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中研究APC/CCDH1失活调控细胞周期起始的分子机制
在单细胞测序高分文章满天飞的季节(有钱就是任性),对于辛辛苦苦做生物学实验的小伙伴来说有没有一些羡慕,嫉妒,恨呢。今天就和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份福利,看大牛如何在单细胞水平玩转分子机制,做分子机制的同学们是否也想蹭蹭“单细胞”的热度了呢?这篇是2018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关于细胞周期调控的文章。说起细胞周期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真的很了解细胞周期吗?那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吧。
哺乳动物细胞在G1期结束之前会决定是否进入和完成整个细胞周期活动。在细胞进入S期复制DNA之前,会**CDKs,进而启动E2F转录和APC/CCDH1(一个非常明星的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失活。最近发现一些应激条件可以逆转CDK2**和E2F诱导表达(R point,restriction point,之前认为是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不可逆的关键事件),但是在APC/CCDH1失活后却无法逆转,提示APC/CCDH1的失活才是一个决定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不可逆的关键事件,但是APC/CCDH1的失活和控制细胞周期这一关键步骤的分子机制不清。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个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吧。
• 分子机制模型的预测和建立
Fig. 1 | EMI1 conveys hysteresis to APC/C CDH1 inactivation
由于APC/CCDH1失活在MCF10A细胞(做乳腺癌的小伙伴应该很熟悉,MCF10A是一种未转化的乳腺上皮细胞)中具有滞后的特点(什么是“滞后”后面再讲),而这种滞后也是决定细胞不可逆的进入细胞周期所需要的,所以选用这种细胞来建立实验体系。一般来讲,细胞信号传导中双稳态的调控模式是需要滞后现象的(图1.a的4号,APC/C活性的曲线斜率基本不变,水平向右移动,即滞后。如果没有2号Feedback调控,只有1号Trigger蛋白的调控作用,则不会有滞后的发生),同时根据实验室前期报道(可精读原文查找),以及APC/CCDH1失活具有非常快速的特点,根据这些线索预测了这个分子调控的模型(不得不说这是整篇文章的重中之重。整篇文章充斥着数学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除了滞后模型,对于如何最快的调节一个分子,你调节我,我调节你这种相互调控被提出,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思想。哲学是所有科学的本质,而数学是自然科学的本质,这句名言确实非常耐人寻味啊!另外一点值得佩服的是上来就直接提出一种调控模型,这需要非常严谨的推理和极大的勇气,让人想起了沃森和克里克最早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那也是没有任何实验证据,仅仅通过推理建模而已,但最终却获得了诺贝尔奖)。
Fig. 1 | EMI1 conveys hysteresis to APC/C CDH1 inactivation
接下来还是根据前期研究成果,确定了潜在的trigger蛋白和feedback蛋白。Trigger蛋白可能是CDK1/2,feedback蛋白可能是EMI1(先前报道是APC/CCDH1的inhibitor),且EMI1敲低后可以让滞后(图1.b)现象消失(图1.d)。这里我还要提的就是开头我们讲的“单细胞”啦。该课题组前期发明了一种live-cell reporter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在单细胞水平检测酶的活性,如图1.c所示,每条细线就是一个细胞,也是通过该技术完成了对feedback蛋白的初步筛选。
• 验证EMI1是APC/CCDH1在细胞G1期到S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底物
Fig. 2 | The APC/C CDH1 inhibitor EMI1 is also an APC/C CDH1 substrate that is degraded during G1 and builds up at the G1–S transition
首先检测EMI1蛋白在有丝分裂后6小时开始大量积累,这和APC/CCDH1失活的时间是相吻合的(图2.a)。后面通过APC的抑制剂进一步确认EMI1蛋白表达受到APC/CCDH1的调控。接着又分别分析了相关分子的mRNA(图2.c)和蛋白(图2.d)表达水平,发现EMI1和Geminin(APC/CCDH1的一个已知底物蛋白)的蛋白表达相对于mRNA表达有明显的滞后现象,而且EMI1和Geminin蛋白开始积累的时间正好是APC/CCDH1失活的时间点。最后通过体外泛素化实验证明EMI1是APC/CCDH1的一个底物(图2.e)。这一部分数据进一步验证APC/CCDH1和EMI1之间是否可以形成相互调节的loop。
