘等存储设备上的组织方法,主要体现在对文件和目录的组
织上。目录提供了管理文件的一个方便而有效的途径。

第一步:理解linux系统的目录结构

Linux使用标准的目录结构,在安装的时候,安装程序已经为用户创建了文件系统和完
整而固定的目录组成形式,并指定了每个目录的作用和其中的文件类型。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Linux系统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树形结构。最上层是根目录,其他的所有目录都是由根目录而生成的。微软的DOS 和Windows 也是采用树形结构,但是在DOS 和Windows中,这样的树形结构的根是磁盘分区的盘符,有几个分区就有几个树形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但是在Linux 中,无论操作系统管理几个磁盘分区,这样的目录树只有一个。

从结构上讲,各个磁盘分区上的树形目录不一定是并列的。

第二步:对比理解linux系统的文档结构

有一块硬盘,分成了4 个分区,分别是/、/boot./usr 和Windows 下的FAT,对于/和/boot 或者/和/usr,它们是从属关系; 对于/boot 和/usr,它们是并列关系。如果把Windows 下的FAT 分区挂载到/mnt/winc 下,那么对于/mnt/winc 和/usr 或/mnt/winc 和/boot 来说,它们是从属于目录树上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分支。因为Linux 是一个多用户系统,所以要制订一个固定的目录规划,这样有助于对系统文件和不同的用户文件进行统一管理。

第3步: 列出Linux下一些常用目录的功能
/,根目录。
/bin,存放必要的命令。
/boot,存放内核以及启动所需的文件(最好占一个分区)。
/dev,存放设备文件。
/etc,存放系统配置文件(最好占一个分区)。
/home,普通用户的宿主目录,用户数据存放在其主目录中(推荐占一个分区)。
/lib,存放必要的运行库。
/mnt,存放临时的映射文件系统,通常用来挂载。
/proc,存放存储进程和系统信息。
/root,超级用户的主目录(推荐占一个分区)。科文內北张文健集展基CO3K
/sbin,存放系统管理程序。
/tmp,存放临时文件。

/usr,存放应用程序、命令程序文件、程序库、手册和其他文档(推荐占一个分区)。

/var,在正常操作中被改变的文件。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子任务二:了解linux系统中的路径规则

在Linux系统中什么是一个文件的路径呢,路径就是一个文件存在的地方。如果告诉
系统这个文件的路径,那么系统就可以找到这个文件。在Linux 中,存在着绝对路径和相对
路径。
第1步: 理解绝对路径

绝对路径: 路径的写法一定由根目录“/”写起,例如,usr/ local/mysql 就是绝对路径。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2步: 理解相对路径
相对路径: 路径的写法不是由根目录“/”写起,例如,首先用户进人到/,然后再进人到
home,命令为[cd /home],然后使用[cd test)命令,此时用户所在的路径为/home,/test。第
一个cd 命令后跟/home,第二个cd 命令后跟test,并没有斜杠,这个test 是相对于/home 目

录而言的,所以叫做相对路径。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子任务三:掌握Linux系统中的基本命令:

第一步:使用【pwd】命令进入文件的目录

在Linux系统中,只显示当前工作的目录,没有显示完整的路径,使用【pwd】命令打印当前完整的工作路径。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二步:使用【cd】命令进入文件的目录
【cd】命令是Linux中最基本的命令语句,其他的命令语句要进行操作,都是建立在使用【cd】命令基础上的。
【cd/usr/local】进入到/usr/local目录。
【pwd】打印 当前工作目录。
【cd./】还是当前目录。

【cd../】进入当前目录的上级目录。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三步:使用【ls】命令显示文件信息
【ls】命令是列表的命令,在【ls】命令后加上-1就是以长列表的形式显示出来。
【ls-1】或【11】显示当前文件夹内文件详细信息。
【ls-a】显示当前文件夹内隐藏文件。

【ls~】显示用户宿主目录的文件信息。



第四步:使用【more】或【less】命令分屏显示文件与目录
【more】以一页一页的形式显示文件。
【less】命令作用与【more】命令相似,都可以用来浏览文字档案的内容。
【j】以行为单位向下;【k】以行为单位向上。
【ls/etc/more】让/etc中文件与目录分屏显示,只能向下查看。
【ls/etc|less】让/etc中文件与目录分屏显示,可以上下查看。
【less/etc/squid/squid.conf】分屏显示squid.conf中的内容。

第五步:使用【cat】命令查看文件内容
【cat】通常用于查看某个文件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功能:
(1)一次性显示整个文件:【cat filename】。
(2)从键盘创建一个文件:【cat>filename】。
(3)将几个文件合并为一个文件:【cat lilel file2>file】。
【cat/etc/passwd】查看文件passwd文件中的内容。

【cat/etc/passwd|less】查看文件passwd文件中的内容,可以上下移动,按q键退出。【cat/etc/fstab】查看/etc/fstab文件中的内容。

