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ew grad到L5,我在Uber踩尽雷区!
2019年5月,82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让整个硅谷都沉浸在了一夜暴富的狂喜中。然而,从top tier, 到mid tie,再到如今朝着lower tier大踏步迈进,曾经的网约车神话Uber完美演绎了什么叫“高开低走”。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扒一扒从2016至2020年间,表面风光无限的Uber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以及易踩的职业雷区。
【秋招惊喜福利】——9元秒杀国内大厂高频动规题详解
我们搜集近3年大厂90%高频动规考题,你想进的,这里都有:字节跳动/网易/腾讯/微软/百度/快手/blibli/美团/拼多多/谷歌
搞定7大动规题型,吃透面试考点:区间型/双序列/划分型/坐标型/序列型/背包型/状态压缩型
折扣码:EF3666
(使用方法:点击"立即购买",然后在选择优惠框输入折扣码,即可9元获得全部课程)
内部斗争、人文过度,掘金“后遗症”初现端倪
赢家吃鸡腿输家种田,刚来一年就面临解组。
2016年,正是Uber如日中天的时候。对求职者都是爱来不来,不来拉倒的态度。公司疯狂扩招下,内部隐患初现,各组各自为政,为了业绩不择手段。
年少无知的我从FAANG顶着pay cut进了无经验的小白组,技术还没搞懂,就已深陷明争暗斗。最终我们组拼死对抗,还是节节败退,迎来了解组。而我的年终奖只有区区100股...
995被唾弃,搞文化的时间多于写代码。
2017年,组解散后老板撒手不管,下家自己找,新组天天闹平权运动,打着运动的旗号划水。后来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靠谱的组,人人埋头做业务,活都干不完,没时间弄些有的没的!但后来公司又突然进入culture改革,995被唾弃,猝不及防要拥抱work life balance...
做了高难度的项目,薪资惨遭侮辱性涨幅。
熬到了2018年,我众望所归升了L4。然而并没有开心,因为涨薪5%跟没升一样!后面又迎来了换组,我挑了一个与产品高度相关的组,项目难度普遍偏高。
内外交困,官僚倒台,资本”大乱炖“摆上台面
经历裁员倒计时,树倒猢狲散。
又过了一年,2019年,公司上市了,股价却不尽人意。在这之后每况越下,不久后官僚组大老板纷纷倒台。我在的组产品线失焦,众多大项目纷纷烂尾,牛人陆续离开。
9月份,在毫无准备之下,第一波裁员拉闸,几个好友被雷。我却还没有危机意识,为了老板给的升职承诺又埋头做了几个项目。有一次意外翻看了前辈写的RFC,竟然错愕地发现:在职期间,别人已经完成了各种migration, 架构优化以及资源整合,我却在各个小组之间轮换,略知皮毛。
升了L5,股票比升职前还少。
2020年,艰辛地升到了L5,然而股票比升职前还少,瞬间万念俱灰。最后又经历了第二波裁员倒计时,我才认清现状,不是所有湾区码农都自带优越感,在这家公司我只是个“替资本家打工的农民”。
人挪活,树挪死,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借力”
事到如今,我只能说在Uber的这4年,是我一个难得的人生体验。对于曾经踩过的雷区我至今仍后悔不已。所以,希望以下这些建议能真正帮助到正在招工就业的new grad和Intern。
首先,多认识朋友,多看新闻,注重输入输出比例。
作为一个求职者,尤其是毕业生,由于信息不对称,你几乎无法鉴别一个组的好坏。因此,平时就要尽可能地多看glassdoor和新闻,多出来吃饭认识朋友,仅仅埋头学习并不能保证你的职业发展一路顺畅。
另外,进入职场之后,坚持高强度的输出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注重长期的知识输入积累才是王道。
其次,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尽力往Revenue center靠。
不管进什么公司,要尽量往Revenue center靠,这样才能产生impact。除此之外,还要远离容易被外包的部门或者工种,因为外包是必然趋势。
再者,工作参考2/8原则,明确技术难度跟影响力没半毛钱关系。
与其花一年做一个大项目,还不如多做几个中型的,可以快速迭代,快速学习。时间要花在刀刃上,不要花80%的时间去收尾项目的最后20%。不要给别的组当嫁衣,不是自己own的项目少操心,吃力不讨好。
最后,人生处处有wave ,抓住可利用的所有机遇。
疫情过后,全球的公司都在裁员、缩招,这时low ball最本质的劣势也是隐形的职场竞争力,即使绩效不高,但因为便宜,不容易被公司裁员。总的来说,人生发展需要借助各种wave,顺势而行, 因为这样你才能在职业道路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