• 确定APC/CCDH1失活是由双稳态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
Fig. 3 | APC/C CDH1 inactivation is a bistable switch driven by dual-negative feedback
Extended Data Fig. 6 | EMI1 and geminin protein levels are tightly correlated during the cell cycle
先前报道EMI1可以通过两个domain和APC/CCDH1两个不同regions结合,暗示EMI1可能通过这两种与APC/CCDH1的结合方式swtich其作为inhibitor还是底物的状态。图a中RXXL D-box motif是作为底物与APC/CCDH1结合的区域。而EMI1的ZBR可以结合APC2的C-terminal的LRRL序列(抑制与E2的结合)。接下来还是通过单细胞酶活检测系统进行分析,发现CDK4/6的inhibitor(例如Palbociclib,FDA已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肿瘤。至于为什么使用CDK4/6的inhibitor,而不用CDK1/2的inhibitor请看Extended Data Fig. 6.e)对于APC/CCDH1**作用被EMI1的WT和AXXA突变体抑制,而C401S突变体无法抑制APC/CCDH1**,说明EMI1抑制APC/CCDH1的活性是通过抑制其与E2的结合,而不是是否可作为APC/CCDH1的底物被招募(图3.b-e)。当EMI1不能结合APC/CCDH1的E2结合位点后,无法抑制APC/CCDH1的活性(Extended Data Fig. 6.c),即APC/CCDH1-on。当EMI1不能结合APC/CCDH1的底物结合位点时,更多的去结合APC/CCDH1的E2结合位点,这时就会表现抑制APC/CCDH1活性的作用(Extended Data Fig. 6.d),即APC/CCDH1-off。同理,CDK2的活性,EMI1的表达水平与APC/CCDH1活性的关系如图3.f所示。
• 进一步揭示CDK2,EMI1的mRNA合成和APC/CCDH1活性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关系
Fig. 4 | Cyclin E–CDK2 activity and EMI1 mRNA synthesis synergistically trigger the EMI1–APC/C CDH1 inactivation switch and cell-cycle commitment
接下来要验证EMI1的浓度与APC/C CDH1活性间的关系,这是预测模型中第二个关键所在。如图4.a-c所示,EMI1的重组蛋白在低浓度时,很容易发生多聚泛素化,此时EMI1可随机结合APC/C CDH1的两个结合区域,所以APC/C CDH1具有较高的活性;而随着EMI1浓度的升高,EMI1的泛素化水平越来越低,此时APC/C CDH1的E2结合区域已经被EMI1完全结合,活性也就被抑制了。此外,研究还发现EMI1的mRNA水平足够高可以独立于CDK2的活性发挥抑制APC/C CDH1活性的功能(图4.d-f),而且细胞可以绕开细胞G1期cyclin E-CDK2的活性抑制APC/C CDH1活性(图4.g)。
Extended Data Fig. 10 | APC/C CDH1 inactivates before CDK2 activation in cells with cyclin E1 and cyclin E2 knocked down
此外,在U2OS细胞(E2F组成性**)中敲低EMI1完全阻止了APC/C CDH1的失活(Extended Data Fig. 10.c-d),提示CDK2活性独立于EMI1无法达到足够抑制APC/C CDH1活性的功能。细胞周期中APC/C CDH1-EMI1开关的整体调控模型如图4.h所示。
小结
该文章数据量庞大,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同时对于细节的把控也同样让人叹为观止。这篇文章初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非常清楚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进展,同时该文章的数学思想无处不在,需要细细推敲,读完给人一种想拍案而起的兴奋之感。该文章的开篇提出分子机制的模型时,两个字:惊艳,非常强的代入感让人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故事中,想与作者一起验证模型的真伪,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再者就是对于哺乳动物细胞周期R point的完善,细胞不可逆的进入和完成细胞周期需要两步:Rb的失活和随后APC/C CDH1的失活,只有APC/C CDH1失活,细胞才会不可逆的进入细胞周期。另外就是开篇提到的“单细胞”技术,即本文中的一些实验方法也非常有借鉴意义,建议做蛋白泛素化修饰的同学们可以尝试尝试,总之希望大家各取所需。本文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套路,相反有一种特立独行之感,更多的在于给人思想上的启发,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好啦,本次文献分享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