第六步:使用【mkdir】命令创建目录
【mkdir yhy】在当前路径中创建yhy目录。

【mkdir yhy1 yhy2 yhy3】在当前路径中同时创建yhy1、yhy2、yhy3共三个目录。

第七步:使用【touch】命令创建文件
【touch】命令用于创建的空文件或者修改已有的文件的时间戳,常用方法如下。
【touch fileA】如果fileA存在,使用【touch】指令可更改这个文件或目录的日期时间;如果其不存在,指令会在当前目录下新建一个空白文件fileA。
【touch file1 file2】在当前目录下创建文件file1和file2两个。
【touch/home/file1 file2】在/home目录下创建两个文件。
【touch -t 201601142234.50 log.log】设定文件的时间戳。
【mkdir dirl dir2】在当前目录下创建子目录。

第八步:使用【rmdir】命令删除目录
【rmidr/tmp/test/yhy】删除yhy目录。
【ls/tmp/test】查看目录下的文件及目录。
【mkdir-p d1/d2/d3】依次建立文件夹。
【rmdir-p d1/d2/d3】依次删除文件夹。

第九步:使用【rm】命令删除目录或者文件
【rmdir】命令只能删除目录但不能删除文件或非空目录,要想删除一个文件,则要用【rm】命令。
【rm-f/root/dir2/myfile1】使用绝对路径删除文件。
【rm-i/root/dir2/myfile2】-i当删除文件时会提示用户是否真的删除,如果删除,输入【y】,否则输入【n】。
【rm-rf/root/dir1】当删除目录时加-r选项。

【rm-rf/root/dir2】删除dir2子目录,包括里面的文件。

第十步:使用【cp】命令复制文件

【cp】命令用于复制文件或目录。

【cp/etc/grub.conf./】将/etc/grub.conf文件复制到当前目录中。
【cp/etc/passwd/root/passwd.bak】复制文件,并重命名。
【cp/root/*.mp3/soft/ab】复制扩展名为mp3的所有文件到/soft/ab目录中。
【cp-r-f/root/soft/ab】复制一个目录到另一个目录,同时删除前面已经存在的目录。
【cp file1 file2 dir1】将file1和 file2复制到dir1中。

第十一步:使用【mv】命令移动或重命名文件/目录
【mv】用来移动文件或将文件改名。
【mv1.txt2.txt3.txt test3】移动文件。
【mv-t/opt/soft/test/test4/1.txt2.txt3.txt】移动文件。
【mv file1 file2 dir2】将文件从当前目录移动至dir2。
【mv/dir2/file1/dir2/myfile1】将文件改名为myfile1。
【mv/root/abc.jpg/etc/kk】将文件移动到/etc文件夹下。
【mv at.doc abc.doc】将文件at.doc改名为abc.doc。
【mv kk.zip.kk.zip】将文件隐藏。
【mv .kk.zip kk.zip】将文件除去隐藏。
【mb-i1.txt 2.txt】将文件改名,如果文件已存在,则询问是否覆盖。

第十二步:重启与关机
【reboot】重启系统。
【shutdown-r now】立刻重启(root用户使用)。
【shutdown-r 10】过十分钟自动重启。
【shutdown-r 20:35】在时间为20:35时重启。
关机命令

【halt】立刻关机。
【poweroff】立刻关机。
【shutdown-h now】立刻关机(root用户使用)。
【shutdown-h 10】十分钟后自动关机。

第十三步:查看系统相关状态
(1)【df】命令显示磁盘占用空间。
(2)【free】命令用于显示系统内存的使用情况信息。
(3)【cat/proc/meminfo】命令查看内存使用的详细信息。
(4)【cat/procuinfo】命令查看CPU信息。

第十四步:熟悉以下常用命令及功能
(1)【ls-al/root>file1】将用户root的家目录的所有目录列表保存至文件file1中。
(2)【ls-al/bin|grep in>file2】将文件名中包含in字符的文件名保存至文件file2中。
(3)【cat file1 file2】同时显示文件的内容。
(4)【cat file1 file2>file3】将文件1、2中的内容合并成新文件3。
(5)【head file3】显示文件file3的前十行内容。
(6)【head 15 file3】显示文件的前十五行内容。
(7)【tail 3 file3】显示文件的后三行内容。
(8)【wc-lw file1】统计文件中的行数、字数。
(9)【grep-c root file1】统计文件中包含root的行数。
(10)【find.-name“file*”】查找文件名中包含了file的文件。
(11)【ls-1|grep-c“file”】查找当前目录中是否有文件名包含file的文件。
(12)【find/bin-size-1000c>myresult】查找是否有1000字节以下的文件,并将查找结果保存。
(13)【find/bin-size100-print】查找是否有100块以上的文件。
(14)【find/-user test】查找是否有用户test创建的文件。

(15)【cp/config*/bak】将所有文件名中包含了字符config的文件复制到目录/bak中。

(16)【cut-d:-fl/etc/passwd】提取用户名,统计个数,并将结果保存至文件中。
(17)【ls/bin-al|wc-l】统计/bin目录下的文件目录项数。
(18)【ls-al|per-pi-e's/rootaz/g'】将用户当前目录下的文件目录显示列表中的所有root替换成wqaz,并显示替换结果。

