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表Skip List的原理和实现
二分查找和AVL树查找
二分查找要求元素可以随机访问,所以决定了需要把元素存储在连续内存。这样查找确实很快,但是插入和删除元素的时候,为了保证元素的有序性,就需要大量的移动元素了。
如果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进行二分查找,又能快速添加和删除元素的数据结构,首先就是二叉查找树,二叉查找树在最坏情况下可能变成一个链表,
于是就出现了平衡二叉树,根据平衡的算法不同有AVL树,B-Tree,B+Tree,红黑树等,但是AVL树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平衡操作较难理解,这时候就可以用SkipList跳跃表结构。
什么是跳跃表
Skip list(跳表)是一种可以代替平衡树的数据结构,默认是按照Key值升序的。Skip list让已排序的数据分布在多层链表中,以0-1随机数决定一个数据的向上攀升与否,通过“空间来换取时间”的一个算法,在每个节点中增加了向前的指针,在插入、删除、查找时可以忽略一些不可能涉及到的结点,从而提高了效率。
在Java的API中已经有了实现:分别是
ConcurrentSkipListMap(在功能上对应HashTable、HashMap、TreeMap) ;
ConcurrentSkipListSet(在功能上对应HashSet)
跳跃表以有序的方式在层次化的链表中保存元素, 效率和AVL树媲美 —— 查找、删除、添加等操作都可以在O(LogN)时间下完成, 并且比起二叉搜索树来说, 跳跃表的实现要简单直观得多。
从图中可以看到, 跳跃表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表头(head):负责维护跳跃表的节点指针。
跳跃表节点:保存着元素值,以及多个层。
层:保存着指向其他元素的指针。高层的指针越过的元素数量大于等于低层的指针,为了提高查找的效率,程序总是从高层先开始访问,然后随着元素值范围的缩小,慢慢降低层次。
表尾:全部由 NULL 组成,表示跳跃表的末尾。
跳跃表的构造
一个跳表,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 一个跳表应该有几个层(level)组成;
- 跳表的第一层包含所有的元素;
- 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的链表;
- 如果元素x出现在第i层,则所有比i小的层都包含x;
- 第i层的元素通过一个down指针指向下一层拥有相同值的元素;
- 在每一层中,-1和1两个元素都出现(分别表示INT_MIN和INT_MAX);
- Top指针指向最高层的第一个元素。
以下面的链表为例演示如何构造一个跳跃表:
构造一个3层的跳跃表:
Skip List构造步骤:
1、给定一个有序的链表。
2、选择连表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然后从其他元素中按照一定算法(随机)随即选出一些元素,将这些元素组成有序链表。这个新的链表称为一层,原链表称为其下一层。
3、为刚选出的每个元素添加一个指针域,这个指针指向下一层中值同自己相等的元素。Top指针指向该层首元素
4、重复2、3步,直到不再能选择出除最大最小元素以外的元素。
跳跃表的实现
通过在节点数据结构中维护多个指针,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实现高效率的查找。
为什么选择跳表
目前经常使用的平衡数据结构有:B树,红黑树,AVL树,Splay Tree, Treep等。
想象一下,给你一张草稿纸,一只笔,一个编辑器,你能立即实现一颗红黑树,或者AVL树
出来吗? 很难吧,这需要时间,要考虑很多细节,要参考一堆算法与数据结构之类的树,
还要参考网上的代码,相当麻烦。
用跳表吧,跳表是一种随机化的数据结构,目前开源软件 Redis 和 LevelDB 都有用到它,
它的效率和红黑树以及 AVL 树不相上下,但跳表的原理相当简单,只要你能熟练操作链表,
就能轻松实现一个 SkipList。
有序表的搜索
考虑一个有序表:
从该有序表中搜索元素 < 23, 43, 59 > ,需要比较的次数分别为 < 2, 4, 6 >,总共比较的次数
为 2 + 4 + 6 = 12 次。有没有优化的算法吗? 链表是有序的,但不能使用二分查找。类似二叉
搜索树,我们把一些节点提取出来,作为索引。得到如下结构:
这里我们把 < 14, 34, 50, 72 > 提取出来作为一级索引,这样搜索的时候就可以减少比较次数了。
我们还可以再从一级索引提取一些元素出来,作为二级索引,变成如下结构:
这里元素不多,体现不出优势,如果元素足够多,这种索引结构就能体现出优势来了。
跳表
下面的结构是就是跳表:
其中 -1 表示 INT_MIN, 链表的最小值,1 表示 INT_MAX,链表的最大值。
跳表具有如下性质:
(1) 由很多层结构组成
(2) 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的链表
(3) 最底层(Level 1)的链表包含所有元素
(4) 如果一个元素出现在 Level i 的链表中,则它在 Level i 之下的链表也都会出现。
(5) 每个节点包含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同一链表中的下一个元素,一个指向下面一层的元素。
跳表的搜索
例子:查找元素 117
(1) 比较 21, 比 21 大,往后面找
(2) 比较 37, 比 37大,比链表最大值小,从 37 的下面一层开始找
(3) 比较 71, 比 71 大,比链表最大值小,从 71 的下面一层开始找
(4) 比较 85, 比 85 大,从后面找
(5) 比较 117, 等于 117, 找到了节点。
具体的搜索算法如下:
- /* 如果存在 x, 返回 x 所在的节点,
- * 否则返回 x 的后继节点 */
- find(x)
- {
- p = top;
- while (1) {
- while (p->next->key < x)
- p = p->next;
- if (p->down == NULL)
- return p->next;
- p = p->down;
- }
- }
跳表的插入
先确定该元素要占据的层数 K(采用丢硬币的方式,这完全是随机的)
然后在 Level 1 ... Level K 各个层的链表都插入元素。
例子:插入 119, K = 2
如果 K 大于链表的层数,则要添加新的层。
例子:插入 119, K = 4
丢硬币决定 K
插入元素的时候,元素所占有的层数完全是随机的,通过一下随机算法产生:
- int random_level()
- {
- K = 1;
- while (random(0,1))
- K++;
- return K;
- }
相当与做一次丢硬币的实验,如果遇到正面,继续丢,遇到反面,则停止,
用实验中丢硬币的次数 K 作为元素占有的层数。显然随机变量 K 满足参数为 p = 1/2 的几何分布,
K 的期望值 E[K] = 1/p = 2. 就是说,各个元素的层数,期望值是 2 层。
跳表的高度。
n 个元素的跳表,每个元素插入的时候都要做一次实验,用来决定元素占据的层数 K,
跳表的高度等于这 n 次实验中产生的最大 K,待续。。。
跳表的空间复杂度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每个元素的期望高度为 2, 一个大小为 n 的跳表,其节点数目的
期望值是 2n。
跳表的删除
在各个层中找到包含 x 的节点,使用标准的 delete from list 方法删除该节点。
例子:删除 71
随机的层高level-相关资料
http://blog.****.net/kisimple/article/details/38706729
http://blog.****.net/unix21/article/details/10197115