子任务四:挂载外部文件到Linux系统中
第一步:理解挂载的概念
    Liunx采用树形的文件管理系统,也就是在Linux系统中,可以说已经没有分区的概念了。分区在Linux和其他设备一样都只是一个文件。要使用一个分区必须把它加载到文件系统中。Linux中树形的文件结构,最顶层是/ 目录。在安装系统时,必须选择把一个主分区挂载在/ 目录下,因为系统需要安装在/挂载的主分区下。否则系统会提示。所以挂载就是把目录和分区连接起来,Linux的文件系统是树形的,安装的系统必须是在/ 目录下,因为/目录下挂载了一个主分区。/目录是树形的根,其他所有目录都是他的子节点。 我们安装系统的时候已经把分区1挂载到 / 目录下了, 而这个时候没有挂载其他任何分区,所以/ 目录下的所有其他目录都在这个分区下,也就是说,在任何目录下读写操作实际都是操作的这个1号分区。如果我们想使用其他分区,就必须把这个分区挂载到一个目录下,这个目录可以是已经存在的目录。

第二步:使用挂载命令的参数
命令格式:mount [-t vfstype] [-o options] device dir 
其中: 
-t vfstype 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通常不必指定。mount 会自动选择正确的类型。常用类型有: 
Linux最早使用的文件系统:minix
Linux目前常用的文件系统:ext4、ext3、ext2
光盘或光盘镜像:iso9660 
DOS fat16文件系统:msdos 
Windows 9x fat32文件系统:vfat 
Windows NT ntfs文件系统:ntfs 
Mount Windows文件网络共享:smbfs 
UNIX(LINUX) 文件网络共享:nfs
 自动检测文件常用:auto
OS/2文件系统常用:hpfs
第三步:使用挂载命令选项
-o,指定挂载文件系统时的选项
 ro :采用只读方式挂接设备
 rw :采用读写方式挂接设备
 user:可以让一般用户挂载设备
nouser:使用一般用户无法挂载.
 
使用实例:
Windows 7系统挂载在hdal分区上,同时还挂载光盘和U盘。
【mkdir/mnt/winc】建立挂载点/mnt/winc。
【mount-t ntfs/deval /mnt/winc】挂载Windows 7的hdal分区
【mkdir/mnt/usb】建立挂载点/mnt/usb。
【mount-t vft /dev/sdal/mnt/sub】挂载U盘。
【mkdir/mntrom】建立挂载点/mntrom。

【mount-t iso9660/devrom/mntrom】挂载光盘。

子任务五:掌握Linux系统中的自动挂载
自动挂载可以有两种方式。
1.修改/etc/fstab文件
  用vim打开 fstab文件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文件有6列。
第1列是设备名或者卷标
第2列是挂载点(也就是挂载目录)
第3列是所要挂载设备的文件系统或者文件系统类型
第4列是挂载选项,通常使用逗号分隔
第5、6列留作备用
子任务五:掌握Linux系统中的自动挂载
自动挂载可以有两种方式。
1.修改/etc/fstab文件
  用vim打开 fstab文件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文件有6列。
第1列是设备名或者卷标
第2列是挂载点(也就是挂载目录)
第3列是所要挂载设备的文件系统或者文件系统类型
第4列是挂载选项,通常使用逗号分隔

第5、6列留作备用

                                                                    任务三  使用vim编辑器配置网络

子任务一:使用【setup】命令配置IP地址第一步:运行【steup】命令:输入该命令后按Enter键确认,弹出“Choose  a  Tool”对话框,移动光标至“Network  configuration”网络配置行,按Enter键确认。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二步:选择网络配置:在弹出的“Select  Action”对话框中,移动光标至"Device  configuration“后按Enter键确认。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三步:选择网卡:在弹出的”Select  A  Device"对话框中,选中“eth0”后按Enter键确认,Linux系统中的第一张网卡即是“eth0”。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四步:填写IP地址:在弹出的配置IP地址对话框中,首先使用Tab键移动光标到Use  DHCP后面的【】中,然后按键盘的Space键取消【】里面的星号,再填写正确的IP地址,最后按Tab键,把光标移动到“OK”后按Enter键确认IP地址的填写。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五步:保存IP地址配置选项:填写好地址后,按Tab键,把光标移动到【Save】后按Enter键保存IP地址的填写,然后再按Tab键,把光标移动到【Save&Quit】项后按Enter键保存设置并返回。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六步:重启网络服务并查看IP地址信息:使用【setup】命令修改IP地址后,需重启network服务使刚才配置的IP地址生效,输入命令:【service  network  restart】重新启动网络服务。【ifconfing  -a】查询IP地址配置信息。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子任务二:使用vim打开网络开关第一步:打开网卡配置文件:【vim/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使用Vim编辑器打开网卡配置文件。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二步:编辑“ifcfg-eth0”文件:按i或o中任意一个键,进入编辑模式,此时最下方会有“INSERT”插入标记,表示文件正处于编辑模式,把光标移动到第五行,将“ONBOOT=no”修改为“ONBOOT=yes”。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三步:退出并保存编辑的文件:输入【:wq】,保存并退出。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四步:打开网络的总开关:使用【vim /etc/sysconfig/network】命令打开网络总开关的配置文件,按i键编辑此文件。
项目二 linux的管理与维护
第五步:重启网络服务:【service  network  restart】或【/etc/init. d/network  restart】重启network服务使之生效。【ifconfig】查询IP地址信息。
第六步:总结vim编辑器的简单操作:【vim后跟文件名】如【vim  yhy 】,如果有这个文件就打开,没有就创建它。按i、a、o三个字母中的任何一个进入编辑模式,编辑完后,按ESC退出编辑,然后按冒号,同时按住shift键。【:wq】写入磁盘(Write)并退出(Quit)。【:q】不保存退出。【:q!】强制退出。子任务三:使用vim配置DNS地址第一步:打开DNS的配置文件:输入【vim /etc/resolv.conf】命令打开DNS的配置文件。第二步:配置DNS地址。
第三步:总结vim的使用:(1)指令模式/一般模式(Command  Mode):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字或行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下,或者到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下。(2)编辑模式/插入模式(Insert  Mode):只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以做文字输入,按ESC键可回到指令模式。(3)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将文件保存或退出vim,也可以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

子任务四:配置网卡多IP地址信息
第一步:使用命令配置临时IP地址:【ifconfig  eth0  1.1.1.2  netmask  255.0.0.0】配置网卡的临时IP,重启失效。
第二步:临时将一个网卡绑定多个IP:【ifconfig  eth0:1  1.1.1.3  netmask  255.0.0.0】eth0后面跟冒号和1。
第三步:一个网卡永久绑定多个IP:使用【cd /etc/sysconfig/network-srcipt/】命令进入网卡文件存放目录,使用【cp ifcfg-eth0 ifcfg-eth0:1】命令复制网卡文件为ifcfg-eth0:1。然后使用【vim ifcfg-eth0:1】命令修改其中的IP地址。
子任务五:操作网卡与测试网络
第一步:通过命令操作网卡:操作网卡的主要命令是【ifconfig】命令,可以通过该命令关闭或启用网卡。
【ifconfig  eth0  down】关闭网卡。
【ifconfig  eth0  up】启用网卡。
【ifcinfig  eth0  hw  ether  00:E0:23.45.34:A1】修改网卡物理地址(MAC地址)。
【service  network  restart】或【/etc/init.d/network  restark】重启网络服务。
【ifconfig】查看网卡IP地址与物理地址信息。
第二步:测试网络状态:测试网络状态主要有【traceroute】、【ping】、【netstat】三个命令。
【traceroue  www.sina.com.cn】显示数据包达到目的主机所经过的路由。
【ping  www.sina.com.cn】测试到达www.sina.com.cn网络的连通性。
【ping  -c  4  8.8.8.8】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netstat  -I】显示网络接口状态信息。
【netstat  -1pe】显示所有监控中的服务器的Socket和正使用的程序信息。
【netstat  -r】显示内核路由表信息。
【netsat  -nr】显示内核路由表信息。
【netstat  -t】显示TCP/UDP传输协议的连接状态。
【netstat  -u】显示内核路由表信息。
【arp  -a】查看arp缓存。
【arp  -s  192.168.33.15  00:08:27:CE:B2】添加一个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记录。
【arp  -d  192. 168. 33. 15】删除一个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缓存记录。
子任务六:启用图形界面还是字符界面
第一步:打开inittab配置文件:【vim /etc/inittab】使用vim编辑器打开/etc/inittab。
第二步:修改Linux启动模式:按i、a、o三个字母中的任何一个进入编辑模式,把光标定位到最后一行的“id:5:initdefault”中,修改数字。如果数字是5,系统启动后默认进入图形界面,设为3则系统启动后默认进入字符终端界面。
第三步:保存配置文件:按ESC键退出编辑模式,输入【:wq】,保存并退出,关闭文件。
第四步:图形与字符界面的切换:【init  5】或【startx】在字符界面下切换到图形界面。
【init  3】从图形界面或单用户模式进入字符界面。
任务四   root账户密码的**与保护

子任务一      进入单用户模式并修改root账户密码
进入单用户模式有两种方式分别如下:
方式一:使用a操作按键进入单用户模式。
 第一步: 进入kernel编辑界面
        开机进人GRUB,在读秒的时候,按两次a键,编辑kernel 参数。
第二步: 编辑kernel启动参数
       进人kernel编辑界面,输人空格后,再输人数字【1】或【single】,如下图所示,以告诉Linux内核后续的启动过程需要进人单用户模式,然后按Enter键即可进人单用户模式。
第三步:用【passwd】命令修改root 密码
       系统无须密码进人单用户模式,使用【passwd】命令修改root 账户口令。
       输人【passwd】命令,然后按Enter 键,系统等待输人新的root密码,输人完成后按Enter键再次确认新密码,完成后按Enter键即可。
       当确认两次密码输入一致后,会看到”successfully“即修改密码成功的提示。
第四步:进入多用户系统
       输入【init 3】进入能够提供网络服务的多用户模式文本模式,输入【init 5】进入能够提供网络服务的多用户模式图形界面模式,测试刚才改过的口令。
       输入【root】,然后按Enter键输入修改后的新密码,确认即可进入系统。
方式二:使用e操作按键进入单用户模式
第一步:进入kernel选择界面
       开机Linux读秒的时候如下图:
       看到这个界面,按e进入如下图界面:
第二步:进入kernel编辑界面
       再次按e键,进入有3个菜单的界面,如下图:
第三步:编辑kernel启动参数
       按上下键,移动光标至以”kernel“开头的第二行后再次按e键,编辑Linux启动级别如图:
       输入空格后,在行末输入数字【1】或【single】后,按Enter键,系统返回到启动菜单界面如图:
 第四步:进入单用户模式
       按b键,这时系统开机无须密码,进入单用户模式。
第五步: 使用【passwd】命令修改root 密码
       输人【passwd】命令,然后按Enter 键,系统等待输人新的root 密码,输人完成后按Enter 键再次确认输人新的密码,入完成后按Enter 键即可。
        当确认两次密码输人一致后,会看到“successfully”即密码修改成功的信息提示。
        如果在输人【passwd】后发现,根本没有提示输人新密码,而是直接跳过去,根本没法更改密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默认安装CentOS 6.5 时seLinux 是默认开启的。seLinux 下,passwd 是没法应用的,要临时关闭seLinux。
        输人[setenforce 0】关闭stLinux,这样就可以在单用户模式下更改密码了。
子任务二       给单用户模式加密
          首先要对GRUB进行密码配置,修改/boot/grub/grub.conf或者/etc/grub.conf配置文件即可。对单用户模式加密有两种方式如下:
 方式一:明文方式
第一步:打开/boot/grub/grub.conf文件
       输入【vim/boot/grub/grub.conf】命令,使用vim编辑器打开/boot/grub/grub.conf文件。
第二步:编辑/boot/grub/grub.conf文件
       在splashimage这个参数下一行添加:password=密码,如图:
       保存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再次登陆到GRUB菜单页面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已经不能按e键编辑启动标签了,需先使用【p】命令,输入正确的密码后才能对启动标签进行编辑,如图:
方式二:MD5加密方式
第一步:给密码进行md5加密
       在终端中输入【grub-md5-crypt】后按Enter键,这时系统会要求输入两次相同的密码,之后系统便会输出MD5码,如图所示:
第二步:添加md5密文到/etc/grub.conf文件中
       将生成的DM5密文复制下来然后编辑/etc/grub.conf文件,在splashimage这个参数下一行添加:
       password --md5 $1$ 0Cpss $ xCdHV0pEo j3. z0uCIZhiG/
       如图所示:
      保存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再次登陆到GRUB菜单页面使用【p】命令对启动标签进行编辑。

任务五     管理Linux系统的用户和用户组第一步:查看Linux系统中的用户
       系统中所有的用户存放文件为/etc/passwd,可通过【vim /etc/passwd】命令打开查看。

第二步:查看用户密码以及有效期的文件
       用户密码以及有效期的存放文件/etcadow可通过【vim /etcadow】命令打开查看。
     【vim /etcadow】编辑用户密码的存放文件。把user2所在行的第一个冒号与第二个冒号之间的字符删除掉,设置user2的密码为空。

第三步:查看账号所属组文件
        /etc/group文件是用户组的配置文件,内容包含用户和用户组,并且能显示出用户是归属哪个用户组或哪几个用户组,因为一个用户可以归属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用户组,同一用户组的用户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
       Linux中每建立一个用户时,同时也建立一个同名的组,此用户默认是加入到此组中。组用户文件存放在/etc/group里面,可以通过【vim /etc/group】命令查看,如图所示:
第一列:用户组名称;
第二列:用户组密码;
第三列:GID,即组ID;
第四列:用户列表,每个用户之间用逗号(,)分割,本字段可以为空,如果为空表示用户组为GID的用户名。

第四步:查看用户组密码文件
       通过【vim /etc/gshadow】命令可以查看用户组密码存放文件,每个用户组独占一行,如图所示:
       在图中所示有4列,每一列对应的释义如下:
第一列:用户组名称;
第二列:用户组密码,这个段可以是空的或有叹号(!),如果是空的或有叹号(!),表示没有密码;
第三列:用户组管理者,这个字段也可以为空,如果有多个用户组管理者,用“,”号分割;
第四列:组成员,如果有多个成员,用逗号分割。

第五步:建立与删除用户
       CentOS中,建立与删除用户的主要命令以及释义如下:
     【useradd yhy】新建yhy用户。
     【passwd yhy】为yhy用户设置密码,密码输入时无任何显示。
     【useradd ybs -d /home/y】新建ybs用户,并指定家目录为/home/y。
     【useradd user -d/home/user1】此处可以不加-d参数,因为用户的默认家目录就在/home下与用户名相同的目录。
     【useradd user2】增加新用户user2,用户默认家目录为/home/user2。 
     【userdel yhy】删除用户,但不删除家目录。
     【userdel -r ybs】删除ybs用户,并删除用户家目录。
     【usermod -l user2 user1】修改用户user1名称为user2。
     【usermod -L user2】锁定用户名user2,锁定后user2不能登录。
     【usermod -U user2】解锁用户名user2。 
     【su -user1】root用户切换到普通用户,不需要密码。
     【su -root】普通用户切换到root用户,需要root密码。

第六步:建立与管理用户组
       CentOS中,建立与管理用户组的主要命令以及释义如下:
     【groupsdd grp1】新建用户组grp1。
     【groupdel grp1】删除用户组grp1。
     【groupmod grp2 grp1】修改用户组名称grp1为grp2。
     【gpasswd -a user2 grp2】把用户user2加入到用户组grp2中。
     【gpasswd -d user2 grp2】把用户user2从用户组grp2中删除。

第七步:几个重要的命令补充
       有关用户的操作还有以下命令,详细释义如下:
      【who am i】显示当前以哪个用户登录。
      【w】显示目前登入系统的用户详细信息,包括登录IP地址等。
      【who】显示目前登入系统的用户简要信息。
      【last】记录每个用户的登录次数和持续时间等信息。
      【finger】查找并显示用户信息。
      【su user】切换用户但不切换当前目录。
      【su -user1】切换用户并切换到user的家目录。
      【ntsysv】启动/关闭系统中的服务。
      【setup】设置系统运行参数。



 任务六:管理Linux系统的文件权限
第一步:认识文件权限说明执行【ls -l】或【ls -al】或【ll】命令后显示的结果如图所示: 
           第一个字符一般用来区分文件和目录: d表示是一个目录,事实上在ext2(s中.目录是个特殊的文件。一表示这是一个普通的文件。1表示这是一个符号链接文件,实际上它指向另一个文件。b.c 分别表示区块设备和其他的外围设备,是特殊类型的文件。
       第2~10 个字符是用来表示一般权限,每3 个为一组,左边3个字符表示所有者权限,中间3 个字符表示与所有者同一组的用户的权限,右边3 个字符是其他用户的权限。这3个一组共9 个字符,代表的意义如表所示:
       每个目录都有自己的专属目录,即家目录,通常集中放置在/home目录下,这些专属目录的默认权限为rwx------,表示目录所有者本身具有所有权限,其他用户无法进入该目录。执行【mkdir】命令所创建的目录,其默认权限为rwxr-xr-x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修改目录的权限。
      我们把r,w,x分别用数值4,2,1来表示,权限数字之和即可代表对应的权限如下:r:对应的数组4;w:对应的数值2;x:对应的数值1;-:对应的数值0。rwx合起来就是4+2+1=7,一个rwxrwxrwx的权限全开放的文件,数值为777。
第二步:使用【chmod】命令改变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 在文本模式下,可执行【chmod】 命令改变文件和目录的权限。
【chmod 777 123.txt】把123.txt 文件的权限设置为777。
【chmod 777 /home/user]仅把/home/ user 目录的权限设置为rwxrwxrw。
【chmod -R 777 /home/ user】将整个/home/user 目录与其中的文件和子目录的权限都设置为rwxrwxrwx 。
【chmod u==rwx,g==rx,o==rx 123.txt】把123.txt 文件设置为755 的权限。
这里的u=rwx代表user(文件的拥有者)的权限等于rwx,g=rx代表group(所属组)的权限等于rx,o=rx 代表other(其他人)的权限等于rx。
第三步:更改文件的所有者以及所属组
        文件与目录的权限可以改变,使用【chown】命令还可以改变其所有者及所属用户组。         
        先使用【touch 123.txt】命令创建一个文件后再执行【ls -l】或【ll】命令查看文件的情况,如图: 
从图中看出,123.txt文件的所有者为root,所属用户组为root。执行下面命令,把123.txt文件的所有权转移到用户yhy,如图:【chown yhy 123.txt】把123.txt文件的拥有者改为yhy用户。【ls -l】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
        要改变所属组,可使用【chown:yhy 123.txt】命令把123.txt文件的所属组改为yhy,然后使用【ls -l】命令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如图:
        要修改目录的权限,使用-R参数就可以了,方法和前面一样。 除了可以通过【chown】命令改变文件的拥有者以及所属组外,还可以通过【chgrp】命令改变文件的所属组。
【chgrp yangs /ect/123.txt】修改/etc/a.txt属组为yangs。
【chmod yhy.zck a.txt】或【chmod yhy:zck a.txt】把a.txt文件的拥有者改为yhy,所属组改为zck。
第四步:认识umask       
       默认的权限可用【umask】命令修改,用法非常简单,只需执行【umask 777】命令,便代表屏蔽所有的权限,因而之后建立的文件或目录,其权限都变成000,依此类推,如图:
       在图中当执行【umask 777】命令后,再建立的文件夹的权限为000。      
      通常/root账号搭配【umask】命令的数值为022、027和077,普通用户则是采用002,这样所产生的权限依次为755、750、700和775。用户登录系统时,用户环境就会自动执行【umask】命令来决定文件、目录的默认权限。
第五步:识别特殊权限
      Linux 引人suid,sgid.sticky 这3 种特殊权限,能够更加方便、有效和安全地控制文件。在一个目录或文件上加人suid 特殊权限时,如果原来目录或文件的属主具有x(执行)权限,就会用小写的s来替代x,如果原来文件或目录不具有x(执行)权限,就会用大写的S来代替x。同样sgid、sticky和suid相同。
      如果在一个文件或目录上加入sticky权限时,若原文件或目录的其他用户有x权限时,就用小写t代替x;如果没有就用大写T来代替x。
      可以用chmod的字符或数字的方式修改特殊权限,如图所示:
    从图的操作结果来看,对于test1这个文件、属组、其他人都没有执行权限,其权限用数字表示为644,通过【chmod 7644 test1】命令都加上特殊权限,然后再通过【ll】命令查看,发现属主、属组、其他用户的执行权限变为S、S、T。  对于test2这个文件,属主、属组、其他人都有执行权限,其权限用数字表示为755,通过【chmod 7755 test1】命令都加上特殊权限,然后再通过【ll】命令查看,发现属主、属组、其他用户的执行权限变为s,s,t。
第六步:识别文件颜色    
       在Linux中文件名颜色不同,代表文件类型不一样。具体如下:
       浅蓝色:表示链接文件;   
       灰色:表示其他文件;      
       绿色:表示可执行文件;        
       红色:表示压缩文件;    
       蓝色:表示目录;      
       红色闪烁:表示链接的文件有问题了;     
       黄色:表示设备文件,包括block、char、fifo。       
       用【dircolors -p】命令可以看到默认的颜色设置,包括各种颜色和“粗体”,下画线,闪烁等的定义。       
     【touch a. txt】创建的一般文件,文件颜色变为白色。    
     【chmod 755 a. txt】增加可执行权限后,文件颜色变为绿色。          
     【ln /etc/abc. txt 345. txt】执行该命令后,文件颜色变为天蓝色(建立 345. txt为/etc/abc.txt 345.txt的快捷方式)。
第七步:总结常用的几个命令【chmod u+x,g-x,o=x test】所有者加上执行权组成员减少执行权限,其他成员设置为执行权限。          【chmod -R 766 . /】修改当前目录权限,要求里面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的权限修改为766。
     【chown user1:G3 zip.zip】修改zip.zip的所有者为user1,所有组为G3。
     【umask】查看当前umask参数。
     【touch /home/dir1】在/home目录下创建新目录dir1。
     【ll /home/dir1】显示目录dir1的详细信息,记录目录的权限信息。
     【umask 066】改变umask参数为066。
     【chmod g+w /home/dir1】为dir的同组用户增加写权限。
     【chmod 755 /home/dir1】改变file1的文件权限为755。

任务七 管理rpm软件包与压缩包
子任务一:管理rpm软件包
第一步:查询rpm软件是否已经安装
【rmp -qa | grep tomcat4】查询已经安装的tomcat4的所有套件。
【rpm -qip example.rpm】查询example.rpm安装包的信息。
【rpm -qif /bin/df】查询/bin/df文件所在安装包信息。
【rpm -qlf /bin/df】查询/bin/df文件所在安装包中的各个文件分别被安装到哪个目录下。
第二步:安装rpm软件包
【rpm -i example.rpm】安装example.rpm包。
【rpm -iv example.rpm】安装example.rpm包并在安装过程中显示正在安装的文件信息。
【rpm -ivh example.rpm】安装example.rpm包并在安准格过程中显示正在安装的文件信息及安装进度。
第三步:升级rpm软件包
【rpm -U example.rpm】升级example.rpm软件包。
【rpm -Uvh example.rpm】加参数v显示升级时详细信息,加参数h显示安装过程。
第四步:卸载rpm软件包
使用【rpm -e软件包名】命令卸载已经安装好的软件包。
【rpm -e tomcat4】卸载tomcat4软件包。
第五步:熟悉rpm的其他附加命令
【rpm -e--nodeps vsftpd】忽略依赖关系并继续删除vsftb软件包。
【rpm -i--nodeps vsftpd】忽略依赖关系并继续安装vsftb软件包。
【rpm -i--requires vsftpd】显示该包的依赖关系并安装vsftpd软件包。
【rpm -i--force vsftpd】强制安装vsftpd软件包。


第六步:认识rpm的命名规则
假设一个软件包的名称为:abc-1.3.20-16.i386.rpm,abc代表软件包的名称;1.3.20表示版本号;16表示发行次数;i386表示适用平台为Intel x86,除了i386选项以外常见的还有sparc(指sparc平台)、alpha(指Alpha平台)、src(指软件源代码)。
子任务二     管理压缩软件包
第一步:管理tar软件包
【tar cvf aa.tar aa.txt】建立一个tar包(把aa.txt压缩到文件aa.tar中)。
【tar xvf aa.tar】解压一个tar包。
【tar cvfz aa. tar.gz aa.txt】建立一个tar.gz包。


第二步:管理zip包
【zip yhy.zip yhy.txt】压缩yhy.txt文件为yhy.zip。
【zip -r test.zip ./*】将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全部压缩城test.zip文件,-r表示递归压缩子目录下所有文件。
【zip test2.zip test2/*】打包目录。
【zip -d yhy.zip yhy.txt】删除压缩文件yhy.zip中的yhy.txt文件。
【zip -d yhy.zip yhy/ln.log】删除打包文件目录下的文件ln.log。
【zip -m yhy1.zip yhy1.txt】向压缩文件yhy1.zip中添加yhy1.txt文件。
【zip yhy3.zip yhy3s/* -x yhy3s/ln.log】压缩文件时排除ln.log文件。


第三步:解压zip包
【unzip yhy.zip】将压缩文件yhy.zip在当前目录下解压缩。
【unzip -n yhy.zip -d /tmp】将压缩文件yhy.zip在指定目录/tmp下解压缩,如果已有相同的文件存在,要求【unzip】命令不覆盖原先的文件。
【unzip -o test.zip -d tmp/】将压缩文件test.zip在指定目录tmp下解压缩,如果已有相同的文件存在,要求【unzip】命令覆盖原先的文件。
【unzip -v yhy.zip】查看压缩文件目录,但不解压。
【unzip a.zip】解压一个zip包。


第四步:gzip和gunzip等其他的压缩软件以及常用命令
(1)【gzip -d a.gz 3.tar.gz】解压一个gz包。
(2)【tar xvzf abc.tar.gz】解压一个tar.gz包。
(3)【gunzip abc.tgz】解压一个tgz包。
(4)【tar xvzf a.tar.z】解压一个tar.z包。
(5)【bunzip2 b.txt.bz2】解压一个bz2包。
(6)【find / -name"*.zip"】将系统中所有的.zip文件名显示出来。
(7)【find/ -name"*.gz"|wc-1】查找系统中有多少个.gz文件,并统计数量。
(8)【mkdur /home/dir1 dir2 dir3】在家目录中建立3个目录。
【touch /home/dir1/file1 /home/dir1/file2 /home/dir1/file3】分别在新建的目录中建立file1,file2,file3文件。
(9)【zip -q -r /root/ys1.zip /root/*】将家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不包括目录)压缩成文件ys2.zip。
(10)【zip -m ys1.zip install.log】将/root/install.log添加到ys1.zip中。
(11)【unzip -v ys1.zip】显示ys1.zip中包含的文件信息。
(12)【mkdir /tmp/unzip-ys1】建立unzip -ys1目录
【unzip ys1.zip -d /tmp/unzip-ys1/】将ys1.zip解压至/tmp/unzip-ys1下。
(13)【zip -r /root/ys2.zip /root/*】将家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包括目录)压缩成文件ys2.zip。
(14)【mkdir /tmp/unzip-ys2】建立unzip-ys2目录
【unzip ys2.zip -d /tmp/unzip-ys2】将ys2.zip解压至/tmp/unzip-ys2目录下。
(15)【tar -czvf file1.tar.gz dir1/file1】将dir1/file1文件压缩成file1.tar.gz。
【tar -czvf file2.tar.gz dir1/file2】将dir1/file2文件压缩成file1.tar.gz。
【tar -czvf file3.tar.gz dir1/file3】将dir1/file3文件压缩成file1.tar.gz。
(16)【mkdir /tmp/gunzip】建立gunzip目录。
【cp dir1/file1.gz dir1/file2.gz dir1/file3 .gz /tmp/gunzip】复制压缩文件到新建的目录中。
【gzip -dv /tmp/gunzip/*】压缩gunzip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任务八 YUM源的配置与软件的YUM安装
子任务一 配置本地YUM源
第一步:查看系统默认安装的YUM
【rpm -qa yum】查看安装的YUM主程序。
【rpm -qa |grep yum】查看安装的YUM相关程序。
第二步:挂载系统安装光盘
把光盘放入光驱,然后使用【mount /dev rom /mnt/】命令把光盘挂在/mnt这个常用的挂载点下。挂载成功后会在/mnt目录下看到光盘中的文件。
第三步:备份默认YUM配置文件
【cd /dtc/yum.repos.d/】进入YUM配置的目录下。
【ls】会看到CentOS系统默认的4个以repo为扩展名的配置文件
【mkdir /etc/yum.repos.d/bak】建立备份文件夹。
【mv /etc/yum.repos.d/Cent* /etc/yum.repos.d//bak/】备份原来的配置文件,移动原有的配置文件到备份文件夹中。


第四步:编辑自己的repo文件
【vim /etc/yum.repos.d/local.repo】新建local.repo文件。然后按esc键,后输入【:wq】保存退出。最后使用【yum list】命令更新YUM配置即可查看到配制好的YUM源。


第五步:总结repo文件的格式


第六步:使用YUM源安装软件
【yum】命令搭配参数install表示安装指定的软件
【yum install -y dialog】通过YUM原安装dialog软件。
【yum install yum-fastestmirror】自动搜索最快镜像插件。
【yum install yumex】安装YUM图形窗口插件。
【yum localinstall -y dialog】安装本地的rpm软件包dialog。


第七步·:使用YUM更新软件
【yum update -y dialog】更新dialog软件包。
【yum  check-update -y dialog】检查是否有可用的更新dialog软件包。
【yum localupdate -y dialog】如果有dialog的新版本,而且也下载到本地,就可以这样本地更新dialog。
【yum update】全部更新YUM源。


第八步:使用YUM卸载软件
【yum remove -y dialog】卸载dialog软件包。
【yum remove|erase package1】删除程序包package1。
第九步:【YUM】命令的其他选项
【yum list dialog】显示dialog软件包的信息。
【yum search dialog】检查dialog软件包的信息。
【yum info dialog】显示指定的dialog软件包的描述信息和概要信息。
【yum clean】清理YUM过期的缓存。
【yum shell】进入YUM的shell提示符。
【yum resolvedep dialog】显示dioloh软件包的依赖关系。
【yum deplist dialog】显示diolog软件包的所有依赖关系。
【yum clean packages】清除缓存目录下的软件包。
【yum clean headers】清除缓存目录下的headers。
【yum clean oldheaders】清除缓存目录下旧的headers。


第十步:查询已安装的dialog软件
【rpm -qa dialog】查询dialog软件安装信息。


子任务二 配置国内网络YUM源


第一步:配置上海交通大学YUM源
修改/etc/yum.repos.d/CentOS-Base.repo为如下内容。
第二步:
企业YUM源列表搜狐开源镜像网站:http://mirrors.sohu.com/
网易开源镜像网站:http://mirrors.163.com/
第三步:大学教学YUM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